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姑喜歡运动,这和她五年前的体检有关。医生说,很多不正常的指标都源于一个字:胖。脂肪肝、呼吸障碍、血脂高等。因为姑姑以前在这家医院工作过,很多医生都熟,大家一致让她减肥。
姑姑决定锻炼,开始走15分钟都有些吃力,一年后一天能走一个小时。2016年,她和表弟去四川旅游,人家坐缆车上峨眉山,她硬是自己爬上去的。而且也没觉得那么累,这给了她信心,回来后决定跑步。从100米到800米……一年后跑到10公里,再之后跑了一个16公里,她觉得还行,准备去参加半马比赛。2018年,姑姑开始参加健身班,加入力量训练。现在每周三次去上健身班,每堂课90分钟,不上课也会在家做些力量训练,再跑五六公里,每天运动3个小时左右,周日休息。她还报名参加了健身教练考试,已经拿到教练证,关注的所有信息都和运动有关,什么各种运动会,马拉松比赛等等。
全家人都觉得姑姑运动有瘾了,连姑姑自己都觉得超过三天不动就会难受,如果身体或天气不好,她会在家里也一刻不消停,她把运动生活化,有楼梯不坐电梯,等车的时候会做金鸡独立,并且还经常去广场指导那些大爷大妈如何锻炼,甚至还教出了几个忠诚的学生。姑姑做饭、洗脸时也会蹲马步。几年下来,她很少生病,虽然没变成“闪电”,但面色红润,身体结实匀称,用她的话说:年轻时也没有过这么好的状态。
去医院体检,指标都很正常,便秘也好了,连脂肪肝都没了,不但收获了健康,还收获了那些同事羡慕的眼神。“我是用自己在做实验,什么可以做,什么要注意。但是能不能突破?我觉得是可以。”她现在每天走路或慢跑4个小时左右,每天路程二十几公里,三九天和三伏天都不间断;旅游去爬山还要每天跑步;同学聚会时,大家谈天说地,姑姑一定要在宾馆院子里跑完几小时,甚至有一次手臂骨折,姑姑也不听医生劝阻执意要去走步。不运动她就心里难受,停不下来,也睡不好觉。如果哪天没跑步,就会坐卧不宁,心情郁闷。有一次感冒了,医生让她在家休息,不要在外淋雨吹风。可是即便是外面打雷下雨,她还发着低烧,还要出门跑步,为此家人跟她争吵翻脸,她就是不听,病情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
姑姑这样的运动发烧友还真不少。8名参赛者被120急救中心接连送到解放军306医院进行抢救,除1名轻症运动员经留观治疗后回家外,其余7名重症患者被收住院进行抢救治疗。经过抢救后伤员才基本脱离危险。而7名伤者没有一个说以后不跑了,甚至一位伤员劝医生下次也参加马拉松赛跑,若医生跑不动他用绳拽着医生跑。
张弛有度克服“运动成瘾”
运动后大脑会分泌“快乐”荷尔蒙,比如多巴胺和内啡肽,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大脑会对这种感觉产生依赖,趋于重复进行这个过程,并慢慢形成习惯。随着习惯的养成,身体对运动量的耐受度增强, 需要越来越大的运动量来维持状态,从而使身体患心脏病、骨质疏松、受伤等的概率增大。此外研究还发现,人在高强度运动的状态下更容易忽略一些健康问题,并且对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感受明显下降。过量运动不仅让精神紧张、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增加了运动受伤的机会,如骨骼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每周跑超过24公里的人死亡率会下降19%,但每周持续跑超过40公里的人,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完全相当。有一种运动成瘾症也叫运动强迫症,它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
科学家发现,有一部分运动迷如果非常频繁地锻炼身体,一旦停下来,就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对他们来说,锻炼成了强制性的任务,只要不锻炼就会有愧疚感,而且情绪低落,焦躁易怒。锻炼的重要性超过了家庭、工作以及和朋友的交往,他们觉得工作、学习,甚至跟朋友约会都占用了锻炼的时间,于是不惜旷课旷工去锻炼身体。这种运动依赖性,就像对酒精、药物和赌博成瘾一样,只要不锻炼就会有愧疚感,而且焦躁易怒。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即便在身体有伤病或者很累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停止锻炼,对朋友和家人的劝告置之不理。
有以下几个表现,需要引起注意:
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形成固定的时间表。比如有的人喜欢每天在同一时间跑步,于是形成习惯后,不管身体状态如何都要坚持。
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把其余的生活搞得一团乱。
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这很容易出现在健美锻炼中,由于长时间机械化的锻炼,出现生理依赖。
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出现“恶性循环”。
他们仅对运动感兴趣,选择独自锻炼,并深信坚持运动会带来某种提高。
凯瑟琳·施赖伯和杰克森维尔大学的运动技能学教授希瑟·奥桑布拉于2015年写就的《锻炼成瘾的真相:了解以瘦为美的黑暗面》一书,也列举了判断成瘾的一些标准:
1. 耐力升级,不断加量;
2. 戒断反应,如果不能按计划进行常规训练,就会产生焦虑、愤怒、沮丧、抑郁、自我仇恨等负面情绪;
3. 意向效应,屡次超过原先计划的训练时间;
4. 失去控制,即使意识到有些失控需要休息,也无法停止或减量;
5. 时间,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体育活动;
6. 冲突,与健身无关的活动和角色都被悬置,减少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学习或工作成绩可能受到影响。
7. 持续性,运动过量且受伤,并且仍旧不顾医生的劝告坚持锻炼。
满足三项者可视为轻微成瘾,越多则上瘾程度越强。
如何克服“运动成瘾”
避免运动成瘾,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要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抱过高的要求,然后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运动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觉得累了或者受伤了就应停止运动;不要天天运动,要做到有张有弛。
1.可以选择多样的运动,不要进行单一的运动模式。不局限于一种运动方式,不要依赖同一种运动模式。
2.在运动过程中,选择有挑战性的运动。有点难度的运动。
3.参与有竞争性的运动,与人合作完成的运动,在运动中产生竞争感,这样有助于合作锻炼,不会单调。
4.培养自己其他的运动兴趣,不只是运动,生活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5.运动以后发现自己没有锻炼就活不下去了,浑身难受的时候,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运动节奏,好好放松一下,或者找医生咨询一下,多换一些运动找一些朋友一起聚聚或者聊一聊,尽量让自己对运动的热情稍减一些,然后制定轻松的运动方式。生活多姿多彩,运动只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被运动拴住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可以查到的数据中,运动成瘾者占运动人群比重3%~5%,并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相比之下我国“报复性锻炼”受伤的人群更多,例如一夜之间突然奋发图强要减肥,结果训练过度出了危险。那么如果你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可能已经上瘾了,该怎么办呢?
1.试着与心理医生谈谈:首先,如果你不是一位职业运动员,又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却偏执地认为运动高于一切,那么建议你应该找个心理医生。
2.学会科学地训练:很多运动成瘾者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通常对自己要求更为严苛一些,但是理性地想想,近现代体育的进步得益于两个字——科学。
科学的训练肯定不是比谁花了更多的时间,更不是过劳地损伤自己的身体。训练不是当劳役,更不是被运动抓了壮丁,当运动已经给你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时,作为一位运动爱好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训练方式不够科学。科学的训练,讲究的是有效时间做最有效率的运动,如果你已经运动成瘾并且对你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那么试着先休息一下,把自己当作一个运动的门外汉,重新敲门进来,更科学地再来一次吧。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