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活动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活动,各种美的情境和作品,参与“快乐”的美术活动等,都容易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幼儿也乐于用自己创造的图式、造型等,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因此项活动整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随时随地进行,因此能快速、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及重要方法的掌握,也是培养和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成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幼儿 美术活动 创造性思维
一、美术作品优化生活环境,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过程,人类依靠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1]。幼儿创造性行为的一般表现是:不呆板地模仿、随从他人,而由自己提出想法;有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勇气和方法;个人的见解具有异样、新颖、不俗气的特点;对新问题、新认识是敏感的、容易接受。幼儿的思维总是伴随着活动的产生而进行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可多方面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例如:幼儿园有着童话故事中城堡一样的楼体设计,色彩斑斓的墙体,贴满卡通造型的玻璃墙,缀满星星点点的圣诞树等,这就是童话的世界,同时也是想象与思维起飞的世界。
二、美术活动激发创造愿望,体现思维的独立性。
积极、主动的思维动机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基础,而富有个性的独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虽说幼儿园美术活动大都来源于模仿学习,但幼儿爱模仿是天性,幼儿学习语言、风格、技能等等,大大依赖模仿,模仿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感觉这个动作的快乐而做的,并不是模仿了[2]。
如在中班的一次装饰性图案设计中,提供给幼儿的是一条鱼的外形,要求幼儿设计一条最漂亮的鱼:幼儿没有成人想象的那样画上一片片鱼鳞,他们笔下的鱼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的是条纹形状的五彩鱼,有的是波浪形状的小金鱼,还有的是三角形纹路的热带鱼;有的鱼身上有太阳形状的装饰,有的鱼则浑身印满美丽的梅花;有些鱼的嘴很大,有的鱼眼睛小;有的鱼吐出圆泡泡,有的鱼吐出三角形的泡泡。幼儿无拘无束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涉及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及幼儿自己的体会,表现了他们自己的独立性与思维的创造性。
又如在大班的贴画活动中,同样的毛线和碎布材料,幼儿的作品却大不相同:有的贴出阳光下有篱笆围着的小村庄;有的贴出了逗人喜爱的小乌龟、小熊猫、小甲虫、小青蛙;有的贴了孩子自己身边的故事:两个小朋友植树、海上的军舰、大轮船、玩风筝的两个小姑娘、跳藏族舞的小姑娘;有的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水果乐园、水上公园、美丽的城市等等。这些布贴画是幼儿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更是发展幼儿想象的创造性活动。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增长经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幼儿在活动中,总会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作层层思考,挖掘幼儿大脑潜在的能量。解决了问题,让幼儿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加强。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教育与训练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常常是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3]。比如,幼儿活动美术活动中的提问是漫无边际的:“老师,小鸟会洗脸吗?”教师不能以简单的一笑了之和“不会”应付幼儿,可启发式地告诉他:“你说呢,也许会呀,他也许还会洗脚、踢球、跳舞,本领可多呢!”这样幼儿绘画出来的小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美不胜收。幼儿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在他们眼中的世界 鱼会飞、鸟会游,小狗小猫也能到天上走一走,关键在于他们的意愿和画笔的表现力,成人眼中的“错误”恰恰是幼儿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幼儿创新思维的表现。
四、作品评价衍生内催力,推动创造性思维持续发展。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评价,也要保持高度的尊重和欣赏,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例如中班幼儿虽然会表现一些东西,但由于技能技巧不熟练,有时候会表现得似是而非,他们就会问:“老师,像不像?”“像,怎么不像,这是嘴,這是尾巴,身上还有花纹,是吗?太像了,颜色配得多好看。”听到这样的回答,幼儿会信心大增,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思想上无包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有更好的发挥。而且,他们还会把你给他们的赞美和快乐,轻而易举地反馈给你。当我画完一只大狮子后,他们也会及时表扬我,快嘴的就会抢着说:“老师,你真棒,你就是个画家”。在他们眼里,画家就这么简单。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但我相信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能让孩子们的想象起飞,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思维。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而美术活动贯穿幼儿游戏的全过程,幼儿包饺子、搭积木、设计美人鱼的服装等等都使幼儿获得了方便、快捷、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持续激发幼儿别具一格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重视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带动他整个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0
[2]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8
[3]关键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
关键词:幼儿 美术活动 创造性思维
一、美术作品优化生活环境,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过程,人类依靠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1]。幼儿创造性行为的一般表现是:不呆板地模仿、随从他人,而由自己提出想法;有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勇气和方法;个人的见解具有异样、新颖、不俗气的特点;对新问题、新认识是敏感的、容易接受。幼儿的思维总是伴随着活动的产生而进行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可多方面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例如:幼儿园有着童话故事中城堡一样的楼体设计,色彩斑斓的墙体,贴满卡通造型的玻璃墙,缀满星星点点的圣诞树等,这就是童话的世界,同时也是想象与思维起飞的世界。
二、美术活动激发创造愿望,体现思维的独立性。
积极、主动的思维动机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基础,而富有个性的独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虽说幼儿园美术活动大都来源于模仿学习,但幼儿爱模仿是天性,幼儿学习语言、风格、技能等等,大大依赖模仿,模仿只在初做的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感觉这个动作的快乐而做的,并不是模仿了[2]。
如在中班的一次装饰性图案设计中,提供给幼儿的是一条鱼的外形,要求幼儿设计一条最漂亮的鱼:幼儿没有成人想象的那样画上一片片鱼鳞,他们笔下的鱼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有的是条纹形状的五彩鱼,有的是波浪形状的小金鱼,还有的是三角形纹路的热带鱼;有的鱼身上有太阳形状的装饰,有的鱼则浑身印满美丽的梅花;有些鱼的嘴很大,有的鱼眼睛小;有的鱼吐出圆泡泡,有的鱼吐出三角形的泡泡。幼儿无拘无束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涉及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及幼儿自己的体会,表现了他们自己的独立性与思维的创造性。
又如在大班的贴画活动中,同样的毛线和碎布材料,幼儿的作品却大不相同:有的贴出阳光下有篱笆围着的小村庄;有的贴出了逗人喜爱的小乌龟、小熊猫、小甲虫、小青蛙;有的贴了孩子自己身边的故事:两个小朋友植树、海上的军舰、大轮船、玩风筝的两个小姑娘、跳藏族舞的小姑娘;有的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水果乐园、水上公园、美丽的城市等等。这些布贴画是幼儿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更是发展幼儿想象的创造性活动。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增长经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幼儿在活动中,总会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作层层思考,挖掘幼儿大脑潜在的能量。解决了问题,让幼儿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加强。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教育与训练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常常是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3]。比如,幼儿活动美术活动中的提问是漫无边际的:“老师,小鸟会洗脸吗?”教师不能以简单的一笑了之和“不会”应付幼儿,可启发式地告诉他:“你说呢,也许会呀,他也许还会洗脚、踢球、跳舞,本领可多呢!”这样幼儿绘画出来的小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美不胜收。幼儿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在他们眼中的世界 鱼会飞、鸟会游,小狗小猫也能到天上走一走,关键在于他们的意愿和画笔的表现力,成人眼中的“错误”恰恰是幼儿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幼儿创新思维的表现。
四、作品评价衍生内催力,推动创造性思维持续发展。
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评价,也要保持高度的尊重和欣赏,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给予幼儿肯定的评价。例如中班幼儿虽然会表现一些东西,但由于技能技巧不熟练,有时候会表现得似是而非,他们就会问:“老师,像不像?”“像,怎么不像,这是嘴,這是尾巴,身上还有花纹,是吗?太像了,颜色配得多好看。”听到这样的回答,幼儿会信心大增,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思想上无包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有更好的发挥。而且,他们还会把你给他们的赞美和快乐,轻而易举地反馈给你。当我画完一只大狮子后,他们也会及时表扬我,快嘴的就会抢着说:“老师,你真棒,你就是个画家”。在他们眼里,画家就这么简单。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但我相信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能让孩子们的想象起飞,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一种思维。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而美术活动贯穿幼儿游戏的全过程,幼儿包饺子、搭积木、设计美人鱼的服装等等都使幼儿获得了方便、快捷、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持续激发幼儿别具一格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重视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带动他整个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0
[2]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8
[3]关键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