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饱览群书,嗜书如命。少年儿童要想成才,更离不开书籍的滋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及完成的“硬指标”。现在,许多专家、教师都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读书毕竟不是一种天生的习性,要让读书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与不懈努力。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前指导谈几点体会。
一、书香弥漫,化雨润物无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指导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班级文化巧布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就是要赋予它们教育的内涵。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悬挂班级“读书状元”的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断等,提高大家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室阅报栏上放置《语文报》《小学生周报》等为学生喜爱看的刊物。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聚焦新闻”、心语信箱等,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学会做人的道理,沐浴着班级文化的光辉,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
2.书香氛围巧营造。上课伊始,教师可不急于向学生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而是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散播书香气息。如诵读书中的美言佳句、古诗词、至理名言、精彩片断等,以求收到佳作共赏、潜移默化的效果;讲一两个趣味十足、意味深远的小故事,以求收到如痴如迷、不读不快的效果;做一下小测试,看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以求收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效果。平时,教师还应从自身做起,手不离卷,让课堂内外弥漫浓郁的书香,并且要求学生家长予以配合,营造书香家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爱上书籍。
二、趣字当头,点燃阅读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活泼好动,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教师要巧用兴趣这把钥匙,去点燃他们阅读的欲望。
1.树立榜样,诱发意识。根据学生崇拜名人、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可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读书的典故,如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气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等,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对于名人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是怎样学习的。
2.内容诱读,引发欲望。故事的吸引是无可比拟的,学生都是故事的忠实“粉丝”。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可算是一剂良药。指导课上,教师可常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情节,讲到精彩之处,故意不讲,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如《将相和》一课,讲到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后,秦王又开始刁难赵国了……话到此处,教师猛然停住,不再继续讲下去。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都迫切希望知道结果。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去查阅《史记》中关于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在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主动去阅读。
3.因势利导,激发兴趣。电视、网络的普及转移了孩子读书的兴趣,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鼓励学生读书的契机。如学生喜爱观看《水浒》《西游记》等电视剧,教师可主动与他们讨论电视情节中精彩和不足的场景,鼓励他们与原著对比。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捧起书本,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书的韵味与精髓。此外,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说出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都要抓准时机,极力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乐此不疲。
三、善于选择,方能开卷有益
课外阅读好处多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上下工夫。
1.紧扣课标选读物。针对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选读与该年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课文《迟到》,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适度超前选读物。《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漫化和幼儿化的倾向,教师应特别注重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即名著选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灵。
3.因人而异选读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因此,教师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要强制学生读某本书。
以下是我与学生课上的一段对话:师: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干涉,你们会根据什么来选择图书?生:自己的兴趣;别人推荐;对自己有帮助的……师: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益?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害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名人故事等书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意志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应多看多读。但玄幻、网游、暴力、污秽、恐怖等书籍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应该远离。
对于同学们的交流成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提供了一个选书的小窍门,就是选择好的出版社,这样能保证图书的质量。最后我倡议: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负,让我们放开双手,去拥抱它。
综上所述,只有在学生课外阅读前做好充分的指导和准备,才能水到渠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的话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们畅游书海,在书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 潘冰)
一、书香弥漫,化雨润物无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指导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班级文化巧布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就是要赋予它们教育的内涵。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悬挂班级“读书状元”的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断等,提高大家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室阅报栏上放置《语文报》《小学生周报》等为学生喜爱看的刊物。此外,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聚焦新闻”、心语信箱等,让学生在班级里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不断学会做人的道理,沐浴着班级文化的光辉,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
2.书香氛围巧营造。上课伊始,教师可不急于向学生强调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而是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散播书香气息。如诵读书中的美言佳句、古诗词、至理名言、精彩片断等,以求收到佳作共赏、潜移默化的效果;讲一两个趣味十足、意味深远的小故事,以求收到如痴如迷、不读不快的效果;做一下小测试,看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以求收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效果。平时,教师还应从自身做起,手不离卷,让课堂内外弥漫浓郁的书香,并且要求学生家长予以配合,营造书香家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爱上书籍。
二、趣字当头,点燃阅读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活泼好动,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教师要巧用兴趣这把钥匙,去点燃他们阅读的欲望。
1.树立榜样,诱发意识。根据学生崇拜名人、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可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读书的典故,如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气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等,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对于名人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是怎样学习的。
2.内容诱读,引发欲望。故事的吸引是无可比拟的,学生都是故事的忠实“粉丝”。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可算是一剂良药。指导课上,教师可常给孩子讲书中的故事情节,讲到精彩之处,故意不讲,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如《将相和》一课,讲到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后,秦王又开始刁难赵国了……话到此处,教师猛然停住,不再继续讲下去。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都迫切希望知道结果。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去查阅《史记》中关于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在享受奇妙的故事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主动去阅读。
3.因势利导,激发兴趣。电视、网络的普及转移了孩子读书的兴趣,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鼓励学生读书的契机。如学生喜爱观看《水浒》《西游记》等电视剧,教师可主动与他们讨论电视情节中精彩和不足的场景,鼓励他们与原著对比。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捧起书本,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书的韵味与精髓。此外,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学生说出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都要抓准时机,极力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乐此不疲。
三、善于选择,方能开卷有益
课外阅读好处多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上下工夫。
1.紧扣课标选读物。针对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选读与该年段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课文《迟到》,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适度超前选读物。《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漫化和幼儿化的倾向,教师应特别注重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即名著选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灵。
3.因人而异选读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因此,教师可以同时推荐几种不同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要强制学生读某本书。
以下是我与学生课上的一段对话:师: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干涉,你们会根据什么来选择图书?生:自己的兴趣;别人推荐;对自己有帮助的……师: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益?什么样的书对我们有害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外名著、科普读物、名人故事等书籍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意志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应多看多读。但玄幻、网游、暴力、污秽、恐怖等书籍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应该远离。
对于同学们的交流成果,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提供了一个选书的小窍门,就是选择好的出版社,这样能保证图书的质量。最后我倡议:好书如挚友,终生不相负,让我们放开双手,去拥抱它。
综上所述,只有在学生课外阅读前做好充分的指导和准备,才能水到渠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的话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们畅游书海,在书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