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然,作文教学的生命是真实,但必要的作文技巧能使学生的文章更具美感。巴金说:“散文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话很对,但无技巧是在一定的有技巧以后,写作的功底已经到了不需要技巧的境界,那是一种“大巧若拙”,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相当的创作经验以后的那种“自然而然,行云流水”的浑然。显然,我们的中学生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告诉学生一些必要的作文技巧,让他们有意识地运用,针对学生的作文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专门的技巧传授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熟练掌握,然后自然地运用技巧,以增强他们文章的可读性,使他们不至于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就害怕。
传授学生作文技巧,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不仅仅只是阅读本身,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课文中范文的美的技巧,还应该让学生学习技巧,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作文过程。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哪些作文技巧呢?
教材中的范文,其文章的谋篇布局,大多有值得效法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色的课文,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其妙处,然后模仿写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紧扣文题“背影”,抓住背影,开篇点题,详尽刻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背影。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紧扣文题,抓住人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为线索,详尽刻画、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其结构,抓住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或是语言,或是动作,或是习惯,或者体态特征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有具体的模仿对象,在模仿中尽量创造,他们就会在具体可感的模仿中感觉到一种作文的轻松。再如写景抒情的文章,学生写起来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
其次是作文选材剪裁的教学。我们当然知道做生活的有心人是作文中找到素材的好方法。但如何做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去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呢,这也可以在阅读的教学中渗透。我们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难发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但鲁迅以儿童的童心去发现了三味书屋里的特殊的美。我们可以问学生,三味书屋里的读书生活是枯燥的,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呢?这就是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因为文章并不是要反映三味书屋的枯燥,而是要表现一种“乐趣”,一种即使是枯燥中也能自我感觉的乐趣,甚至先生读书的自我陶醉在“我”看来也非常具有乐趣。这就是一种功夫,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裁剪材料,恰当叙述的方法。“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发现了以后如何裁剪,也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这常常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学习名家的裁剪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剪裁材料。
有了以上的功夫,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表达技巧的训练。例如,一件很小的事,一次偶然的感悟,如何才能使其变成一篇文章呢?这需要技巧。比如,通过联想对比,把相关的事件组织起来,把类似的经历联系起来。铺垫、渲染、对比、衬托、插叙、欲扬先抑等等表现手法就能很好地把“小事件”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把“偶尔的感悟”变成对生活的某种发现。
再如解决文章生动形象的问题,这需要描写。而描写却很难。那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让学生学习以后,有意识地进行描写的训练也很有必要。例如外貌描写对学生来说要写出特色就很难,但假如在《列夫·托尔斯泰》那文里,认真让学生体会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学生有了具体的模仿对象,描写人物外貌来表现其内在精神就容易多了。另外诸如行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就学会了一种手法,多描写多训练几次,自然就转化为能力,作文也就能增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告诉学生一些必要的作文技巧,让他们有意识地运用,针对学生的作文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专门的技巧传授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熟练掌握,然后自然地运用技巧,以增强他们文章的可读性,使他们不至于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就害怕。
传授学生作文技巧,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不仅仅只是阅读本身,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课文中范文的美的技巧,还应该让学生学习技巧,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作文过程。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哪些作文技巧呢?
教材中的范文,其文章的谋篇布局,大多有值得效法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色的课文,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其妙处,然后模仿写作。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紧扣文题“背影”,抓住背影,开篇点题,详尽刻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背影。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紧扣文题,抓住人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为线索,详尽刻画、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其结构,抓住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或是语言,或是动作,或是习惯,或者体态特征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有具体的模仿对象,在模仿中尽量创造,他们就会在具体可感的模仿中感觉到一种作文的轻松。再如写景抒情的文章,学生写起来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
其次是作文选材剪裁的教学。我们当然知道做生活的有心人是作文中找到素材的好方法。但如何做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去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呢,这也可以在阅读的教学中渗透。我们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难发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但鲁迅以儿童的童心去发现了三味书屋里的特殊的美。我们可以问学生,三味书屋里的读书生活是枯燥的,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呢?这就是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因为文章并不是要反映三味书屋的枯燥,而是要表现一种“乐趣”,一种即使是枯燥中也能自我感觉的乐趣,甚至先生读书的自我陶醉在“我”看来也非常具有乐趣。这就是一种功夫,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裁剪材料,恰当叙述的方法。“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发现了以后如何裁剪,也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这常常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学习名家的裁剪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剪裁材料。
有了以上的功夫,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表达技巧的训练。例如,一件很小的事,一次偶然的感悟,如何才能使其变成一篇文章呢?这需要技巧。比如,通过联想对比,把相关的事件组织起来,把类似的经历联系起来。铺垫、渲染、对比、衬托、插叙、欲扬先抑等等表现手法就能很好地把“小事件”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把“偶尔的感悟”变成对生活的某种发现。
再如解决文章生动形象的问题,这需要描写。而描写却很难。那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让学生学习以后,有意识地进行描写的训练也很有必要。例如外貌描写对学生来说要写出特色就很难,但假如在《列夫·托尔斯泰》那文里,认真让学生体会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描写角度和描写方法,学生有了具体的模仿对象,描写人物外貌来表现其内在精神就容易多了。另外诸如行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就学会了一种手法,多描写多训练几次,自然就转化为能力,作文也就能增加生动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