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4)
摘 要:本论文主要针对法国巴比松流派的起源以及绘画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阐述了该流派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绘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巴比松;米勒;现实主义
巴比松画派始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一些艺术家出于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厌倦都市繁华,追求回归自然。众多画家一起相聚巴比松村,他们没有统一的风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追寻“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则,因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风景画派——巴比松画派。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绘画方法给予后世风景画派包括印象画派极大的影响。文章就巴比松画派对后世的影响和艺术特点进行阐述。
一、巴比松画派的由来
法国巴黎郊外有一片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森林边有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庄。1847年,由于官方阶层、学院派和沙龙审查员的敌视和排挤,著名风景画家卢梭的作品屡次不得参展,于是他愤而离开巴黎,住进巴比松小村,潜心于风景画的创作。从这以后,一些已经有了名气又不肯与官方阶层同流合污的画家,都看上了巴比松附近的森林、溪流、田野和秀丽的风光,而且这里费用低廉,很适合于他们这些还很贫穷的画家居住。于是他们纷纷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巴黎,住进了巴比松村或者附近的村庄。一时间,这里绘画人才济济,生活清贫但艺术氛围很浓,创作成果颇丰,形成了后人景仰,加载史册的“巴比松画派”。
二、巴比松画派的绘画特点
巴比松画派活跃于19世纪30、40年代,画派的代表人物众多,主要有米勒、柯罗、卢梭、查克、迪亚兹、杜普雷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诗人般的风景画家柯罗、歌颂农民的画家米勒以及科学风景画家卢梭。
柯罗在绘画创作中,习惯采用大胆自由的笔触去表现法国的大自然,并且画风中用抒情风格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柯罗绘画的构图以概括和富有表现力为主要原则,去把握大自然的整体气势,省略掉多余的细节。在柯罗勾勒的画中,万物生机勃勃、雄伟壮观,他的幻想与现实从不脱节,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这对现实主义有着很大的意义。柯罗在绘画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不断的旅行,力求寻找大自然中最感人的地方,捕捉大自然中最精彩的瞬间。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的代表性作品,这幅画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來加重画面的抒情性。
米勒也是巴比松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作为农民画家,米勒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色,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画笔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依然如此。米勒的绘画风格随着生活环境和艺术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不小的改变,但是他的农民本性并无大变。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当美国人赏识他的农村自然风景与农家情怀时,他并没有迎合城市市场对这些画的需求,而是一如既往地刻画着劳动带来的收获所产生的实在感和成就感。米勒的灵魂深处始终坚信人的力量而非机器的神话,朴实的心灵使本来就是农民的他坚信劳动的艰苦、农民的艰辛和感恩的价值。
三、巴比松画派对后世的影响
巴比松画派不仅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欧洲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先导,而且在绘画的追求上、精神上为印象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给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在创作上选材自由,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入画,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这与新古典主义所提倡的理想美和浪漫主义笔下的夸张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表现光和色的道路上为后期的印象派提供了前瞻性,也为印象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巴比松画派形成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体味巴比松画派的真实意义,发挥它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对色彩的直接认识,注重外光的表现以及对大自然的真实表现,以便更好的去体验生活,发现自然的美。
参考文献:
[1]力克.巴比松画派.美术大观,1994(9).
[2]李丹.论巴比松画派的艺术特点和影响.美术教育研究,2015(2).
[3]刘国芳.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美术大观,2011(3).
作者简介:
金鑫鑫(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油画。
摘 要:本论文主要针对法国巴比松流派的起源以及绘画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阐述了该流派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绘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巴比松;米勒;现实主义
巴比松画派始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一些艺术家出于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厌倦都市繁华,追求回归自然。众多画家一起相聚巴比松村,他们没有统一的风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追寻“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则,因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风景画派——巴比松画派。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绘画方法给予后世风景画派包括印象画派极大的影响。文章就巴比松画派对后世的影响和艺术特点进行阐述。
一、巴比松画派的由来
法国巴黎郊外有一片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森林边有一个叫巴比松的小村庄。1847年,由于官方阶层、学院派和沙龙审查员的敌视和排挤,著名风景画家卢梭的作品屡次不得参展,于是他愤而离开巴黎,住进巴比松小村,潜心于风景画的创作。从这以后,一些已经有了名气又不肯与官方阶层同流合污的画家,都看上了巴比松附近的森林、溪流、田野和秀丽的风光,而且这里费用低廉,很适合于他们这些还很贫穷的画家居住。于是他们纷纷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巴黎,住进了巴比松村或者附近的村庄。一时间,这里绘画人才济济,生活清贫但艺术氛围很浓,创作成果颇丰,形成了后人景仰,加载史册的“巴比松画派”。
二、巴比松画派的绘画特点
巴比松画派活跃于19世纪30、40年代,画派的代表人物众多,主要有米勒、柯罗、卢梭、查克、迪亚兹、杜普雷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诗人般的风景画家柯罗、歌颂农民的画家米勒以及科学风景画家卢梭。
柯罗在绘画创作中,习惯采用大胆自由的笔触去表现法国的大自然,并且画风中用抒情风格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柯罗绘画的构图以概括和富有表现力为主要原则,去把握大自然的整体气势,省略掉多余的细节。在柯罗勾勒的画中,万物生机勃勃、雄伟壮观,他的幻想与现实从不脱节,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这对现实主义有着很大的意义。柯罗在绘画道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不断的旅行,力求寻找大自然中最感人的地方,捕捉大自然中最精彩的瞬间。
《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的代表性作品,这幅画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來加重画面的抒情性。
米勒也是巴比松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作为农民画家,米勒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色,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画笔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依然如此。米勒的绘画风格随着生活环境和艺术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不小的改变,但是他的农民本性并无大变。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当美国人赏识他的农村自然风景与农家情怀时,他并没有迎合城市市场对这些画的需求,而是一如既往地刻画着劳动带来的收获所产生的实在感和成就感。米勒的灵魂深处始终坚信人的力量而非机器的神话,朴实的心灵使本来就是农民的他坚信劳动的艰苦、农民的艰辛和感恩的价值。
三、巴比松画派对后世的影响
巴比松画派不仅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欧洲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先导,而且在绘画的追求上、精神上为印象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给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在创作上选材自由,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入画,真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这与新古典主义所提倡的理想美和浪漫主义笔下的夸张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表现光和色的道路上为后期的印象派提供了前瞻性,也为印象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巴比松画派形成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体味巴比松画派的真实意义,发挥它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对色彩的直接认识,注重外光的表现以及对大自然的真实表现,以便更好的去体验生活,发现自然的美。
参考文献:
[1]力克.巴比松画派.美术大观,1994(9).
[2]李丹.论巴比松画派的艺术特点和影响.美术教育研究,2015(2).
[3]刘国芳.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美术大观,2011(3).
作者简介:
金鑫鑫(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