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催促他、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关键词:分享 创造机会 主动学习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下面我就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两位母亲从市场上给自己的儿子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第一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用手去摸它哦!它很重,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第二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他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有一部分家长肯定用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活宝,家长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碰菠萝上的刺”,可我要说的是两种教育孩子方式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在这里我要说,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幼儿园的孩子,非常愿意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只要是老师的激励机制到位,有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主动帮助老师给别的小朋友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给这个小朋友,那双给那个小娃娃,最后不忘记给自己留一双。幼儿是一双一双的发,一趟一趟地从盛筷子的盘子里面取,取的次数多了,幼儿就渐渐有经验了,一次可以拿好多双,可以将自己手里的筷子发给好多个小朋友,而不是取一次只发一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给老师及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关键词:分享 创造机会 主动学习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下面我就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两位母亲从市场上给自己的儿子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第一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用手去摸它哦!它很重,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第二位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他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有一部分家长肯定用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活宝,家长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碰菠萝上的刺”,可我要说的是两种教育孩子方式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在这里我要说,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幼儿园的孩子,非常愿意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只要是老师的激励机制到位,有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主动帮助老师给别的小朋友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给这个小朋友,那双给那个小娃娃,最后不忘记给自己留一双。幼儿是一双一双的发,一趟一趟地从盛筷子的盘子里面取,取的次数多了,幼儿就渐渐有经验了,一次可以拿好多双,可以将自己手里的筷子发给好多个小朋友,而不是取一次只发一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给老师及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