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1-0040-01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2、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3、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1、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3、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4、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2、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2、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3、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1、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3、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4、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2、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