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寒假了,轻松了,也有点时间看看书了。抱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气读了几十页,脑海里突然涌动起来,充溢于心间的几股溪流便难以自控地流了出来。
一、泉水一样的几滴感悟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有差别,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快慢,所以要学会分层教学。要让优等生吃饱,中间生吃好,更要让差生吃得了。绝不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否则教师的教育一定会失去意义。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时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就要学会时时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不断地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仅凭教科书里的那点沧海一粟的知识,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赢得学生的精神专注的。
真正从事教育的人,应该真正懂得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初、高中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从教者的责任至关重要,要坚决避免题海战术,因为题海战术既劳民伤财,又过早地刺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真正达到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必须硬记下来,因为他们就像盖高楼大厦的砖块、水泥、钢筋等原材料,没有了材料何谈盖楼。但必须明确一件事,就是有些东西是需要理解并创新的,需要教师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引导、点播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加以提炼、归纳,达到新的理解并得以延伸,这才叫真正的学习。否则,就是机械的灌输和烦躁、苦恼、无休止的死知识的重复记忆,这样下去,学生的脑筋就会越来越迟钝,所谓的聪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给“后进生”“翻案”
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问题,更感觉到现在教育的滞后性、模式性和机械性的危害有多严重。说到底就是现行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纯空洞的理论学习,哪怕最起码的注意一点实践活动的执行都没有,更不要说重视了,学生何谈能力。
什么叫能力?能力就是动脑想完、设计好,然后亲自动手去完成所想。而现在的教育无非就是将想的过程(学习理论)完成得几乎尽美,但却没有一点要动手的意思,岂不是一个典型的一条腿的残疾人。所以多少年了,教育依然就是在干着一件由“残疾人”不遗余力地复制着一个又一个的“残疾人”的“神圣”劳动。
多少年之后,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当年的“后进生”,只要不是有生理缺陷的,哪一个混得也不差,老板啊,大款啊,企业家啊,等等,教师不会想到当时课堂上的他们会有今天。也许有的教师更多的是吃惊,甚至还有很多人把他们当做今天茶余饭后骄傲的谈资,逢人便炫耀这是自己的学生,当年多么优秀,以示自己的教育有多成功。很可悲,他们当年都被教师打进了“后进生”的花名册,教师不会想到他们今天会有这样的发展。
回过头来想,这些学生其实都不是笨学生,只是理解问题的角度、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他们当年读书只不过是想注重一点实际能力的实践罢了,但僵死的教育机制却过早地将他们抹杀了。
三、让知识活起来,才是教育的灵魂
多少年来,相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似乎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取的知识量就越多,将知识往往变成了不移动的重物,被积累起来成了“储备”,让它既得不到运转,更得不到更新和运用。那么,当知识脱离学习者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就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就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因此,学习者将来不可能是一个大智者。
就目前来讲,许多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还是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念:只要学生掌握知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就足够了。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实质上耽误了多少学生的前程。
那么,如何灵活教学,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呢?
1.获得的知识要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比如,在学习了《〈论语〉十则》后,教师让部分学生背得滚瓜乱熟,默写也没有什么错误,考试时进行理解性的默写时,完成得也相当出色。但这就完成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领会得有多少,按照其要义执行的又何谈有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垂训又有几人效仿?领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科学方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经典的文章、语录的内涵,如果领会透彻了,并用它们的要义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知识。
2.让所学能有所用,才是真正的知识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写,其中许许多多典型的语言范式,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语言材料。对一些有特点的语言,可以组织学生体会其表达上的特点,并学着仿写,这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及准确性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所以要使知识活起来并非难事,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思考,灵活去做,是很容易做到的。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后,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知易行难。许多事情,人们都知道,但是面对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不管成绩让学生多元发展。
一句话,教育是一个高于任何事业的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所以要想教育成功,必须上至国家教育理念、政策,下到每一级教育执行者、实践者,务必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保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对教育高度重视并相互配合、协调,保证来任何一滴育人之水都是清澈透明的,那么教育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一、泉水一样的几滴感悟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有差别,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快慢,所以要学会分层教学。要让优等生吃饱,中间生吃好,更要让差生吃得了。绝不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否则教师的教育一定会失去意义。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时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就要学会时时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不断地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仅凭教科书里的那点沧海一粟的知识,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赢得学生的精神专注的。
真正从事教育的人,应该真正懂得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初、高中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从教者的责任至关重要,要坚决避免题海战术,因为题海战术既劳民伤财,又过早地刺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真正达到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必须硬记下来,因为他们就像盖高楼大厦的砖块、水泥、钢筋等原材料,没有了材料何谈盖楼。但必须明确一件事,就是有些东西是需要理解并创新的,需要教师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引导、点播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加以提炼、归纳,达到新的理解并得以延伸,这才叫真正的学习。否则,就是机械的灌输和烦躁、苦恼、无休止的死知识的重复记忆,这样下去,学生的脑筋就会越来越迟钝,所谓的聪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给“后进生”“翻案”
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问题,更感觉到现在教育的滞后性、模式性和机械性的危害有多严重。说到底就是现行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纯空洞的理论学习,哪怕最起码的注意一点实践活动的执行都没有,更不要说重视了,学生何谈能力。
什么叫能力?能力就是动脑想完、设计好,然后亲自动手去完成所想。而现在的教育无非就是将想的过程(学习理论)完成得几乎尽美,但却没有一点要动手的意思,岂不是一个典型的一条腿的残疾人。所以多少年了,教育依然就是在干着一件由“残疾人”不遗余力地复制着一个又一个的“残疾人”的“神圣”劳动。
多少年之后,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当年的“后进生”,只要不是有生理缺陷的,哪一个混得也不差,老板啊,大款啊,企业家啊,等等,教师不会想到当时课堂上的他们会有今天。也许有的教师更多的是吃惊,甚至还有很多人把他们当做今天茶余饭后骄傲的谈资,逢人便炫耀这是自己的学生,当年多么优秀,以示自己的教育有多成功。很可悲,他们当年都被教师打进了“后进生”的花名册,教师不会想到他们今天会有这样的发展。
回过头来想,这些学生其实都不是笨学生,只是理解问题的角度、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他们当年读书只不过是想注重一点实际能力的实践罢了,但僵死的教育机制却过早地将他们抹杀了。
三、让知识活起来,才是教育的灵魂
多少年来,相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似乎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取的知识量就越多,将知识往往变成了不移动的重物,被积累起来成了“储备”,让它既得不到运转,更得不到更新和运用。那么,当知识脱离学习者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就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就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因此,学习者将来不可能是一个大智者。
就目前来讲,许多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还是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念:只要学生掌握知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就足够了。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实质上耽误了多少学生的前程。
那么,如何灵活教学,让学生的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呢?
1.获得的知识要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比如,在学习了《〈论语〉十则》后,教师让部分学生背得滚瓜乱熟,默写也没有什么错误,考试时进行理解性的默写时,完成得也相当出色。但这就完成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领会得有多少,按照其要义执行的又何谈有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垂训又有几人效仿?领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科学方法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经典的文章、语录的内涵,如果领会透彻了,并用它们的要义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知识。
2.让所学能有所用,才是真正的知识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写,其中许许多多典型的语言范式,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语言材料。对一些有特点的语言,可以组织学生体会其表达上的特点,并学着仿写,这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及准确性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所以要使知识活起来并非难事,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思考,灵活去做,是很容易做到的。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后,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知易行难。许多事情,人们都知道,但是面对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不管成绩让学生多元发展。
一句话,教育是一个高于任何事业的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所以要想教育成功,必须上至国家教育理念、政策,下到每一级教育执行者、实践者,务必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保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对教育高度重视并相互配合、协调,保证来任何一滴育人之水都是清澈透明的,那么教育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