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数感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在对数的感知、运用过程中建立数感,提高数学的素养。
【关键词】数感 培养 数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13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数感普遍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是什么数?怎样读?怎样写,却往往忽略了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如何在读数写数中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我想借一年级下册的《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通过操作理解位值制,培养数感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 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 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百以内数的认识涉及了十进制、位值制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个矛盾,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钮扣、小棒、计数器等,使抽象的数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了直观的支撑。但是,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建立联系的过程,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数出事物的数量。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教材中的钮扣图小棒图和计数器结合起来,把数数的过程、数数的方法和用计数器计数的方法融为一体,理解几个十和几个一的意义和表示方法的区别,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呢?
我觉得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验证一下:33中两个3的意义相同吗?在计数器上的珠子交换位置,还是原来的33吗?把37的交换呢?为什么?以此来理解珠子表示一还是表示十,关键不在于珠子本身,而是因为它究竟是在个位还是十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位值制这一抽象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通过数数理解十进制,培养数感
数感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低年级学生接触数是从学数数开始的。作为低年级数的认识部分的重点,学生在数数时往往最怕数到“拐弯处”,而且总是习惯一个一个地数。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十个十个地数,关键是理解好十进制这一概念。
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四人小组活动:1号同学数钮扣,2号同学在计数器上拨珠子,3号同学数小棒,4号同学负责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四位同学同时开始数,1号同学数完10个钮扣做一个记号,就用一捆小棒、2号同学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拨走,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一颗珠子代替,3号同学数了10根小棒,4号同学就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如此反复10次,把100粒钮扣数完了,小棒捆成了10捆、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0颗珠子,然后再追问:这时怎样数一共有多少?引导学生想到用十个十个地数的方法最快,学会了十个十个的数的同时更形象地理解了十进制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通过表达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培养数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低年级学生喜欢说话,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最好的时机。让他们多表达、多开展小组讨论,能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协同进步。与此同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进行数与形之间的变换,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训练。在本课的教學中,可以在练习强化的环节设计以下几种活动开始训练:一是同桌中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人用小棒摆出这个数或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二是反过来,一人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另一人马上说出或写出这个数是什么数。通过小棒的多少来感受数的大小,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通过比较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的习惯,体会用数学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作用,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常用方法。例如,把现实情境中的数进行比较,通过估计事物的数量,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比较的结果等等。
总之,数感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一定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好学生的数感,使他们拥有一双会发现数学的眼睛,会用数学表达的嘴巴,会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脑袋,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欧阳燕香(1973.9-),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感 培养 数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13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数感普遍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了是什么数?怎样读?怎样写,却往往忽略了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如何在读数写数中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我想借一年级下册的《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通过操作理解位值制,培养数感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 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 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再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百以内数的认识涉及了十进制、位值制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个矛盾,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钮扣、小棒、计数器等,使抽象的数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了直观的支撑。但是,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建立联系的过程,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数出事物的数量。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教材中的钮扣图小棒图和计数器结合起来,把数数的过程、数数的方法和用计数器计数的方法融为一体,理解几个十和几个一的意义和表示方法的区别,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呢?
我觉得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验证一下:33中两个3的意义相同吗?在计数器上的珠子交换位置,还是原来的33吗?把37的交换呢?为什么?以此来理解珠子表示一还是表示十,关键不在于珠子本身,而是因为它究竟是在个位还是十位,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位值制这一抽象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通过数数理解十进制,培养数感
数感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低年级学生接触数是从学数数开始的。作为低年级数的认识部分的重点,学生在数数时往往最怕数到“拐弯处”,而且总是习惯一个一个地数。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十个十个地数,关键是理解好十进制这一概念。
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四人小组活动:1号同学数钮扣,2号同学在计数器上拨珠子,3号同学数小棒,4号同学负责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四位同学同时开始数,1号同学数完10个钮扣做一个记号,就用一捆小棒、2号同学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拨走,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一颗珠子代替,3号同学数了10根小棒,4号同学就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如此反复10次,把100粒钮扣数完了,小棒捆成了10捆、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0颗珠子,然后再追问:这时怎样数一共有多少?引导学生想到用十个十个地数的方法最快,学会了十个十个的数的同时更形象地理解了十进制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通过表达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培养数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低年级学生喜欢说话,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最好的时机。让他们多表达、多开展小组讨论,能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协同进步。与此同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进行数与形之间的变换,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训练。在本课的教學中,可以在练习强化的环节设计以下几种活动开始训练:一是同桌中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人用小棒摆出这个数或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二是反过来,一人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另一人马上说出或写出这个数是什么数。通过小棒的多少来感受数的大小,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四、通过比较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的习惯,体会用数学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作用,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常用方法。例如,把现实情境中的数进行比较,通过估计事物的数量,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比较的结果等等。
总之,数感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一定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好学生的数感,使他们拥有一双会发现数学的眼睛,会用数学表达的嘴巴,会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脑袋,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欧阳燕香(1973.9-),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