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留守儿童犯错后的教育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铅笔刨丢失而后在一个留守儿童那里再次出现的案例,就加强留守儿童犯错后的教育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进行反思,认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师应做到:重在留心了解“内情”,让德育更“悄然化”,让德育更“个性化”,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案例;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22-1
  【案例】
  昨天上课前,突然无意中发现,儿子放在我办公室不翼而飞的铅笔刨被班上一个孩子拿在手上。
  虽然能肯定那铅笔刨是儿子的,我还是没有马上追问他。等到下课,我对那个孩子说找他订正作业,把他叫到办公室。接手这个班时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这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抛下他离家出走,遭到打击后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他平时就寄养在亲戚家,亲戚家的状况也不是很好,这些从孩子平时的穿着、用品以及个人卫生状况都有所反映。我先问问他生活情况,聊了几句他不紧张了,我直接问他想做知错就改的孩子,还是做知错不改的孩子,他一下有点懵,条件反射地直接回答要做知错就改的孩子。我接着说:“那好,你告诉我你的铅笔刨是不是别人的?”他想了一下,摇头说是爸爸买的,还画蛇添足地补充说爸爸又去上班了,自己也不知道爸爸的电话。我想到这样问他不容易承认,此时他一定很紧张,怕受到惩罚。我笑着对他说:“老师知道你特别需要一个铅笔刨,我一定送你一个,表扬你愿意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但不是现在,现在是你送小铅笔刨回家,它的主人一定为了它很伤心!老师会选一个特别的日子送你一个惊喜。”虽然他眼神中还有点紧张,但已经能看出忍不住的笑意了。
  放学后,儿子拿着失而复得的铅笔刨开心地告诉我:“是谁谁捡到了又还给他了。”我问儿子:“你说谢谢了吗?”儿子说:“当然!”“下星期的班会,我们就以‘交换礼物’为主题吧,把你的一件东西拿出来进行交换,大家学会分享。”我对儿子说:“你就用你的这个铅笔刨吧!还要把它的‘旅游’故事讲给班上同学听,告诉大家失去它的时候你有多着急。”儿子点头。
  那节班会课很成功,主题是“学会分享”——在绝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们都踊跃地拿出自己的东西互相交换,张张笑脸上都洋溢着分享的快乐,那个孩子也悄悄地收到了我的“惊喜”,我们之间只有眼神交流,我懂,他也懂。从那以后直到现在,那个孩子不仅再没犯过同样的错,而且学习也进步了,就连以前每天都会被同学抱怨的打架都很少发生了。
  【案例反思】
  一、重在留心了解“内情”
  对这样缺少家庭关爱,生活中缺少父母正确引导的孩子,有时候他们是很容易犯错的,面对诱惑,他们往往很轻易就控制不住自己,但也是他们更渴望关爱,犯错的背后也有更复杂的外因。作为低年级班主任,当孩子犯错后,简单粗暴的处理能阻止他们的错误,但稍有不慎也会伤害这类孩子脆弱敏感的心灵。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内情”,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们要去了解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仅要了解这些孩子的实际状况,还要关注他们内心世界,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出其内心世界的细微活动”,选择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德育。尤其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观还在逐渐形成当中,还缺少正确的是非辨别能力,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正确恰当的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也就更需要师者用心、用智。
  二、让德育更“悄然化”
  低年级孩子的德育,不能是口号式,因为德育是要触及心灵的教育,更不能轻易发动“群众的力量”,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德育的表面化,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当周围所有人把一个结论给他以后,他就会最终接受这个结论,自己给自己一个坏的认知。很多孩子其实是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程度和道德情感的,关键年龄越小,他们的道德意志的坚持力和道德行为的执行能力越弱,只有让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种心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就像这个案例中的孩子,虽然因为对铅笔刨的极度渴望让他伸手拿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也还想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这从我问他想不想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而他想都没想就给出肯定答案,可以看出他是有一定的道德认知的。那么怎样坚定他的道德意志和行为才是教育的重点,大张旗鼓且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做教育工作时都能做到“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和风细雨”,用无痕的教育来代替赤裸裸的说教,重视引导学生的内心体验和道德自我构建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让德育更“个性化”
  皮亚杰开创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提出道德的结构——发展观,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内部结构的不断改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学生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德育对象,而是不断寻求发展的。实际上,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们的德育实践一般采取的都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形态,往往是班主任对全班同学,对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很少去关注个体。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越是个别化的教育,对学生理性和情感的介入越是深刻,德育影响力就越大。案例中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尊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客观需要,自然也就提高了德育的效率。要想在德育过程中让孩子道德的知、情、意、行不断发展,就不能忽视孩子的主体性,只有针对个案的“个性化”教育,才能激发出个体自身的道德需要,德育也才能更成功。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应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领孩子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对此,笔者认为要多管齐下,加强读法指导,创设条件,丰富交流活动,尊重阅读兴趣。  关键词:快乐阅读;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38-2一、多管齐下,激发阅读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
摘 要:初三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不如初一、初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一些学生因底子薄弱或外部环境影响对英语不感兴趣,无心学习英语。面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思维,开辟新的“航道”和“路线”,推进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方法;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68
摘要:教师在组织中考政治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局限于考点。  关键词:新课标;政治复习;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88-1  学习2011版新课标后,我们觉得要强化价值引领、衔接高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把握的几个基线,下面我们结
摘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地使用教材,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用激励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智慧;活力课堂  中国分类号:.2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3 -01    英语课堂是英语课改的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体现灵活开放,尊重个体差异,倡
摘要:孩子的品行养成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固有的“儿童常态”,把我们预设的教育期望变为学生品行成长的现实。我们要为孩子的这种转化和发展付出必须的耐心和克制,要为他们的转化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铺垫与台阶。“教育期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育理性;儿童常态;教育期待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5-1  【回放与重
摘 要:现今的高考文言文考查,基本沿袭着以客观题考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信息筛选、文意分析概括,以主观题考查语句翻译的模式。这种模式自2002年产生起历经十年而不变,已守旧僵化,既不合新课程标准,又误导了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失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更是难以主动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思潮的健康发展。因此,试题的命制思想必须革新,高考文言文考查应有时代担当意识。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担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班主任在班务工作中借助“罗森塔尔效应”,巧妙运用暗示期待手段,能够有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期望;班主任;积极暗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9-1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构建和谐一中,实践精品战略,创建安徽名校,培育一流人才”为目标,重点实施“和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引发了一场新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被大量地引入到了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就新教学方式的一些问题作以下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7-1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一场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而学生创新细胞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结合物理课堂教学,阐述激活学生创新细胞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激活;培养;创新细胞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74-2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中国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而提出问题能力差,因而缺乏创造性。”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
摘要:幼儿的科学概念是在其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确定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关注内容,制订合适的目标,预设“最近发展区”,提供不同的探究方法与材料,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导幼儿思考探究一些现象和问题,优化科学教学,帮助幼儿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深入性。本文以科学活动为例,谈谈行知理论在“活”的科学活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