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整合 转换提炼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怎样帮助学生以最科学、最准确的途径形成抽象概括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求同,从具体“形象”到形成“表象”
  所谓求同,就是发现和抽取事物的共同属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充分感知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线段”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课本、课桌、黑板、门、窗的边线,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从它的一端沿着边线看到另一端,用手摸一摸这些边线,摸的时候也要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让学生通过触摸感知它的“直”;再让学生折纸,摸摸它的折痕;最后,让学生用手沿着直尺的边画一条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画,建立了线段的具体表象,充分感知到线段的“直”和“长度有限”这两个属性。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计算图形的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图形的周长,笔者首先运用课件出示了一些实物,如长方形花坛、正方形桌面、红领巾等,然后除去实物,抽象出封闭图形,让学生思考:哪里是图形的周长?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结合周长的概念,在对不同图形的观察和比较中,完善了对图形周长计算的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长度之和。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任务卡,先测量,再算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刚才“求同”的过程,很快掌握了解题要领。
  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抽象出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形式感知,让学生在求同中初步感知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从“具体形象”到自然建立“表象”,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二、整合,从“表象”到“属性”
  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掌握知识奠定了感性基础。但如果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上, 而不及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其本质特征, 就不利于知识网络的形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适时控制, 及早摆脱表象的束缚, 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表象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整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教师在进行抽象概括。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看图写加减法算式”时,学生准确理解图意是难点。实际上,图中一般都是在叙述某件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小朋友搬东西,鸟儿飞来或者飞走等等。因此,在出示某一幅图时,笔者就让学生用“先( ),接着( ),最后( )”来看图说话。首先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整合这些信息,最后根据整合的结果写出算式。通过学生的叙述和教师的整合,学生明白了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运算,而减法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拿走了,就是飞走了……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变少了”。通过教师的信息整合,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逐步从“表象”中跳脱出来,抓住了加减运算的重要“属性”。在后来的看图写算式中,学生理解图意的能力逐步增强,很多学生看到图,就能马上写出算式,不得不说,这就是抽象概括能力在起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要引导学生整合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从“表象”直达“属性”。
  三、转换,从“表象”到“本质”
  所谓转换,就是在抽象概括过程中,把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再将数学问题转换成概念定义,使之符号化、公式化。教学中应着力加强转换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帮助他们科学地从“表象”过渡到“本质”。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完成转换的。
  师(出示例题):一本书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到三种答案。)
  生1:我是用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是剩下的页数。
  列式:234-66-34
  =168-34
  =134(页)
  生2:我先用66 34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看书的页数和,然后再用总页数减去看了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
  列式:234-(66 34)
  =234-100
  =134(页)
  生3:我是用总页数减去李叔叔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就是剩下的书的页数。
  列式是:234-34-66
  =200-66
  =134(页)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看来一题有多解,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二种,因为先算66 34得数是100,是一个整百数,凑成整百数后算起来就方便了。
  生2:我喜欢第三种,可以先减去34再减去66,这样做也可以凑整,算起来很简便。
  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的结果相等吗?
  生(齐):相等!
  师:这样就可以写成234-66-34 =234-(66 34);234-66-34 =234-34-66。你们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书写后,教师点名板演。)
  10-2-5=10-(2 5)
  10-2-5=10-5-2
  師: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生4:在连减的算式中,还可以交换减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师:你们组交流得真好,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如果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我们可以用这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根据情况,还可以交换减数的位置。这个规律有点长,你们能用字母公式概括一下吗?自己写一写。
  生1:a-b-c=a-(b c)
  生2:a-b-c=a-c-b
  ……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和数学问题中概栝、抽象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不仅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能及时进行符号化处理,使之转换为数学公式,从“表象”中剥离出“本质”。
  四、提炼,从“一般属性”到“本质属性”
  在概念的教学中,“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简洁、严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基于感性认识的理性思考,能帮助学生的思维较快地从“一般属性”上升到“本质属性”。
  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概念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①根据图形,观察分析。先出示几种大小不一的角,一边引导学生观察角的特征,一边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长度、角度、端点、射线……”②分析比较,提炼事物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讨论角有哪些共同特征和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再综合学生的意见,提取出角的本质特征,即一个端点,两条射线;③概括和总结。根据角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角的含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这个点叫角的顶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角”的本质。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有目的、有规划、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训练,逐步深入。
其他文献
八年级上册的《信客》既可以作为写作型文本进行教学,又可以作为主题型文本教学。究竟怎样确定,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出余秋雨的书籍进行阅读。不经意间,在《余秋雨谈散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把我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因为我是个教授;我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术,因为我还写很多学术著作;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信客》这篇散文中,作者“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引起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目的是生长。围绕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种认识:一,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是帮助个体朝着恰当的个人和社會目的持续不断地生长的途径;二,教育只有在对等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教育要有个体化的一面,要因材施教。把这三点平移到学校德育中,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生活化、平等化和个性化既是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又是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白鹅》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写作手法极具特点,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在用问题引导学习的课堂中,笔者先后修改了三次导学问题,最后才把这只高傲的“白鹅”请出场。  一上:生拉硬拽不出场  在首次试教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孩子学习:“请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句子,再和学
陆羽认为煮茶、饮茶的最终目的是“品”,经过“三品”,“方知真味”。詩歌教学中的涵泳法与此同理。  一、创设情境泳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较准确地涵泳意象。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既昂扬着气象宏伟、开阔荡气之感,又有峥嵘崔嵬、阴森幽邃之气。这种“感”和“气”是
3月20日,武汉市首届小学数学立体说课展示交流活动在江岸区育才小学举行。全市17个区及市直属学校的近500名教师、教研员参加了观摩活动,汉阳区德才小学叶琳老师等11位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作了展示交流,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刘莉老师作了点评。  立体说课作为新兴的教研形态,基于什么理念?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推广运用呢?本刊特邀武汉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主任李光杰依托该市首届小学数学(低段)立体说课展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课下学生消化知识、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网络环境和平台的建构,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  一、面向初中数学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设计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初中数学学习目标范围狭窄,老旧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在上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唱歌课《生肖歌》时,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如果能做到“有趣、有序、有效”,就能展现艺术课堂的独有魅力,让学生爱上音乐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妙方”激趣  音乐课在小学阶段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但是也有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对教材教法钻研不深,对工作缺乏热情,导致音乐课程序化、模式化,孩子们并不喜欢音乐课。所以要上好一节音乐课,教师
《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首现代诗。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情感,笔者采用了以读启悟的教学方式。  一、专题讲座打基础  现行教材没有朗读知识和技巧的系统介绍。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结合课文做些零散的讲解和指导。这样教学,学生对知识和技巧的了解不全面、不具体,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
拜读《余映潮讲语文》,一次次醉意朦胧——语文课堂,原来可以这样清新雅致,这样赏心悦目,这样热情奔放,这样婉约缠绵……俨然一篇篇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精美散文——  课堂之美  结构美——精巧的文章结构,常能以其“建筑美”让读者一见钟情。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则给我们呈现了语文课堂的建筑之美。它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活动内容更加集中,学
从“编码”中解读“信息”,重在提取,将“信息”汇集制作成“编码”,重在创造。教师应怎样将学生的视角转向“编码”背后,走向“编码”的纵深处?又以怎样的姿态给学生“编码”的眼光而非“读码”的技能呢?  一、采集筛选,做到简洁完整  信息的采集和筛选是编码的重要前提。只有尽可能全面完整地采集信息,并进行精心筛选,找出需要编码的重要信息,才能为科学编码提供依据。  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同采集本班所有图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