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探险记(下)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考队沿着亚马孙河流域最大支流内格罗河逆流航行1500公里左右,抵达赤道地区。在靠近一个叫沃佩斯的小镇时,船长米格尔说,我们已经到达内格罗河的上游发源区域,不能再向上航行了,再航行会有危险,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分支流,很多地方有沼泽地,船只很容易陷落进去,而且容易迷失在雨林深处,找不到回路。
  我们在小镇补充食物后,准备造访离小镇约30公里的一个村落。
  小镇上的人告诉我们,这个村因坐落在赤道,因此又叫“赤道村”。
  看到我们的科考船靠近村落,村里的儿童很好奇,他们远远地站立在岸边,静静地看着我们。我们抵达该村落后,发现村里85%以上是原始的印第安人。
  上岸后,我们的翻译跟村里的一位老人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并将科考队的礼物——红红的中国结送给他。老人很热情,他带领我们在村里简单转转。之后,他又领我们到该村有较高威望的苏玛家做客。
  苏玛是该村岁数排第三的老人,老人很热情地请我们喝木薯汁,以示欢迎。随后,她引领我们到她简陋的木屋里参观。她的屋子里除了简单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外,没有什么家具。当问到她睡在哪儿时,她指了指放在地上的吊床说,晚上把它挂在两堵墙之间,在上面睡。随后,苏玛让我们进到另一间小屋内。她介绍说,她的女儿也在这里,她刚刚生完孩子。她让我们看她刚出生14天的外孙女,并用翻译很难听懂的当地印第安方言说,这个村里没有识字的人,以至于村里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希望来自异国的朋友能为她的外孙女起名。
  我们为老人的信任而高兴。于是立即集思广益。最后为这个女婴取名“xinhua”(新华),并告诉她这是个中国名字。名字有中国味,另外还与这次活动的赞助企业名字有相关。
  老人很高兴,她重复了一下这个名字,说很好叫,也很好记。她说,她一定让刚刚出生的这个外孙女学知识,最终走出这个村落,到外面去。她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希望长大后她到中国去。
  科考队员都觉得苏玛老人很慈祥,虽然看起来她已非常老了,但她眉宇间还是闪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场景——20年后,有一位从印第安部落里走出的亭亭玉立的女孩,她到了中国的一所著名大学读书,读书间隙,她开始寻找当年为她取名的那些中国人。
  临走时,我们问到老人的年龄,她竟然不知道。
  我们问站在一旁的她的女儿,这个看起来有30多岁的女人摇头后透露,村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岁数,记住年龄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记这个没有意义。
  科考队离开村落时,用“GPS”探测得知,该村位于南纬0度53.76秒、西经62度59.44秒,的确为罕见的印第安赤道村。科考队将签有全体科考队员名字的木牌留在该村,以作纪念中国科学家和媒体记者首次抵达这里。
  木牌就挂在苏玛老人家的外墙上。
  我们上船后,回望这个小小的村落,看到老人依旧站在挂木牌的房前。
  走出很远了,我们感觉她那饱经风霜的眼睛还一直盯着我们。
  
  美丽的土著女孩
  
  在亚马孙腹地的日子里,我们经常深入一些看起来相对原始的部落进行考察采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单是这些原始、简陋的村落,还有淳朴、热情的土著人和印第安人。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高大魁梧的青年、丰姿绰约的少女,还有一群淳朴如嫩嫩乡草的孩童。
  我们的科考船沿亚马孙河上游累计逆流航行1200公里时,开始掉转船头返回。在返回途中,我们经过了一个滨河城市——科阿里,在那里补充了一些食物、油料后,继续航行。
  离开小城约200公里左右,我们靠近了一个名叫哈奥苏里克的土著族部落。这是科阿里市民为我们推荐的一个部落,他们说,科阿里城里的很多人最先都是从那一带移民来的。那里民风淳朴,值得去看看。
  我们从一条支流靠近哈奥苏里克部落时,正赶上当地时间12点,科考船先停下来吃饭。正吃饭间,我们听到一群孩子嬉水打闹的声音。一群土著小孩从河里游过来靠近了船,他们登上我们下船的踏板,开始表演跳水特技。
  从三层船上看孩子们嬉水,就像看到一条条河豚在水里游动,他们跳水的姿势多样,有的仰面侧翻,有的头朝上,有的头朝下。看到我们端着盘子离开座位来看他们“表演”,他们更是来了劲,他们站成一排,喊着号子一起跳下。
  孩子们的表演一直持续到我们吃完饭,我们搭乘小船进入他们所在的部落时,孩子们一直跟着小船游。上岸后,我们才看到这些孩子大的只有五六岁,最小才三岁。他们看着我们的眼神充满好奇。
  孩子上岸后和在水里不同,他们不敢说话,不敢靠近我们。过一会儿,他们在家门口比较脏的河水里又表演跳水。他们边跳水边兴奋地喊叫,喊叫时总是朝我们这儿看一眼,看一下我们是否在关注着他们。
  我们上船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巴西记者李小玉这时看到靠近河边一家土著人木房子后的一棵树,他用葡萄牙语大声问河边洗衣服的中年妇女,树的名字。中年妇女起身回屋,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出来,她把塑料袋交给正在跳水孩子中的一个。这个土著女娃用小手勒住塑料袋口,一只手托着,一只手快速拨拉着水,迅速朝大船游来。
  所有的科考队员都看见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来干什么。
  我们这时才意识到,按照巴西的规矩,我们应该给这些表演跳水的孩子小费。肯定是土著妇女派孩子来索要表演跳水小费的。
  孩子靠近了船,而这时船已经起航并开始拐弯,排水孔里排出的水打湿了孩子的头发。
  李小玉从孩子手中接过了塑料袋,在颠簸中,他打开后看到了里面一张已被河水浸湿边沿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我是哑巴,不能说,让孩子送来树名字——“科大亚树”。
  知道女娃的来意后,所有科考队员都沉默了起来。我们朝那个部落望去,这时女娃还没有上岸,而部落已渐渐远去,在我们的脑海里,土著女孩被水打湿的长发依旧清晰……
  
  奇特的印第安婚俗
  
  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婚姻习俗方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尤其在印第安妇女身上仍然保留了许多奇特、令人难以置信的习俗。
  科考船靠近赤道的一个丛林印第安部落,我们对这里的婚姻习俗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这个部落叫巴米瓦,我们深入部落时发现这里的女人都在干活,而很少见到男人在忙碌。我们遇到一个黑黑的年轻妇女,她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才15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说话很慢,声音很小,表情里依旧透出一些稚气。当时,她正在部落边缘的大树下,刨出一个大大的木薯。她说,我们现在主要靠吃这个,木薯可以煮着吃,但很多是在晒干了,磨成粉,炒干了吃。而干这些活,主要是由女人们承担。
  “男人们都干什么?”我们问。
  “打猎,保护女人和小孩。”她说。
  “部落经常会遇到危险吗?”翻译问完这个问题后, 她好半天没说话。后来听懂后,说:“我们的敌人有两种,一是林中的动物,它们会吃我们的孩子,男人在保护孩子时,有时会被伤害;另外就是来自其他部落的男人,因部落之争也会让我们部落的男人死去。”
  听起来,这里的女人对男人很依赖。
  她们心甘情愿去干任何不威胁生命的活儿。
  当我们的翻译问到女人的婚恋观时,部落里的老人说:“我们这里一般认为十二三岁是姑娘结婚的妙龄,未婚少女一般不得超过十三四岁。应该说,部落里男女关系都非常自由,整个部落很难找到仅结过一次婚的妇女或男人。只要男女在一起度过一个晚上,婚姻关系便告成立;如果彼此感到厌恶,就可以分道扬镳,另寻新欢。
  我们随后去了另外一个印第安部落,这个部落的房子很有特点,几乎都是圆顶子的木头房子。我们到达村落的时候,正是中午,所有的印第安人都在自己的房子里,一些年轻的女人透过木房子的窗子向外看,她们的眼神中充满好奇与憧憬。
  我们了解到,这里印第安妇女的童年时代和男孩一样快乐自由,从小就培养了沉着、质朴、勇敢的气质。但当她们从小女孩变成被大家公认的大姑娘时,常常要经受一番考验。部落里有这样的规矩:少女初潮时,得进入专门的初潮小屋,在那里独自一人居住15天之久,在此期间不得与他人接触、说话,饮食等还要受到限制。
  去了几个原始印第安部落,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里女人的地位看起来不如男人高,应该说,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此后,科考队去了亚马米、尼亚松等部落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里妇女怀孕被认为是“罪过”。丈夫一旦得知自己的妻子有了身孕,立刻与她分开,决不能再对她表示任何形式的亲热。孕妇也不能再修饰和打扮自己,必须摘除耳环、项链等一切饰物。此外,不准吃鱼,也不能窥探男人们下河捕鱼。因为传说当地孕妇吃了大鱼,就等于触犯了大鱼的神灵,神灵就要抢走婴儿并杀死母亲;看男人捕鱼则会冒犯水神,将船掀翻。
  当我们问到繁育后代的问题,尼亚松部落的女人秘而不宣。
  之后,当地向导告诉我们,这个部落遗留下来的关于生孩子的习俗非常独特。那就是孕妇分娩时,必须要远离部落,远离自己的男人,到森林去寻找一块空地,等婴儿呱呱坠地后,产妇自己用牙齿将脐带弄断,用准备好的新鲜树叶擦洗婴儿全身,一切事情处置妥当后,才抱着孩子回家。部落的人和丈夫对产妇都十分冷落,刚进家门的母亲会毫无抱怨地放下孩子马上开始干家务。
  当然,现在部落里的一些比较开化的人已经改变了这个做法。比如当自己的女儿要分娩时,孕妇的妈妈可能会将女儿接到自己的家里去生孩子。因为这个祖辈留下的规矩,确实曾为无数女人带来灾难,比如在生孩子时遭遇难产致死,还比如在森林里遭遇野兽有去无回……
  我们从部落里走出时,心情都比较沉重。
  我们相信:历史的脚步会越迈越大,祝愿这里的印第安女人,尽早地走出愚昧的阴影。
  
  孤岛之恋
  
  科考队在亚马孙河流域返回马瑙斯途中,在一个小支流发现一个小岛。老船长米格尔说,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那是个破旧的城市废墟,值得一看。
  船还没上岸,老船长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日本人的故事。
  说在50年前,这儿是一个繁荣的城市。这座城市因橡胶产业而兴,也因橡胶产业而灭。当时除了马瑙斯周边的几个大的橡胶产业基地外,就应该数到这儿了。经济繁荣,商贸流通,吸引很多外地人、外国人到这儿来。有一位日本人坐远洋轮从大西洋来,轮船经过亚马孙河到达这里时,正巧赶上这里每年一度的“橡胶节”(当地为庆祝橡胶丰收的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位日本青年在宴会中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当地姑娘,叫茹拉,俩人在舞蹈中认识,一见钟情,随后陷入了深深的爱河。可是好景不长,茹拉的父母——当地一个大的橡胶商人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为杜绝他们交往,还将女儿锁进地下室。茹拉收买看守,逃了出来,与日本青年在河边相会。她回到家中,遭受了家族的酷刑,最后茹拉带着一身伤痛跳进亚马孙河中自尽。
  这个日本人为了让自己与心爱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永久相守,始终没有离开这里,并且终生未娶。后来,巴西橡胶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被东南亚取代了,这里的橡胶业随之也崩溃,城市也随之消亡,城市中的人开始迁走。但他始终没离开这里半步……
  老船长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位日本人非常像小说中的人物。
  我们问老船长:他现在还在吗?
  老船长说,应该在,我们去拜访他。
  上岸后,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影子。这里隐约可见高大教堂的残墙,一些欧式建筑的地基槽分布在各处,被杂草覆盖着。还有大理石砌成的阶梯,闪耀着斑驳的光泽。
  指着几间已经被风雨侵蚀的发黑的木屋,船长说,看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记得我上次来的时候,屋子比现在多。现在看来没剩下几户了。
  上次来是什么时候?
  5年前。
  老船长带领我们直接来到岸边一个尖顶木屋附近,他说:“这里就是那个日本人的家。”
  听到说话声,木屋的门吱扭一声开了,出来一位干瘦的东方老人。
  老船长快步走上前,握住他的手。他就是故事中的日本人,眼睛里闪烁着东方人特有的睿智光芒。
  老人向我们介绍了在这里的生活。对于过去的那段恋情,他始终没有多说。他带领我们到了他住的房间。我们看到,他睡的是一张老木床,床上的东西很整齐,很干净。在靠近床的墙上有一幅看起来已经发黄的油画,上面有一位年轻的姑娘,画中的姑娘眉清目秀,头上裹着一块蓝蓝的头巾。他说,这是她的爱人,她很早就去世了,那时她还很年轻,现在也是。
  老人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人很多都死去了,而我在这里活得很自由。这座城市消亡后,在距离这里200多公里处,新建了一座城市,叫新艾朗市。这里被那里取代了,在人们的记忆中,人们淡忘了这里的一切。
  我们问了老人关于50年前的一些事,老人所说的只言片语,让我们确信老船长为我们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说,关于对爱情的解释,是能让你一生都不能改变的一种情怀。多少年以后,当你想改变你最初那种情怀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你适应了一种思念,一种孤独。
  你喜欢这里吗?我们问。
  当然,亚马孙让我平静。它永远吸引着我。
  老人回答时,眼睛里有一种镇定。
  临走时,老人透露,他的父母是在巴西去世的,那已是快20年前的事了。老人们多次劝我回国,我都没有答应,后来他们就来了,当然没有到这个荒岛上来,在附近一个城市里住。他们说我是个很傻的人,但他们能理解我……
  从小岛上回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默念这位日本老人的恋爱传奇。我们相信这爱情与亚马孙有关。
其他文献
我的朋友张结海经常出国,他对文化差异感觉敏锐。我不行。我实际上是一个糟糕的旅行者,对当地人做的那些奇怪的事感到闲惑不解。更糟糕的是,我对那些让我处于非常不舒服的事情感到痛苦。过一会我会什诉你们我第一次在中国做演讲时发生的事,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但是这不是说我完全感觉不到任何文化差异,实际上,我已经想出了一个管用的招数来鉴别这一点,那就是每当一个当地人说些我感觉既没意思义不着边际的话的时候,那就
期刊
周梅森成了中国股市上的热点人物。他的几封公开信,质疑金丰投资(600606,SH,的股改方案、抨击中国股市的种种流弊,振聋发聩。  周梅森的声音,正如作家的一支巨笔,饱蘸着他作为一个股民的10年之痛、饱蘸着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作家对未搞好的中国股市的义愤。  周梅森猛喊一声,喊出了中国股市7000万中小股民的心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周梅森一点也不讳言自己爱财,作家不是生活在真空
期刊
“开姆尼茨”是德国少数民族索布族语“石头”的意思。开姆尼茨曾经是德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德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都产于这里。然而,在整个20世纪,开姆尼茨和德国其他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一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不复存在。今后的路怎么走,国家在城市发展中有什么举措,不仅是当地人民思考的问题,更为世人所关注。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期刊
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都会对清华园的荷塘油然而生向往之心。往事如烟,往事有时并不如烟。也许荷塘还是那个荷塘,但我镜头里的荷花,自然不是当年朱先生“心情颇不平静”时所看到的景象。在我看来,它们是如此清新明艳,一如清华园里的老老少少们脸上绽开的笑颜。
期刊
(一)    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悄然无声地走了,匆匆驾鹤西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  诀别了天下的听众与乐迷,您真的走了?哦,您带着音乐到遥远的地方去演出了。  2006年1月21日,大寒严冬,阴霾沉沉,长歌当哭。  耳畔又响起你您病中难得的开怀大笑:“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人的绝妙在于如东坡先生所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是何等的人生澄明之境。而今,怎么说
期刊
严介和岁月  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的大运河边,祖上三代曾是私塾老师。  1985年,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被迫下海经商,担任过水泥厂厂长,做过建筑队包工头。  1992年,进军南京,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6年,组建太平洋建设集团,把市政、路政工程业务扩展到全国。  2004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00亿元,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八强。与此同时以零价格迅速收购31家国有企业,并获得
期刊
凤凰读书俱乐部要编一本众人同谈一个主题的书:《我的书缘》,主编董宁文先生来信要我也写一篇。但不知为何,在我脑子里跳出来的题目,却是《与书无缘的日子》。这并非故意要唱反调,实乃条件反射之故也。  我从四岁起跟着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学校里混日子,不知不觉间成了小学生;接着是读中学、进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仍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可说是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应该是与书本结下终身之缘的了
期刊
正如一个硬币有正面和反面,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背面是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俗语卷》的编撰者直言不讳地承认,他们没有见过龙,也没有见过凤,所以这个俗语的前半部分,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只是一种貌似合理的飘渺推论,没有研究价值;后半部分老鼠以及他们爱情的结晶都会打洞则是对事实的描述。所以,我的研究里并不包括这个俗语的前半部分也就顺理成章了。  老鼠打洞就像人
期刊
十六、有惊无险    今天的路程不远,只有345公里,刚刚下过毛毛细雨,能见度、路况都很不错,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车队却发生了一次,也是此行中唯一的一次事故。  由于早晨提前出发,大家的准备不充分,走了100多公里后,就有人要求想停车方便。我也有了尿意,从后排座上坐起来。今天的路面很不整,但路很窄,山路大起大落,直线比较多。我为刘队建议了几处停车地都被他否了,刘队是有理由的,因为车速都很快,
期刊
我在讲的“外资依赖症”的“症”,不是指外资对内资的简单比例,而是指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国外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民营企业都比国营企业有效率,更有竞争能力。有效率的内资指的是民营企业的投资,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只占投资的很小一部分,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摘要》,2003年私营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7563亿人民币,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13.7%,同年,外国直接投资是4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