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之艺术表现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ling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要求,以及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解决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借助一切艺术教育平台、资源和手段,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心,导之以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心灵,以此有效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凭借艺术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让美德教育呈现多效,美德之花绽放出艺术魅力。艺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形象特征、情感特征和审美特征,如何抓住艺术的三点特征来为传统美德教育服务呢?
  一、以艺术形象激发爱国情怀
  艺术是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就是艺术之魂,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某种特定情感的化身,它点燃人们内心情感的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艺术教育中要善于挖掘、运用艺术形象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教学隶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显性的人文内涵,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音乐学科在教材及教学内容设计上已做了很大改动,在各年级都渗透了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内容。如:六年级的《祖国颂歌》单元就包罗了《爱我中华》《红旗颂》《在灿烂阳光下》等感人至深的爱国歌曲,还有七年级的《国歌巡礼》单元,八年级的艺术課程《历史的画卷》单元、《民族摇篮》单元都是以优秀的具有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我执教的《唱响国歌》为例,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歌曲以雄壮的旋律,坚定的重音,特色的节奏,昂扬的士气,塑造出万众一心、抗日救国的英雄群体形象,这就是这首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地演唱。而国歌本身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而且风格又是庄严肃穆的政治歌曲,如果采用单调的说教反复练唱,学生肯定索然无味,所以一节课反复练唱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每次演唱都必须带着目的不断提高要求,于是我安排整节课只唱三遍国歌,先请学生唱一遍,从歌声中寻找不足和差距,为后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进一步提炼升华作准备。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国歌揭密行动”的游戏活动,因为国歌本身就带有紧迫感和斗争风格,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游戏也是具有军事战斗风格的,整个游戏行动分为五步,每前进一步都必须解决一个音乐要素问题。(揭秘活动一:运用听辨法,感受号角音调、弱起的作用。揭秘活动二:运用比较法,体会重音记号和休止符的作用。揭秘活动三:对比演唱,复习“上行”“下行”“平行”知识。揭秘活动四:认识三连音,感受其在歌曲中的作用。揭秘活动五:感受“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意义。)当学生完成了这五步游戏体验,自然而然也就理解掌握了音乐要素在整首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完成了《国歌》揭密活动,让学生第二遍完整演唱《国歌》,那就比第一遍演唱有明显进步,音准、节奏基本正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于是我播放了三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是当年日军侵华的一组照片,加上教师慷概激昂的解说,一种悲愤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第二段视频是伴随着国歌音乐的抗日战斗场面的图片,学生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高涨,第三段视频伴随着国歌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祖国日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迸发出来,在做完这些情绪铺垫后,请学生第三遍演唱国歌,同学们唱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见只有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形象特征,巧妙运用艺术手段设计教学,就能促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有效激发爱国情怀。
  二、以艺术情感渗透亲情友爱
  孝亲敬老、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颂扬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更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又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罗丹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就是感情。”我想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亲情友爱的传统美德教育无疑是最富有感染力也是最有效的。如六年级的《亲情友情》单元是通过欣赏学唱《母亲》、《可爱的家》、《同伴进行曲》、《爱的人间》来感受父母的爱,朋友的爱,懂得关爱、同情他人,并以同样的爱来回报他人。我曾经执教过七年级学生学唱《木兰辞》这首歌曲,其歌词来源于《木兰诗》,在教学中,我先是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一些片段,然后请同学们来说说花木兰的故事,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对花木兰的无限敬佩之情,我又继续追问,“你欣赏花木兰的什么品质呢?”有的说喜欢花木兰勇敢,不怕牺牲;有的说喜欢花木兰有孝心,替父从军;还有的说欣赏花木兰文武双全------,紧接着我完整播放了歌曲《木兰辞》,请同学们感受歌词和乐曲的风格,全班先有感情配乐朗诵诗词《木兰诗》,再有感情学唱《木兰辞》,在学会演唱整首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当年花木兰被迫无奈,替父从军时的那份酸楚,以及保家卫国时巾帼不让须眉的那份气度,于是我提问:“整首歌曲根据情绪变化分为几个乐段?”“四个乐段。” 因为每个乐段表现了不同的故事情景,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乐段,根据该乐段故事情景,加入律动表演,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编排,最后全班完整演唱歌曲,每一小组按乐段顺序起立边演唱边表演,我还邀请了有乐器特长的个别学生用古筝和我的钢琴共同为同学们歌唱伴奏,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师生协作互动,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孝亲敬老的贤良淑德和尽忠报国,勇战沙场的英雄气概,从同伴合作表演中感受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就是艺术情感的力量。   三、以艺术审美传承民族精神
  艺术审美就是对于美的追求。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生活美)和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生活中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从自然界的景色,人的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各种实践与斗争中都包含着美,都能引起人的美感。回顾我执教的艺术欣赏课《春江花月夜》,它是一首乐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乐的非常古典、优雅的中国民乐经典作品,其将诗、乐、画三者完美融合,那唯美的意境更是不言而喻,这么美的意境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呢?光凭借教师说怎么美或者只是单调地聆听乐曲,学生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播放了一段融合了诗歌、乐曲、绘画的《春江花月夜》沙画表演的视频作为课的导入,只见表演者随着悠扬的乐曲,轻轻松松地挥洒几下,一副副展现诗歌意境的优美画面逐一呈现出来,手法简洁、变换迅速,美轮美奂,学生看得很投入,情不自禁地张着嘴,看后问感受,“我觉得好美啊”“我觉得好神奇啊”,可见,学生已经完全陶醉其中,紧接着引导学生聆听乐曲第一、二段优美的旋律,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在此基础上出示歌谱,组织学生学唱并体验乐曲旋律和歌词意境;再引导学生观看陈爱莲表演的《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感受舞蹈的东方神韵,组织学生学跳简单舞蹈动作,体验中国古典舞的特点;拓展部分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表演,感受到美的震撼,以及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时的那份民族自豪感;最后借助多媒体呈现优美乐曲和画面,学生分组创作表现。《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美的内涵,如旋律美、意境美、歌美、诗美、舞美,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充分去挖掘《春江花月夜》本身所蕴涵的美,將这些美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引导学生的艺术审美,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春江花月夜》如此这样情韵幽雅的美的作品,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学生在聆听、吟诵、歌唱、舞蹈的每一个体验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美。在教学中我以美导——美听——美唱——美诵——美舞为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美的作品,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之美,从而热爱上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就是民族自豪感。
  我认为对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有实效,就要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刻上传统美德的烙印,而艺术教育是净化、升华人类灵魂最有效的方式。深刻领悟艺术的基本特征对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在艺术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心灵受到震撼,思维受到启迪,灵魂受到感染,道德情操受到陶冶,让传统美德教育绽放艺术的魅力,让“传美”之花插上艺术的翅膀,飞得更加高远。
其他文献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1989年,央视的春晚上,歌手韦唯一曲《感恩的心》催人泪下,传唱至今。这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告诉我们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而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感恩:感恩生命,感恩亲情,感恩友情,而我深知最需要感恩的人便是我的亲人和那些特别需要关心的孤寡老人。  我是玉华中学大队文艺委员。除了出色地组织学校各类少先队活
期刊
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等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承接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基本人格和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解作用。如何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发扬光大。做为一名品德教师下面谈谈我校的安排以及我的的几点做法:”  一、诵读文化经典,增强美
期刊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也不算失败,因为我们还有精神财富: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能成大业者,先从小节起。一代伟人周恩来以其儒雅风度征服了整个世界。他还在读中学时,每天早上起床后
期刊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内聚力。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母亲,那便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孩
期刊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说:“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易经》也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训也言 “男儿当自强”。这些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人,并沉淀到我们的骨子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同时这也成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和道德
期刊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就是民族精神的保障。作为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人的心灵与人格,是中
期刊
我有一个最幸福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每天我们只要聚在一起就有说不尽的开心事。  爸爸在一家外企工作,他的主要家庭“职责”就是赚钱养家,保证全家衣食无忧;妈妈主要负责承担家庭内部事物,家里的事不管大小,一切都是她说了算,她每天都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而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爸妈为我的学习担忧。爸爸曾说过,“只要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我们就能创造最幸福的生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
期刊
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探讨现代家庭传统美德教育,更有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
期刊
我们伟大的祖国究竟靠什么而辉煌,靠什么而成为世界的焦点呢?正是那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这一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代代的劳动人民在这里栖息,把这文化,文明一代代传下来,使它永远不停地“前进”,中华之魂——美德。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樂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而如今我们中华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纵观世界文化之林,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孝道文化。  一、孝文化产生的情感基础  由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