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物理学知识是物理现象本质的反映,它向人们叙述了这些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物理语言则是严肃的、准确的,通常是精心设计的.既然语言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因此物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就有了它的必然性、合理性.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宇、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同时,物理阅读又是一个不断假设、猜想、推理这样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物理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诗点,使得物理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如下这些特殊性,对物理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么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因.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二、细观察,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1)观察要有主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后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2)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将水倒入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根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将金属盒放入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3)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三、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处处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深刻,学得扎实,学的灵活,学得有用,要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学知识是物理现象本质的反映,它向人们叙述了这些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物理语言则是严肃的、准确的,通常是精心设计的.既然语言的教学离不开阅读,因此物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就有了它的必然性、合理性.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宇、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同时,物理阅读又是一个不断假设、猜想、推理这样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物理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诗点,使得物理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如下这些特殊性,对物理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么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因.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二、细观察,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1)观察要有主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后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2)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将水倒入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根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将金属盒放入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3)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三、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处处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深刻,学得扎实,学的灵活,学得有用,要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