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国际报界的轰动,也成为名动一时的佳作。这就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做新闻时的敏感,或者说是细致的观察。于平常中抓不平常,需要细致的观察,需要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这两篇佳作,就是新闻敏感的结晶。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导新闻宣传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美国新闻学者卡期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可见,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新闻敏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要求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写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敏感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成败至关重要,有了新闻敏感才可能诞生佳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例佳作中印证一番。
获得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东方风来满眼春》,就较强地反映了作者拥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1992年初,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议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特区视察,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这既是对深圳特区的关怀和支持,对深圳人民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进对全国人民的鼓励和鞭策。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正是凭着较强的新闻敏感,饱含激情地写出《东方风来满眼春》,新闻价值极高,社会效果明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是中国新闻史上难得的新闻佳品。
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也是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和成功传播的范例,说明作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1998年6月末至7月初,克林顿首次访华,第一次公开明确地阐述美国在台湾的“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也是“三不”原则第一次出自美国总统之口,它集中体现了涉及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以及在国际舆论所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上美国的最新承诺。
从这两篇佳作来看,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研读,会有一种有别于平庸之作的灵气,这些抓住人眼球牵动人心的作品源于作者细致的新闻敏感性。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就应该像淘金者一样,时时刻刻在生活的土壤中辛勤劳作,为的是能淘出那些闪光的金砂。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就一定要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提高新闻敏感性?
1.要广泛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对新闻宣传工作者而言,培养新闻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有句名言说得好:“知识能使一个人在本质上真正超载他人。”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处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要做到精与杂,专与博的结合,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力求精,在一般知识和社会知识上要尽可能博,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和贫乏,避免报道题材的狭窄和雷同,避免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
2.要深入社会,观察生活,勤于捕捉线索。
一个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該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只要有心,只要热心,只要做到眼毒、鼻灵、耳聪、嘴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这样才会不断发现新闻线索,才会有写不完的新闻。因此,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无论身处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轮船上、旅馆酒楼里、散步聊天的时候,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神经应该随时处于采访状态。只有对群众生活越了解、越熟悉,对基层的情况看得越透彻,就越能抓住新闻线索;抓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越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
3.要及时抓住灵感。
新闻敏感是对新闻的判断能力,是对外界事物的迅速反映,它的品质实际上带有灵感或直觉的色彩。许多新闻采访行家在作经验之谈时常常说,不光要记下采访对象的话,还要记下自己的思想,不然“此意一去难临摹”。2002年,一位新闻宣传工作者无意中在劳模名册上发现齐齐哈尔市的一家招商私企老总成为市劳动模范,火花一闪,及时抓住灵感,写出了《深圳客商喜当市劳模》的消息,此稿当年即获黑龙江新闻奖三等奖,黑龙江报纸奖二等奖。
4.要善于思索。
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善于思索是很重要的。要时刻注意把自己所见所闻在脑子里过滤一下,加以分析、联想、思考,把一般人往往不大注意的平常现象、偶然遇到的细节,与现实结合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和新颖的材料来。认真思索,不但要贯穿在我们日常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也要贯穿在每一次采访活动中。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我们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加思索,常常可以在完成一个采访任务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的报道线索,或者以更能引人入胜的采写题目取代原定的题目。
5.拥有敬业精神,具备无法放弃、无法搁下的精神。
有位新闻宣传工作者曾有这么一次经历。一个夜晚,他从闭路电视中看到一则通知,通知某钻井泥浆公司职工紧急配制泥浆,不去者以旷工论处云云。他立即从异常中预感到可能有钻井井场发生井喷,并立即想到这对石油勘探将产生的影响,“有新闻”,他一跃而起,在穿上雨衣准备冲入风雨雪夜的一瞬间,他脑子又闪出一个念头,何苦呢?有谁理解你?要现场感有何用?还是等明天听领导安排吧。到时候找几个到过现场的人,不也能写出一篇绘声绘色的报道来吗。于是,他又退进了温暖的家。有了新闻敏感,却没有敬业精神,同样抓不到好新闻,写不出精品佳作来。
总而言之,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写出精品佳作来。
作者简介:肖红琴,女,汉族,重庆市梁平县,大专学历,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分公司,助理政工师,从事政工的工作。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导新闻宣传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美国新闻学者卡期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可见,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新闻敏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要求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写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敏感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成败至关重要,有了新闻敏感才可能诞生佳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例佳作中印证一番。
获得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东方风来满眼春》,就较强地反映了作者拥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1992年初,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议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特区视察,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这既是对深圳特区的关怀和支持,对深圳人民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进对全国人民的鼓励和鞭策。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正是凭着较强的新闻敏感,饱含激情地写出《东方风来满眼春》,新闻价值极高,社会效果明显,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是中国新闻史上难得的新闻佳品。
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也是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及时发现和成功传播的范例,说明作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1998年6月末至7月初,克林顿首次访华,第一次公开明确地阐述美国在台湾的“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也是“三不”原则第一次出自美国总统之口,它集中体现了涉及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以及在国际舆论所关注的这个焦点问题上美国的最新承诺。
从这两篇佳作来看,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研读,会有一种有别于平庸之作的灵气,这些抓住人眼球牵动人心的作品源于作者细致的新闻敏感性。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就应该像淘金者一样,时时刻刻在生活的土壤中辛勤劳作,为的是能淘出那些闪光的金砂。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就一定要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提高新闻敏感性?
1.要广泛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对新闻宣传工作者而言,培养新闻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做起,有句名言说得好:“知识能使一个人在本质上真正超载他人。”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处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要做到精与杂,专与博的结合,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力求精,在一般知识和社会知识上要尽可能博,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和贫乏,避免报道题材的狭窄和雷同,避免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
2.要深入社会,观察生活,勤于捕捉线索。
一个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該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只要有心,只要热心,只要做到眼毒、鼻灵、耳聪、嘴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研究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现象,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这样才会不断发现新闻线索,才会有写不完的新闻。因此,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无论身处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轮船上、旅馆酒楼里、散步聊天的时候,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神经应该随时处于采访状态。只有对群众生活越了解、越熟悉,对基层的情况看得越透彻,就越能抓住新闻线索;抓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越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
3.要及时抓住灵感。
新闻敏感是对新闻的判断能力,是对外界事物的迅速反映,它的品质实际上带有灵感或直觉的色彩。许多新闻采访行家在作经验之谈时常常说,不光要记下采访对象的话,还要记下自己的思想,不然“此意一去难临摹”。2002年,一位新闻宣传工作者无意中在劳模名册上发现齐齐哈尔市的一家招商私企老总成为市劳动模范,火花一闪,及时抓住灵感,写出了《深圳客商喜当市劳模》的消息,此稿当年即获黑龙江新闻奖三等奖,黑龙江报纸奖二等奖。
4.要善于思索。
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善于思索是很重要的。要时刻注意把自己所见所闻在脑子里过滤一下,加以分析、联想、思考,把一般人往往不大注意的平常现象、偶然遇到的细节,与现实结合起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挖掘出深刻的主题和新颖的材料来。认真思索,不但要贯穿在我们日常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也要贯穿在每一次采访活动中。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我们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加思索,常常可以在完成一个采访任务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的报道线索,或者以更能引人入胜的采写题目取代原定的题目。
5.拥有敬业精神,具备无法放弃、无法搁下的精神。
有位新闻宣传工作者曾有这么一次经历。一个夜晚,他从闭路电视中看到一则通知,通知某钻井泥浆公司职工紧急配制泥浆,不去者以旷工论处云云。他立即从异常中预感到可能有钻井井场发生井喷,并立即想到这对石油勘探将产生的影响,“有新闻”,他一跃而起,在穿上雨衣准备冲入风雨雪夜的一瞬间,他脑子又闪出一个念头,何苦呢?有谁理解你?要现场感有何用?还是等明天听领导安排吧。到时候找几个到过现场的人,不也能写出一篇绘声绘色的报道来吗。于是,他又退进了温暖的家。有了新闻敏感,却没有敬业精神,同样抓不到好新闻,写不出精品佳作来。
总而言之,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写出精品佳作来。
作者简介:肖红琴,女,汉族,重庆市梁平县,大专学历,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物资分公司,助理政工师,从事政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