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或说话训练时,往往要求学生注意语言要符合文体特征?什么是文体特征?文体是文章的体式,是文章的表现形式。语体是语言的特点综合。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语言的文体特征,才能比较好地根据文体要求进行选择或转换,恰当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写作;训练;语言;转换
在中学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文,它们或多或少有综合运用的地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而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我想还是区别对待为好。中学时代常见的和常练的文体是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和诗歌。语言运用上常见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和转换。
一、写作方面
散文,语言情趣盎然,使人喜欢读,主要在于给人艺术的享受;议论文,语言严谨,则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说明文,语言平实,明晰而准确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用,主要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下面几个片段同样是写蚕:
散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则这样写:
春天,大地复苏,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就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
这里用上拟人的形象化方法来描写,情趣盎然,使人喜闻爱读。此类语体的社会功能,除了主要给人以科学的知识以外,还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有议论色彩的语段是这样的:
卵孵为蚕,丝尽成蛹,蛹又化蛾,得乎?失乎?生乎?死乎?悲乎?欣乎?得得失失,生生死死,悲悲欣欣一只蚕儿,宛若一段人生。有马致远《夜行船》套曲唱:“百岁光阴一梦蝶。”(郭淑敏《如蚕人生》)这样的文段就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粗线条的叙述,紧接着就针对叙述的内容进行阐发,让人读后有种思想上的升华,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启迪人生。
说明文是这样写:
蚕,昆虫,幼虫灰白色,吃桑叶,吐丝作茧,变成蛹,蛹变成蚕蛾,蚕蛾交尾产卵后就死去,幼虫吐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现代汉语词典》对“蚕”的说明。)
这个语段,明晰而准确地说明蚕的生命过程和蚕丝的作用,语言平实,主要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这是写作上要注意的,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就尽量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掺杂不同的语体,就会成为所谓的“四不像”的文章,在检测中就不会得到理想的评价。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和转换
口语简短明快、通俗自然,浅显易懂,结构松散;书面语语句典雅,讲求规范,结构严密。有些词语由于长时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语体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转换时要特别注意。
例如2004年江苏省第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
示例:①徐凡老师是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是我国红学界的研究专家。③尤其在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方面有专长。④专著有《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和获优秀教育图书奖的《红楼梦导读》,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这里考查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能力,转换时注意不能改变原意,如“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注意表达得体,如“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后起之秀”改为“研究专家”等;注意口语特点,如“系”转换为“是”,“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括号中的内容必须换到句中表述。
这里就牵涉的语体特征而言是比较多的,它要求我们充分注意对象、场合、身份、目的等要素,讲求表达的得体性,要求比较高。
当然,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远远不止这么些,还有其他很多的形式要求值得我们去研究。我认为,语言是活泼的,语言的学习是艰苦的,也是很有乐趣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方面的情况,常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否会对我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呢?
关键词:写作;训练;语言;转换
在中学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文,它们或多或少有综合运用的地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而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我想还是区别对待为好。中学时代常见的和常练的文体是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和诗歌。语言运用上常见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和转换。
一、写作方面
散文,语言情趣盎然,使人喜欢读,主要在于给人艺术的享受;议论文,语言严谨,则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说明文,语言平实,明晰而准确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和作用,主要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下面几个片段同样是写蚕:
散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则这样写:
春天,大地复苏,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就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
这里用上拟人的形象化方法来描写,情趣盎然,使人喜闻爱读。此类语体的社会功能,除了主要给人以科学的知识以外,还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有议论色彩的语段是这样的:
卵孵为蚕,丝尽成蛹,蛹又化蛾,得乎?失乎?生乎?死乎?悲乎?欣乎?得得失失,生生死死,悲悲欣欣一只蚕儿,宛若一段人生。有马致远《夜行船》套曲唱:“百岁光阴一梦蝶。”(郭淑敏《如蚕人生》)这样的文段就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粗线条的叙述,紧接着就针对叙述的内容进行阐发,让人读后有种思想上的升华,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启迪人生。
说明文是这样写:
蚕,昆虫,幼虫灰白色,吃桑叶,吐丝作茧,变成蛹,蛹变成蚕蛾,蚕蛾交尾产卵后就死去,幼虫吐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现代汉语词典》对“蚕”的说明。)
这个语段,明晰而准确地说明蚕的生命过程和蚕丝的作用,语言平实,主要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这是写作上要注意的,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就尽量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掺杂不同的语体,就会成为所谓的“四不像”的文章,在检测中就不会得到理想的评价。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和转换
口语简短明快、通俗自然,浅显易懂,结构松散;书面语语句典雅,讲求规范,结构严密。有些词语由于长时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语体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转换时要特别注意。
例如2004年江苏省第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
示例:①徐凡老师是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是我国红学界的研究专家。③尤其在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方面有专长。④专著有《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和获优秀教育图书奖的《红楼梦导读》,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这里考查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的能力,转换时注意不能改变原意,如“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注意表达得体,如“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后起之秀”改为“研究专家”等;注意口语特点,如“系”转换为“是”,“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括号中的内容必须换到句中表述。
这里就牵涉的语体特征而言是比较多的,它要求我们充分注意对象、场合、身份、目的等要素,讲求表达的得体性,要求比较高。
当然,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远远不止这么些,还有其他很多的形式要求值得我们去研究。我认为,语言是活泼的,语言的学习是艰苦的,也是很有乐趣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方面的情况,常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否会对我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