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德育教育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心理辅导给中学德育教育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心理辅导毕竟不是德育教育。因此,我们既不能将德育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问题德育化。显而易见,能否科学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已成为中学德育教育者出色地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一个关键点。
一、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既相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工作内容、侧重点、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目标不同;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总体目标以及部分内容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
先说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辅导两者的区别。首先,功能与目的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心理辅导则着重于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德育教育更多侧重于从社会的规范要求出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心理辅导则着眼于微观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原则与方法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偏重于“灌输”,而心理辅导则强调遵循志愿性原则。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系统授课、思想政治报告、参观与讨论、个别谈心等形式;而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是个别交谈。即使是个别交谈,两者也互有侧重:德育教育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而心理辅导强调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最后,运作机制不同。中学德育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没有(也不应该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应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中学德育教育中对待犯思想认识错误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再谈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密切联系。第一,心理辅导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基础。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从根本上说,思想修养必须出自“健全的人”,这就需要导入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不是机器,不能单靠单向的“规则传输”来实施,因此必须以心理规律为依据,把心理学的原理作为方法,推动中学德育教育上更高水平。第二,两者的工作对象一致。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对象都是中学生,都是为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服务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心理辅导,有效地调整好学生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和消极情绪,固然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那么中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社会理性思维”的能力,调整各种社会因素,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或解决。第三,两者作用相互交叉。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能通过各自的途径来体现出共同的教育作用。它们不仅都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促进认知优化、情感优化、意志优化等;而且都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是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这些正是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接榫之处。
二、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在现实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在师资配置上,目前绝大多数中学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中学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往往既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又兼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自然不可避免,需要及时加以调适。
具体说来,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工作依据上,德育教育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中学教育工作者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中的观点与内涵,也常常用来衡量学生的所做所为。而心理教育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在工作重心上,中学德育教育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高于一切,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忘我的、为他人的高尚的品德。而心理辅导恰恰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态度,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从而迈向自我实现。在工作原则上,中学德育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尽快解决,坚持一种“公开性”的教育原则。而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则在于它的“保密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怀着对教师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能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学生保密是做心理工作的职业准则,也是中学生心理辅导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面对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角色的冲突,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拓宽视野,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确定工作重点。首先,要重视心理辅导,促进中学德育教育。要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中学德育教育只从单一社会规范出发,忽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心理健康的倾向,从指导思想上理顺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确立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就是打好中学德育教育基础的理念。特别是中学德育教师要学会通过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掘学生的内在能力与潜质,推动中学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其次,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作为减少冲突的契机。从对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出,辅导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他们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需要我们从换位的角度去分析中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中学德育教育的角度来把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再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理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理清中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中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和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减少心理辅导与中学德育教育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将中学生心理辅导和中学德育教育融合起来。最后,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角色冲突说明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不断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这就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有效地协调好两者的角色冲突,关键在于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我们只有善于从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上来研究学生,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把德育教育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把中学德育教育做细、做深、做得更有成效。
一、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既相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工作内容、侧重点、方法途径以及具体目标不同;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总体目标以及部分内容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
先说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辅导两者的区别。首先,功能与目的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心理辅导则着重于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德育教育更多侧重于从社会的规范要求出发,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心理辅导则着眼于微观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原则与方法不同。中学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偏重于“灌输”,而心理辅导则强调遵循志愿性原则。中学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系统授课、思想政治报告、参观与讨论、个别谈心等形式;而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是个别交谈。即使是个别交谈,两者也互有侧重:德育教育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而心理辅导强调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感情沟通。最后,运作机制不同。中学德育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而心理辅导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辅导中教师没有(也不应该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应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与中学德育教育中对待犯思想认识错误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
再谈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密切联系。第一,心理辅导是中学德育教育的基础。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的任务虽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从根本上说,思想修养必须出自“健全的人”,这就需要导入心理辅导。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不是机器,不能单靠单向的“规则传输”来实施,因此必须以心理规律为依据,把心理学的原理作为方法,推动中学德育教育上更高水平。第二,两者的工作对象一致。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对象都是中学生,都是为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服务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心理辅导,有效地调整好学生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和消极情绪,固然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那么中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社会理性思维”的能力,调整各种社会因素,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或解决。第三,两者作用相互交叉。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能通过各自的途径来体现出共同的教育作用。它们不仅都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促进认知优化、情感优化、意志优化等;而且都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是都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这些正是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两者的接榫之处。
二、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在现实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在师资配置上,目前绝大多数中学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中学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往往既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又兼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自然不可避免,需要及时加以调适。
具体说来,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工作依据上,德育教育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中学教育工作者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中的观点与内涵,也常常用来衡量学生的所做所为。而心理教育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在工作重心上,中学德育教育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高于一切,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忘我的、为他人的高尚的品德。而心理辅导恰恰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态度,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从而迈向自我实现。在工作原则上,中学德育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尽快解决,坚持一种“公开性”的教育原则。而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则在于它的“保密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怀着对教师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密,期望能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学生保密是做心理工作的职业准则,也是中学生心理辅导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面对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角色的冲突,中学教育工作者要拓宽视野,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确定工作重点。首先,要重视心理辅导,促进中学德育教育。要打破思维定势,克服中学德育教育只从单一社会规范出发,忽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心理健康的倾向,从指导思想上理顺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确立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就是打好中学德育教育基础的理念。特别是中学德育教师要学会通过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发掘学生的内在能力与潜质,推动中学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其次,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作为减少冲突的契机。从对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出,辅导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他们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需要我们从换位的角度去分析中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中学德育教育的角度来把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再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理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理清中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中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和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减少心理辅导与中学德育教育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将中学生心理辅导和中学德育教育融合起来。最后,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角色冲突说明中学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不断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这就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有效地协调好两者的角色冲突,关键在于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地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我们只有善于从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上来研究学生,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把德育教育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把中学德育教育做细、做深、做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