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为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会读、爱读、乐读。
语文教学自主阅读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重视读的风气越来越浓,只要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存在的问题一是为读而读,没有明确目的,把读作为渲染教学气氛的手段。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读缺少示范。三是读的形式和具体教学目的不一致。应该说种种做法,虽然体现了重视读的良好理念,但由于目的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采用形式不恰当,使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读,要讲究科学性
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功能。默读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适宜于背诵;指名读能表现个别同学的质量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适宜于检查性、示范性、比较性的教学目的;自由读,可以很好的感受文本,品味语言,给有不同阅读特点的同学提供独立的空间;诵读,可以很快的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但只适宜比较浅显的文章。一些老师不了解阅读形式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的效果,随意采用阅读形式,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现代人读起来难免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要学生反复诵读,而不讲究章法,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效果甚微。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每遍的诵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初读,可以通过听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悟;次读,校准语音、语调,对于特殊的发音要进行着重强调和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精读,要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可借助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时代意义,这是理解文章涵义的关键;美读,是在能通顺正确的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力求深刻的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开充分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切身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每次诵读前,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学生带着目的、有侧重的去诵读和体会文本,加之进一步的反复揣摩与思考,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其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再如,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分组进行赛读,也可以全班齐读、点名让个别人读、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教师的范读尤为关键,范读是教师矫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句读、强调重点语词和句子的良机。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演示,更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画面和意境,并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而诵读除了强调多种技巧的朗读方法,更要完成背诵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背的也极为痛苦。教师可以通过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按照时间顺序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加上前面良好的朗读基础,相信学生的背诵会变得轻而易举。
二、读,要有目的性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从一般规律来说,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章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信客》一课中人物形象鲜明,应指导学生用崇敬深沉的语调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人物无比崇敬的心情,是作者的感情完全学生的心理,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通过朗读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位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读,要体现层次性
我听过不少以注重感悟,加强朗读为特色的阅读课,应该说这些课读的形式很丰富,读的时间很充分,但总觉得一节课只是读熟了课文而已,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确是比较肤浅的,阅读形式的安排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感悟,也既有层次性,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同的阅读方法,感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在教《土地的誓言》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读准字音和句子;二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在读中品位,在读是理解,在读是质疑,在读中探究,明确阅读的目的,鲜明的阅读层次,使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四、读,要加强指导
1.读的速度过快,会影响读的质量和效果
阅读速度过慢会影响阅读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2.读的方法要科学
如指导学生默读。学生在刚开始读时,往往因为目光晃动而找不到阅读位置,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在训练学生默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不出声,一边读,一边响,要在逐步提高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把读和思结合起来。
3.教师要做好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然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六、读,要加强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读”上下功夫。读的目的要明确,读的层次要清晰,读的方式要多样,读的方法要灵活。以“读”为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会读、爱读、乐读。这对学生的文学爱好养成、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产生莫大影响。总之,好的文章、好的书,如同好友,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让人受益无穷。
语文教学自主阅读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重视读的风气越来越浓,只要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存在的问题一是为读而读,没有明确目的,把读作为渲染教学气氛的手段。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读缺少示范。三是读的形式和具体教学目的不一致。应该说种种做法,虽然体现了重视读的良好理念,但由于目的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采用形式不恰当,使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读,要讲究科学性
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功能。默读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适宜于背诵;指名读能表现个别同学的质量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适宜于检查性、示范性、比较性的教学目的;自由读,可以很好的感受文本,品味语言,给有不同阅读特点的同学提供独立的空间;诵读,可以很快的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但只适宜比较浅显的文章。一些老师不了解阅读形式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的效果,随意采用阅读形式,导致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现代人读起来难免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要学生反复诵读,而不讲究章法,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效果甚微。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每遍的诵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初读,可以通过听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悟;次读,校准语音、语调,对于特殊的发音要进行着重强调和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精读,要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可借助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时代意义,这是理解文章涵义的关键;美读,是在能通顺正确的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力求深刻的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开充分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切身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每次诵读前,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学生带着目的、有侧重的去诵读和体会文本,加之进一步的反复揣摩与思考,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其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再如,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分组进行赛读,也可以全班齐读、点名让个别人读、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教师的范读尤为关键,范读是教师矫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句读、强调重点语词和句子的良机。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演示,更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画面和意境,并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而诵读除了强调多种技巧的朗读方法,更要完成背诵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背的也极为痛苦。教师可以通过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按照时间顺序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加上前面良好的朗读基础,相信学生的背诵会变得轻而易举。
二、读,要有目的性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从一般规律来说,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章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信客》一课中人物形象鲜明,应指导学生用崇敬深沉的语调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人物无比崇敬的心情,是作者的感情完全学生的心理,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通过朗读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位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读,要体现层次性
我听过不少以注重感悟,加强朗读为特色的阅读课,应该说这些课读的形式很丰富,读的时间很充分,但总觉得一节课只是读熟了课文而已,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确是比较肤浅的,阅读形式的安排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感悟,也既有层次性,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同的阅读方法,感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在教《土地的誓言》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读准字音和句子;二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在读中品位,在读是理解,在读是质疑,在读中探究,明确阅读的目的,鲜明的阅读层次,使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四、读,要加强指导
1.读的速度过快,会影响读的质量和效果
阅读速度过慢会影响阅读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2.读的方法要科学
如指导学生默读。学生在刚开始读时,往往因为目光晃动而找不到阅读位置,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在训练学生默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不出声,一边读,一边响,要在逐步提高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把读和思结合起来。
3.教师要做好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然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六、读,要加强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读”上下功夫。读的目的要明确,读的层次要清晰,读的方式要多样,读的方法要灵活。以“读”为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会读、爱读、乐读。这对学生的文学爱好养成、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产生莫大影响。总之,好的文章、好的书,如同好友,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让人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