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无缘的日子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读书俱乐部要编一本众人同谈一个主题的书:《我的书缘》,主编董宁文先生来信要我也写一篇。但不知为何,在我脑子里跳出来的题目,却是《与书无缘的日子》。这并非故意要唱反调,实乃条件反射之故也。
  我从四岁起跟着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学校里混日子,不知不觉间成了小学生;接着是读中学、进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退休后仍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可说是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应该是与书本结下终身之缘的了。但是,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直到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1977年冤假错案平反,整整20年间,大部分时间却过着与书无缘的日子。这期间,单是下乡下厂以及参加挖防空洞劳动,累计就有14年之多,超过三分之二时间,剩下的岁月也大都是在政治运动中度过,读书成为一种奢望。
  但愈是不能读书,就愈是想读书;而愈是想读书,就愈要遭到领导的批评,逐渐成为一种反面典型。记得第一次因读书挨批评,是在大跃进岁月。那时是在反右运动之后,党委书记杨某的威望如日中天,改选党委委员时有一票没有选他,竟要追查,由此可见当时的气氛了。虽然杨某缺乏演说才能,“什么什么的话”以至于“的话的话”之类的口头禅很多,有时简直听不清他在讲些什么,但由于他的话在复旦就是政策,就是法令,所以他在登辉堂做报告时,大家都在敛声静听,认真记录,而我听得不耐烦起来,却偷偷地看起书来了。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之事,当然有人要检举汇报,于是在全系教师大会上被总支书记点名批评。不过这位总支书记还有爱才之心,一面批评,一面对我还很爱护,他是想把我从只专不红的歧路上拉回来。但到得后任总支书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因为经常在不该看书的地方和时间里看书,而且还喜欢写文章,就成为白专道路的典型。有一次在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时,我在同室的人睡后独自秉烛夜读,虽然读的是马列著作,也在大会上受到了总支书记的批评。因为当时把高年级学生长期赶到乡下搞四清,不上业务课,不让读书,他们本来就有很多意见,我再秉烛夜读,就给学生们树立了坏榜样,动摇了军心,所以非批判不可。但后来大家分散到各村子里住宿,天高皇帝远,有许多人还是偷偷地读书。这时我才体会到古人所谓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味道,当然我读的不是禁书。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本来是以读书和教书为业的,现在却只能偷着读书,听起来实在有点荒诞,但却是事实。到得“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开始,就更加读不成书了。开始时大字报满天飞,弄得人人自危,无法读书,后来有些空隙时间,但除了《毛选》、马列著作和鲁迅的书之外,大都被定为封资修书籍,不能去碰了。即使是读鲁迅著作,也被认为是钻研业务,同样要算犯白专的错误。记得在运动中期,有一位青年积极分子要求入党,有位党员提意见道:你别的表现都很好,就是晚上经常在读《鲁迅全集》,还是太重业务,没有能把红专关系摆正。可见那时连读鲁迅的书也是犯忌的,最好是不读书,专门去整人。
  不过我的禁忌倒没有那么多。“文革”之前,我就是一个被批判的白专典型,“文革”运动一开始,我就是革命对象,问题更加严重了。但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既然问题早已超出白专道路,那么索性读点书,也不会增加我多少罪行。所以这时我还偷空读了好些书,包括古书。而且,此时已有许多油印读物,如未收入《选集》中的毛泽东的文章讲话、不常见的中共党史资料、当时“中央首长”们的讲话,还有各种文化革命大事记、大字报选以及地下流行的文章。当时我还收集了不少此类资料,以备将来写作之用,可惜在几次抄家中,都被抄走了,后来写作这段往事时,还得向别人借阅资料。
  那段时期,我还没有放下我的鲁迅研究工作,借着大批判的名义,到处去查阅二三十年代的报刊,并且访问与鲁迅有关的人物,包括姚文元的老子姚蓬子。却不料因此惹下大祸。我的这些行动,被“四人帮”在上海的代理人指认为搜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黑材料”,于是在1970年的“一打三反”运动中,被作为“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的黑谋士,隔离审查,并在全市40万人大会上批斗。胡守钧的主要问题是发动了第一次炮打张春桥事件,代理人们疑心有关历史材料都是我提供的,所以把我作为这个集团的第四号人物。其实,我的访问当事人和查阅报刊,只不过是继续搞我的鲁迅研究而已。但这种读书和研究,所付的代价也太大了。
  不过我也并不后悔。正如鲁迅所说:既然悔之无及,也就不悔了。而且,在被彻底打倒的时候,看看各色人等的嘴脸,倒也是难得的人生体验,这是任何书面阅读所得不到的。只是在隔离室里无书可看,却是十分痛苦之事。好在我对鲁迅著作相当熟悉,再加上前不久刚看过的一些资料,就在脑子里继续构思我的《鲁迅传》写作提纲,倒也可以解闷。后来批判陈伯达,毛泽东提出要大家读几本马列原著,我也争取到这个权利,就认真地读起马列来了。
  此案结案之后,因为我不肯按代理人们强加给我的罪名交代,就被挂起来,押到五七干校监督劳动。回校后分配到中文系资料室,我提出要编写《鲁迅年谱》,上峰表示同意,但不让我一个人编,而是在复旦和师大组织班子一起搞。这对我说来无关紧要,因为我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读点书。于是就开列了鲁迅文章中提及的许多书目,要求调阅,倒也调出许多书籍供我查看。所以在“文革”中,当革命群众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时,我倒还读了一些书。只是这种巧立名目的做法,和死猪不怕烫的心态,事后思之,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是在1977年平反之后,才坐下来认真读书的。20年最美好的年华,被浪费掉了。书啊书,我们到底是有缘呢,还是无缘?
  2001年退休后,我很快结束了系里的教学工作,也谢绝了别的高校的聘请,只想做三件事:读点想读的书,写点愿意写的文章,玩点好玩的地方。这几年过的生活倒也快活。看来,我与书还是有缘的,至少到了晚年是如此。
其他文献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进展的今天,在已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除一家以外,均皆大欢喜高票通过其股改方案的今天,终于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金丰投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周梅森,在致“全国流通股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中,发出了“我的吼声:我愤怒!”并在致“非流通股大股东并国资管理部门”的另一封公开信中,强烈要求“恺撒的归恺撒,人民的归人民”。 
期刊
电视转播对英超的强大推动,使得足球产业在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联赛还是俱乐部,都获得了庞大的价值提升。尤其是众多传媒集团的人股,让俱乐部纷纷意识到另外一条融资的渠道——上市。  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产业发展成型的标志。早在1983年10月,英国传统强队托特纳姆热刺俱乐部就已经在LSE(London Stock Exchanqe,伦敦证券交易所)证券市
期刊
当戴维·杜巴尔与我面对面坐着时,我被他那张雕塑般的脸谱所吸引,线条凝固,目光如炬、外表冷峻。像“中世纪骑士”,又像前苏联电影中的“牛虻”。这位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多才多艺的钢琴教授,除了每天“与琴对话”外,他还用笔延伸了一个艺术世界。没有哪个作家,比他更能解读金字塔顶端的那些天才钢琴家的精神世界。  作为钢琴家、作家以及音乐评论家,戴维·杜巴尔在世界上声誉卓著。他所写的《钢琴艺术》、《键盘上的反国》
期刊
这个冬季我来到中国,官方地被尊称为“外国专家”,作为语言顾问供职于《中国画报》这家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杂志社。    天气很冷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热气腾腾的饭菜、热心肠的北京市民——这些都和初来时天气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我在家信中必定要提到刀割一般的寒冷侵犯着我那加利福尼亚的耳朵。  我到达后的第三个星期,恰逢中国放长假,不必去办公室,一场如诗如画的雪来临了。我一直不敢出
期刊
我的朋友张结海经常出国,他对文化差异感觉敏锐。我不行。我实际上是一个糟糕的旅行者,对当地人做的那些奇怪的事感到闲惑不解。更糟糕的是,我对那些让我处于非常不舒服的事情感到痛苦。过一会我会什诉你们我第一次在中国做演讲时发生的事,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但是这不是说我完全感觉不到任何文化差异,实际上,我已经想出了一个管用的招数来鉴别这一点,那就是每当一个当地人说些我感觉既没意思义不着边际的话的时候,那就
期刊
周梅森成了中国股市上的热点人物。他的几封公开信,质疑金丰投资(600606,SH,的股改方案、抨击中国股市的种种流弊,振聋发聩。  周梅森的声音,正如作家的一支巨笔,饱蘸着他作为一个股民的10年之痛、饱蘸着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作家对未搞好的中国股市的义愤。  周梅森猛喊一声,喊出了中国股市7000万中小股民的心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周梅森一点也不讳言自己爱财,作家不是生活在真空
期刊
“开姆尼茨”是德国少数民族索布族语“石头”的意思。开姆尼茨曾经是德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德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都产于这里。然而,在整个20世纪,开姆尼茨和德国其他城市特别是东部城市一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和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传统的制造业优势不复存在。今后的路怎么走,国家在城市发展中有什么举措,不仅是当地人民思考的问题,更为世人所关注。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期刊
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都会对清华园的荷塘油然而生向往之心。往事如烟,往事有时并不如烟。也许荷塘还是那个荷塘,但我镜头里的荷花,自然不是当年朱先生“心情颇不平静”时所看到的景象。在我看来,它们是如此清新明艳,一如清华园里的老老少少们脸上绽开的笑颜。
期刊
(一)    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悄然无声地走了,匆匆驾鹤西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  诀别了天下的听众与乐迷,您真的走了?哦,您带着音乐到遥远的地方去演出了。  2006年1月21日,大寒严冬,阴霾沉沉,长歌当哭。  耳畔又响起你您病中难得的开怀大笑:“如果我病好,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人的绝妙在于如东坡先生所言,‘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是何等的人生澄明之境。而今,怎么说
期刊
严介和岁月  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的大运河边,祖上三代曾是私塾老师。  1985年,从高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被迫下海经商,担任过水泥厂厂长,做过建筑队包工头。  1992年,进军南京,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6年,组建太平洋建设集团,把市政、路政工程业务扩展到全国。  2004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00亿元,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八强。与此同时以零价格迅速收购31家国有企业,并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