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吟诵涵咏,品位意境;深入探究,披文入情;咬文嚼字,深化拓展;教师参与,促进发展四个方面,对诗歌鉴赏教学作了探索,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鉴赏 高考
  
  古诗鉴赏融入高考已有多年,题型由最初的选择题转型为简答题,分值由5分逐渐增加到10分左右。古诗鉴赏考查等级、分值逐年提升,反映了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信号已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引力正指引着语文课堂教学,诗词鉴赏教学顺理成章地日益受到重视。
  审视古诗词的考查与教学,我们深感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高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应试教育受到批判、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形势下,诗词鉴赏教学处于深浅无度、难以驾驭的尴尬境地。坚持正确方向,改进诗词教学,在高考与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考的需要。
  高考与教学本是同根同源,互相联系的。曾经流行的“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考多难,教多难”,虽有偏颇之处,却也道出二者之间无法割裂的依附关系。高考与教学是相同目标下的两种行为。高考是教学质量的检测和人才选拔的行为,教学是服务这一目的行为;高考对教学提出质量要求,教学必然成为实现这要求的过程。《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两相对照,其核心要求是一致的。遵循《课程标准》,尊重诗词鉴赏规律,把考纲要求纳入诗词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正是高考与教学的平衡点、交汇处。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既违背诗词学习规律又背离高考要求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讲授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它脱离了高考的能力培养方向。教师总认为学生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度,不如自己传授来得容易,于是从背景到意义,从意象到意境,条分缕析地诠释。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被教师的灌输取代,无法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只落得不求甚解的背诵。另一种是急功近利的习题化教学方式,它背弃了诗词熏陶感染的根本属性。高考是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古诗词的,教师就在教学中也出两道问答题,学生连诗的内容都不甚了解,就去答题,以致鉴赏能力蜕变为答题能力。殊不知,这种答题能力与高考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最终学生在高考中面对试题时只能是套话连篇,不着边际。
  处理好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的关系,需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行改革。诗词教学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关注《考试说明》的导向。上面提到的两种施教方式正是排斥了教纲和考纲,使教学失去方向。那么,古诗词教学又该选取何种恰当的方式,既创造高效课堂,又做到与高考的有效衔接呢?我曾连续教过几届高三后,重回高一,认真总结高三教学的经验教训,对诗歌鉴赏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第二册)一文的教学,谈些认识。
  一、吟诵涵咏,品味意境——这是诗词鉴赏性阅读的基础,高考答题的前提。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要津。古人一向倡导吟诵涵咏,就是要多读,读熟,读出意味,读出境界。舍此无法开展主旨把握、情感体验、艺术赏析等一系列活动,同样也无法准确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不带任何问题去熟读。梁实秋曾经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通过读,学生才能品味诗词的意韵,进入诗词的意境。当然,根据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对于怎样读,教师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我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是这样指导的: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可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边读边标注,先求读正确,这是读诗最基本的要求。2.读懂内容,整体把握。边读边想,逐句理解,概括大意。反复诵读几遍后,学生很快就能划分出本诗的两个层次,上阕由赤壁古迹写到赤壁之景,下阕由写周瑜的风发英姿转而抒情。这是对诗词表层意义的理解,借此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品味意境,读出感情。意境是体会出来的,意境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感情要靠诵读得以体验。品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
  在教学上阕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赤壁的雄伟壮阔,我作了步步深入式的引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渐由对整体的朦胧感受深入到诗的内部,通过单个词语的咀嚼,最后以声音的形式把内心的感受外化。学生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了壮美的意境,而且领略了诗人的豪放之情,从而完成了由意义到意境再到情感的迈进。高考虽不直接考查读的能力,但许多有关内容和情感的试题都是建立在品读的基础上的。
  二、深入探究,披文入情——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也是高考的主体。
  “诗言志”,情感是诗的灵魂,也是诗词鉴赏的难点。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研讨,才能深入到诗的“腹部”,“探骊得珠”,也才能在高考时理清思路,应答自如。情感要靠对文本语言的探究和挖掘来获取。如本诗的上阕写了赤壁壮景,下阕塑造了英雄周瑜的形象,末尾转入抒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此,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难题也是重点。
  (此时教师投影作者与周瑜的生平、官职、际遇等方面的对比资料)学生借此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这个“笑”字的深刻内涵:比照周瑜,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壮志未酬,命运多舛,一“笑”实为无奈的自嘲。“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联系文章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何必过于执著呢?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是一种解脱的方式,也是人生的豁达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讨论,对这首词获得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有一定深度的。
  三、咬文嚼字,深化拓展——这是诗词鉴赏的深层次要求,也是对高考常见题型的历练。
  古诗向来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推敲一字,不苟一词,画龙点睛,动人心魄,这是写诗的境界,也是品诗的境界,更是应对高考的基本功。抓住诗词里的关键字进行鉴赏,是学习诗词的突破口,是教学不可疏忽的环节。炼字,可以在诗眼上出题,也可以针对不同版本在用字上的差异作比较。本诗教学时,我是抓住两处不同版本的用字差异来组织炼字训练的。现以一处为例说明。“樯橹灰飞烟灭”(人教版)——“强虏灰飞烟灭”(苏教版)。教师:“樯橹”与“强虏”,你更倾向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一名学生: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另一名学生: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像更一致。教师:非常好。大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把历史搬了出来。我本人也赞同“樯橹”,我的理由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一点,就是文学要讲究艺术,“强虏”太直接了。
  炼字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使他们增长了学识,学会了品赏,增加了课堂情趣。语言鉴赏是高考的常见题型,许多时候就直接以炼字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从内容情感的整体把握继而进入局部词语的辨析,与单纯出一道用词的习题来练习相比较,哪一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效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师参与,促进发展——这是诗词教学向纵深推进的手段,也是对学生应对高考的助动。
  教师一切包办、越俎代庖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一切不办、悉听尊便的做法更是不对。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精心设计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做些必要的辅助性工作,如背景的介绍。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呈现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助之用。如在介绍苏轼与周瑜时,把他们分别从年龄、外貌、生活、际遇、官职几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轼写周瑜,是为了对比,反衬自己的不得志,以及表达对英雄的仰慕。最后,参与学生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将问题的讨论导向深入。这些工作,貌似与高考无关,实际它在提示、明确着高考的应对策略——回答任何问题必须做到:知人论世,尊重文本,视事辩证,言之成理。
  《考试说明》强调:“高考考查的是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对诗词鉴赏的教学既要符合诗词本身的特点,打造诗意课堂,又要以高考的科学性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突破高考。两者相互照应,相得益彰,和谐共存于高中诗词的教学中。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传染病流行中,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至今,病毒的源头没有查出来,对付病毒的疫苗也还在研制中,许多国家还在为病毒源头争吵不休,有的说病毒源于蝙蝠,有的说病毒源于某个国家的生物实验室……在病毒肆虐期间,这类争吵确实毫无意义,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病毒本身并不分国家和种族,也不讲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过,在某种意义上,病毒确实也是一种“疾病的隐
摘 要: 作者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从情境教学法的概述讲起,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将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作思考,有助于当前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 实施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通俗的理解就是指在相
摘 要: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 福斯特小说 标题 生命“旅程”    1.引言  “旅程”这一主题在福斯特的所有小说(描写同性恋主题的《摩里斯》除外
摘 要: 本文从福斯特五部小说的标题出发,分析福斯特所要传达的“生命旅程”的主题。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体部分从英国人的意大利之旅,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之旅,城市人的乡村之旅,以及英国人的印度之旅来叙述福斯特毕生所体验的生命旅程;结语部分对全文作进一步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 福斯特小说 标题 生命“旅程”    1.引言  “旅程”这一主题在福斯特的所有小说(描写同性恋主题的《摩里斯》除外
摘 要: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继承了先秦寓言的创作经验,借鉴了印度寓言和六朝传奇的艺术手法,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故事情节完整,曲折有致;寄寓机智巧妙,灵活多变,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柳宗元的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关键词: 柳宗
摘 要: 在素质教育中,本文作者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研究确定七年级为研究对象,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构建了基于“互动—创新”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第一学年就打好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培养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互动—创新”式 教学思维模式    在目前的初中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
摘 要: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多场雨景的分析,透视一代人对战争、对社会、对人生的迷惘。  关键词: 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 迷惘 雨景    1.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经历了一个特殊年代的著名作家,海明威赋予其作品以深刻的时代烙印,其创作风格与个人经历紧密结合。  海明威的作品主要有三种创作风格
摘 要: 2009年1月,英国政府出台了《新机遇白皮书》,要求加大教育投入以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为抓住未来世界经济的各种机遇做好准备。本文从《新机遇》的出台背景、战略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说明,并对其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英国 《新机遇》 教育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数月内横扫全球,再
一    即将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的大悲大喜后又迎来了百年难遇的经融海啸,当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的哪一刻,许多人还沉浸在后奥运时期的欣喜之中,并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寒冬,书画市场的寒冬即将来临。从雷曼总裁夫人等许多收藏当代艺术的经融机构在欧洲各大拍卖行纷纷抛售藏画,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拍卖行秋拍的成交结果来看,书画市场也如现在的气候一样进入了寒冬
摘要:影片《红色康拜因》在叙述亲情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类型片的元素。在此基础之上,导演注入的,是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的一些困惑和反思。也许一部影片对当下社会进程的现实意义是软弱无能的,但它给予了我们去探询的勇气,并在艺术表现方面,以公路片的主要类型模式,利用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调,以及诗意的色彩与镜头渲染,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关于亲情的故事。  关键词:在路上 “弑父”主题 现实主义 诗意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