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有学习价值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尊重学生的发现,发挥他们的智慧,数学课堂才会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节课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按一定的顺序板书)
师:“把它们按这样的顺序排成一排,仔细看看,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有,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思考。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愿意告诉我们全班的同学吗?
生A急切地站起来:“我发现除了千米和米外,其他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生B:“我同意A同学说的,但是1千米=1000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一下变大了,我有些接受不了,如果在它俩之间再创造两个单位就好了,十米和百米,那么每相邻两个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了。”
全班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想法真精彩,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支持。”
真没想到在临近下课时还会有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这无疑给了期待充满活力课堂的我一份不小惊喜。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了这种想法,面积单位就有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那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了。
评析:1千米=1000米,学生记忆起来很容易,但在学生的脑海里想象出1千米究竟有多长却很难,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1千米=10百米,1百米=10十米,1十米=10米。通过发现把难点变容易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牵着学生为学而学,也应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和课程进行交流、对话,使他们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课堂的探究者。
思考: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学中,会促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多种交流的形式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抓住机会,大胆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品德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是让教师一言堂主宰着课堂。其实,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甚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这往往给我们师生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数学课堂才会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呢?
1.捕捉未预设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惊奇与意外”。这些“惊奇与意外”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启发灵感的机会,可以说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视时机把握可用的“惊奇与意外”,把它当成教学的生成,敢于放大教学中的生成,不怕浪费时间,不怕打破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惊奇与意外”来进行教学,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赞扬。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也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教学心得与感受。
2.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一个班的学生由于所受家庭环境、教育、所接触的知识等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胆创设各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不应讽刺、挖苦、打击报复那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理解,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加以保护和支持,使其能够发挥其身上的长处,让学生自信起来、活泼起来,从而保证课堂充满生命力。
3.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因此,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是影响深远。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及时地捕捉住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其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茅村镇实验小学)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节课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按一定的顺序板书)
师:“把它们按这样的顺序排成一排,仔细看看,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有,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思考。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愿意告诉我们全班的同学吗?
生A急切地站起来:“我发现除了千米和米外,其他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生B:“我同意A同学说的,但是1千米=1000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一下变大了,我有些接受不了,如果在它俩之间再创造两个单位就好了,十米和百米,那么每相邻两个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了。”
全班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想法真精彩,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支持。”
真没想到在临近下课时还会有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这无疑给了期待充满活力课堂的我一份不小惊喜。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了这种想法,面积单位就有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那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了。
评析:1千米=1000米,学生记忆起来很容易,但在学生的脑海里想象出1千米究竟有多长却很难,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1千米=10百米,1百米=10十米,1十米=10米。通过发现把难点变容易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牵着学生为学而学,也应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和课程进行交流、对话,使他们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课堂的探究者。
思考: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学中,会促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多种交流的形式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抓住机会,大胆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品德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是让教师一言堂主宰着课堂。其实,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甚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这往往给我们师生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数学课堂才会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呢?
1.捕捉未预设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惊奇与意外”。这些“惊奇与意外”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启发灵感的机会,可以说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视时机把握可用的“惊奇与意外”,把它当成教学的生成,敢于放大教学中的生成,不怕浪费时间,不怕打破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惊奇与意外”来进行教学,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赞扬。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也可以获得价值不菲的教学心得与感受。
2.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一个班的学生由于所受家庭环境、教育、所接触的知识等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时,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胆创设各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不应讽刺、挖苦、打击报复那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理解,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加以保护和支持,使其能够发挥其身上的长处,让学生自信起来、活泼起来,从而保证课堂充满生命力。
3.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因此,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是影响深远。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及时地捕捉住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其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茅村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