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集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教学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优化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新课的开路先锋。因此上课时应重视导语,根据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地理知识(或是社会中的地理内容),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又有局限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脚踏大地,头顶蓝天,生活在地球上,你知道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月圆月缺?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听课,美国、英国的学生现在也在教室里听课吗?这些问题都是在地理课上给大家讲述的。我们地理还要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知识。”这样一开始学生对地理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效果较好。导语和电视前的序幕一样,他能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因而课前生动有趣的导语和相应的引入新课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有了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需求,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教学效果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二、巧用地图,增强记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地图与地理教学密不可分。利用地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世界的气温分布”这一节里,为了使学生达到能理解世界气温规律的教学目的,我运用幻灯片告诉学生什么是等温线后,让学生勾出20℃、0℃、-10℃、-20℃等温线,然后回答下面几道题:(1)20℃等温线分布在纬度。(2)-20℃等温线分布在附近。(3)气温由低纬向高纬的变化是。从而总结出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我又让学生找出北半球0℃等温线和10℃等温线,在它们之间地区的气温是大于0℃而小于10℃,但是为什么中间还有0℃等温线,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是什么地形?同学略加思考后就会回答——青藏高原。因而我因势利导地总结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这样学生便加深了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际感知,强化理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远足有限,学生最熟悉的是家乡地理事物或是曾去过的地方的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利用这些直接感知或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则别有一番风趣。陆地上的自然带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首先我给学生介绍我们所处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我们这里春节的时候,桃树正鲜花怒放,树木老的树叶还没落完,新的叶子却已长出来了,这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特征。我告诉学生,老师去过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热带雨林带,那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这就是热带雨林的特点。接着,我问学生谁去过较远的地方,那里情况如何?一位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学生说,我们那里草多树少,我告诉学生那里是温带草原带。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透彻,并容易找出自然带之间的差异,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实际感知,能够强化理解。
四、趣味盎然,记忆深刻
地理知识中,有大部分是需要记忆的。学生对庞大的地理信息要想牢记总是犯难,为了给学生排忧解难,我尽量编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顺口溜。比如,在讲地图辨方向时,我是这样让学生记的:“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在讲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时,是这样让学生记的:“亚非背(北)南美,南极殴(欧)大洋”。 为了使同学们快速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我用歌谣让他们轻松地记下来;“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海内重台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优化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新课的开路先锋。因此上课时应重视导语,根据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地理知识(或是社会中的地理内容),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又有局限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脚踏大地,头顶蓝天,生活在地球上,你知道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月圆月缺?我们现在坐在教室里听课,美国、英国的学生现在也在教室里听课吗?这些问题都是在地理课上给大家讲述的。我们地理还要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知识。”这样一开始学生对地理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效果较好。导语和电视前的序幕一样,他能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因而课前生动有趣的导语和相应的引入新课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有了接受新知识的心理需求,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教学效果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二、巧用地图,增强记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地图与地理教学密不可分。利用地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世界的气温分布”这一节里,为了使学生达到能理解世界气温规律的教学目的,我运用幻灯片告诉学生什么是等温线后,让学生勾出20℃、0℃、-10℃、-20℃等温线,然后回答下面几道题:(1)20℃等温线分布在纬度。(2)-20℃等温线分布在附近。(3)气温由低纬向高纬的变化是。从而总结出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我又让学生找出北半球0℃等温线和10℃等温线,在它们之间地区的气温是大于0℃而小于10℃,但是为什么中间还有0℃等温线,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是什么地形?同学略加思考后就会回答——青藏高原。因而我因势利导地总结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这样学生便加深了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际感知,强化理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远足有限,学生最熟悉的是家乡地理事物或是曾去过的地方的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利用这些直接感知或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则别有一番风趣。陆地上的自然带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首先我给学生介绍我们所处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我们这里春节的时候,桃树正鲜花怒放,树木老的树叶还没落完,新的叶子却已长出来了,这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特征。我告诉学生,老师去过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热带雨林带,那里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这就是热带雨林的特点。接着,我问学生谁去过较远的地方,那里情况如何?一位来自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学生说,我们那里草多树少,我告诉学生那里是温带草原带。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更透彻,并容易找出自然带之间的差异,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实际感知,能够强化理解。
四、趣味盎然,记忆深刻
地理知识中,有大部分是需要记忆的。学生对庞大的地理信息要想牢记总是犯难,为了给学生排忧解难,我尽量编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顺口溜。比如,在讲地图辨方向时,我是这样让学生记的:“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在讲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时,是这样让学生记的:“亚非背(北)南美,南极殴(欧)大洋”。 为了使同学们快速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我用歌谣让他们轻松地记下来;“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海内重台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