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这个流行的词在目前使用的频率极高,因而,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至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忽略了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很多同学都只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知之甚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茫然,试问,这样的阅读教学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了吗?
二、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层面的,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不知所措。如:一位教师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当教师问:“设计是不能改的,树也不能砍,该怎么办呢?”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说:“这个办法要是好的话,工程师早就想到了,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好。”教师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所说的“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与教师预设的“改道”不同,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生成信息。在许多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的老师把主要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板书,答不对,就不予理睬,继续让别的学生答,直到答对为止;有时甚至是学生答对了意思,但与预设答案字词不一致,教师就要“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他希望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费力地去猜教师心中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其实,这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推行个性化阅读,其本意是不想让缤纷多彩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三、问题“多”而不“精”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许多老师片面追求“繁华”,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索就会回答,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问题一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课堂表面看似繁华,却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四、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的老师就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那就应该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就应完全放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就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质疑,然后再读解疑,接着分小组读,齐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和引导,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的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因而,有些学生难以触及到文章的深层的内容和灵魂,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教师应该适时地退出去,还得适时的站出来。”
一、认识上的误区
把“个性化”理解为“自由化”,过分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过分演绎“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以至课堂上显得随意,散漫,忽略了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很多同学都只学习了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对其他内容知之甚少,一堂课下来,学生茫然,试问,这样的阅读教学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了吗?
二、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层面的,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对于课堂上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不知所措。如:一位教师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当教师问:“设计是不能改的,树也不能砍,该怎么办呢?”的时候,一位学生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说:“这个办法要是好的话,工程师早就想到了,看来这个办法也不好。”教师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所说的“把树移栽到别的地方去”与教师预设的“改道”不同,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不能灵活地应对学生的生成信息。在许多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的老师把主要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板书,千方百计诱导学生说出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板书,答不对,就不予理睬,继续让别的学生答,直到答对为止;有时甚至是学生答对了意思,但与预设答案字词不一致,教师就要“循循善诱”,直到学生说出他希望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费力地去猜教师心中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其实,这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式。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推行个性化阅读,其本意是不想让缤纷多彩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的结论。
三、问题“多”而不“精”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然而,许多老师片面追求“繁华”,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索就会回答,这种毫无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问题一多,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课堂表面看似繁华,却缺乏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由此可见,课堂上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四、过分强调读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的老师就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那就应该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教师就应完全放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就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质疑,然后再读解疑,接着分小组读,齐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和引导,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的语文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因而,有些学生难以触及到文章的深层的内容和灵魂,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教师应该适时地退出去,还得适时的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