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反义词与动词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通过语料标注、统计和分析其句法语义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语义功能进行范畴化归类总结。本文发现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组内的两个分别表示“给予义”、“获得义”的反义动词在语义功能上具有不对称性。
关键词 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语义功能;不对称
汉语庞大的动词体系中有一类词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形成鲜明对比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揭露出来,即反义动词。但是无论是动词还是反义词都是一个庞大的词汇体系,我们很难深入地对所有的反义动词进行探究,因此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反义动词小类进行研究,反义词系统中的单音节依存反义词,如:買—卖,输—赢,这类词无论在动词中还是反义词中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类词,因此以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为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研究思路与语料分析处理
1.1研究思路
本文以10组高频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组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语料统计结果来分析其句法语义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语义功能进行范畴化归类总结。
1.2语料选择与处理
1.2.1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选择与取料
张斌(2002)指出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根据其内部的依存关系又可以细分为直接依存和间接依存两个小类。直接依存,指A、B双方必须同时存在,或同时进行,或同时实现,两者缺一不可,例如:买—卖,购—销,嫁—娶。间接依存是指A、B两个方面,A的存在、实施并不需要B同时存在、实施,但B的存在和实施要以A的存在和实施为先决条件。例如:争—让,要—给,问—答。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进行统计,我们选取了10组使用度最高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其中单音节直接依存反义动词5组:学—教、娶—嫁、买—卖、赢—输、赚—赢,单音节间接依存反义动词5组:问—答、争—让、收—送、存—取、借—还。
1.2.2语料处理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在数量上,语料数据小于 100 句的反义动词,对语料库中全部语料进行标注分析。对于语料数据大于100句的反义动词,随机排序后,抽取100条语料作为随机样本进行标注分析。
1.2.3语料标注
本文的研究中所设计的句法结构框架,主要参考了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的《现代汉语基本句型》,该系统中共有209个基本句型,赵奕(2013)选取其中动词谓语句13 类,以及主谓谓语句中动词做谓语的情况,并对其类别加以改进。最终建立如下13种,并以此作为句型结构标注的类别:
对于句法成分的标注,本文参考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中的术语和代号。
二、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句法语义范畴的不对称性分布
语义特征的提取可参照句法结构框架、词语搭配、字典释义等方法。我们首先通过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词典中的释义初步来寻找其语义特征。对于动词释义的考察我们主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尽管以上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字典中的释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其释义中归纳出共同意义来,现将具体语义分类如下:
2.1转移义
通过上述释义,我们发现“买”和“卖”的语义中蕴含着出让义与获取义。拿钱换东西,拿东西换钱,通过交换转移的过程,卖方出让,买方获取,二者的语义中都有[+转移]的语义特征。
女方到男方家结婚即为嫁,男方把女方接回家结婚即为娶,嫁娶的过程即为女方位置转移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嫁”和“娶”二者也有[+转移]的语义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多数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都蕴含转移义的语义特征。其句法结构大多数都蕴含转移者通过“转移”这一动作改变转移物的归属权或位置。
2.2给予义—获得义
在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句法结构框架的标注统计和语义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使用S13“主+动+宾+宾”句法结构,即双宾语句时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10组反义动词组内分别有一个反义动词后面可以搭配“给”使用,例如:卖、输、嫁、教、赔、还、取、让、送等。这9个动词搭配“给”使用时常构成 “主+动+宾+宾”的双宾语句。
通过对这9个词的双宾语句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9个动词多搭配“给”使用,不仅包括了[+转移]的语义特征,而且传递了“给予义”的语义特征。沈家煊(1999)提出了“关联标记理论”,认为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联系。“给”搭配在动词后具有“给予、交付”的含义,因此有标记的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经常搭配与其语义相关的具有“给予、交付”含义的“给”使用。
同时这9个动词的双宾语句中的双宾语多是受事性宾语,靠近动词的近名受多指人,远离动词的远名受多指事物。通过分析这9个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的语义关系,我们发现远名受所指称的事物原本为施事主语所有,经过动词的动作,将远名受的所有权转移为近名受。例如:“我送给他礼物”,“礼物”本来归“我”所有,后来经过“送”这个动作转为归“他”所有。
同理,这9个反义动词对应的另外9个反义动词:买、娶、赢、学、赚、借、存、收、争,承接了它们对应的反义词的“给予义”,语义特征含有“获得”义。即这几个动词所构成的双宾语句中,远名受本来归近名受所有,后来经过动词的动作传递,将远名受归为施事主语所有。例如:“我收了他的礼物”,“礼物”本来归“他”所有,经过“收”这个动作,现归“我”所有。
在我们标注统计的10组反义动词中,还有一组词“问-答”的使用跟其他九组词稍有不同,首先表现在语义特征上,“问-答”的过程是对问题、答案或信息的转移过程,还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问-答”所在的双宾语句中,近名受是信息传递的对象,远名受的信息传递的内容。“问”传递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性宾语,也可以是名词性宾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等。例如:“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问他什么时候吃饭”,“我”通过问问题来获得信息,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问”也具有获得义特征,而“答”通过回答信息来为听者传递信息,我们也可认为“答”具有给予义特征。 沈家煊在《不对称与标记论》一书中也提到“嫁”和“娶”,我们可以说:“李明娶王小红”,但我们不能说:“王小红嫁李明”,而应该说:“王小红嫁给李明”。可见,“嫁”相对于“娶”是有标记项的,二者之间使用上的这种不对称与人们的心理认知有关系,“娶”有“获取”义,“嫁”有“出让”义,人们总是希望“获取”能够充当事物的领有者。因此,根据沈家煊老师有无标记的理论,我们认为人们在心理上都是希望具有“取得义”、“获取义”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充当事物的领有者,因此这类动词我们认为是无标记的,而表示“给予义”、“转让义”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充当事物领有者时,这类动词需要加上“给”表示动作的转移,是有标记的。
2.3处置义
“卖、输、嫁、教、赔、还、取、让、送”具有“给予义”的语义特征,“买、娶、赢、学、赚、借、存、收、争”具有“获得义”的语义特征,根据其语义特征,我们发现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动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中,可以将双宾语句中的远名受移位到动词的前面,变成把字句或者受事型主语句。比如:“我送他礼物了”,可以变换成“我把礼物送他了”,或者“礼物我送他了”。
而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动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中,却不能自由地将双宾语句中的远名受移位到动词前。比如说:“我买他水果了”,不能变换成“我把水果买他了”,也不能变换成“水果我买他了”。表示“获得义”的这几个反义动词的双宾语句中的近名受可以放到“从……那儿/那里”格式的前面。因此,“我从他那儿买水果了”这个句子就成立了。同时,具有获得义特征的“问”在使用双宾语句时也可以变换为“向……”位于动词前面,比如说:“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也可以变换为“我向他问了一个问题”。
张伯江(2001)指出被字句和把字句跟普通“主动宾”句比较,都以“强影响性”和“弱施动性”为特点,把字句和被字句蕴含强影响性,主动宾句蕴含强施动性。例如:a.他卖了车了。b.他把车卖了。c.车被他卖了。从上述三个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一个经“主动宾”句和“把/被字句”表达的事件,“把/被字句”所表达的“受影响”语义更彻底。我们已经了解到表示“给予义”的反义动词不仅可以变换为受事型主语句,还可以变换为“把”字句。“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处置性。对比我们标注的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把”字句句法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发现:
大多数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中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使用把字句的数量要高于具有“獲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其处置义功能要高于具有“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
三、总结
通过对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句法语义范畴的分析,我们发现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具有“转移义”特征,“转移”的双方有一个表示“给予义”,有一个表示“获得义”,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和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在句法语义功能上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较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处置功能强。
语言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内部,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世界,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者与客观世界的经验联系,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就是认知者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当很多语言现象很难从语言内部解释时,可以尝试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特性,往往会有突破性地进展。
从认知角度来看,反义词的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与认知上的肯定项和否定项相一致。认知上的肯定项是对于人的感知而言具有某些显著特征,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而否定项则相反,缺乏相应的显著特征,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使用频率的差异。无标记的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就是认知上的肯定项,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希望得到的事物或结果加以肯定,反义则予以否定。当然,渴望得到的,人们常常认为是符合常理的,是无标记的。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研究所(1986)《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1989)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3]李临定(1993)《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5]邢红兵(2003)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载于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7]张 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张伯江(2001)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
[9]赵 奕(2013)基于语料库的单一动词句法框架研究及二语习得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
关键词 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语义功能;不对称
汉语庞大的动词体系中有一类词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形成鲜明对比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揭露出来,即反义动词。但是无论是动词还是反义词都是一个庞大的词汇体系,我们很难深入地对所有的反义动词进行探究,因此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反义动词小类进行研究,反义词系统中的单音节依存反义词,如:買—卖,输—赢,这类词无论在动词中还是反义词中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类词,因此以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为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研究思路与语料分析处理
1.1研究思路
本文以10组高频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组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语料统计结果来分析其句法语义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语义功能进行范畴化归类总结。
1.2语料选择与处理
1.2.1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选择与取料
张斌(2002)指出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根据其内部的依存关系又可以细分为直接依存和间接依存两个小类。直接依存,指A、B双方必须同时存在,或同时进行,或同时实现,两者缺一不可,例如:买—卖,购—销,嫁—娶。间接依存是指A、B两个方面,A的存在、实施并不需要B同时存在、实施,但B的存在和实施要以A的存在和实施为先决条件。例如:争—让,要—给,问—答。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进行统计,我们选取了10组使用度最高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其中单音节直接依存反义动词5组:学—教、娶—嫁、买—卖、赢—输、赚—赢,单音节间接依存反义动词5组:问—答、争—让、收—送、存—取、借—还。
1.2.2语料处理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在数量上,语料数据小于 100 句的反义动词,对语料库中全部语料进行标注分析。对于语料数据大于100句的反义动词,随机排序后,抽取100条语料作为随机样本进行标注分析。
1.2.3语料标注
本文的研究中所设计的句法结构框架,主要参考了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的《现代汉语基本句型》,该系统中共有209个基本句型,赵奕(2013)选取其中动词谓语句13 类,以及主谓谓语句中动词做谓语的情况,并对其类别加以改进。最终建立如下13种,并以此作为句型结构标注的类别:
对于句法成分的标注,本文参考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中的术语和代号。
二、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句法语义范畴的不对称性分布
语义特征的提取可参照句法结构框架、词语搭配、字典释义等方法。我们首先通过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词典中的释义初步来寻找其语义特征。对于动词释义的考察我们主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尽管以上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字典中的释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其释义中归纳出共同意义来,现将具体语义分类如下:
2.1转移义
通过上述释义,我们发现“买”和“卖”的语义中蕴含着出让义与获取义。拿钱换东西,拿东西换钱,通过交换转移的过程,卖方出让,买方获取,二者的语义中都有[+转移]的语义特征。
女方到男方家结婚即为嫁,男方把女方接回家结婚即为娶,嫁娶的过程即为女方位置转移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嫁”和“娶”二者也有[+转移]的语义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多数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都蕴含转移义的语义特征。其句法结构大多数都蕴含转移者通过“转移”这一动作改变转移物的归属权或位置。
2.2给予义—获得义
在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句法结构框架的标注统计和语义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在使用S13“主+动+宾+宾”句法结构,即双宾语句时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10组反义动词组内分别有一个反义动词后面可以搭配“给”使用,例如:卖、输、嫁、教、赔、还、取、让、送等。这9个动词搭配“给”使用时常构成 “主+动+宾+宾”的双宾语句。
通过对这9个词的双宾语句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9个动词多搭配“给”使用,不仅包括了[+转移]的语义特征,而且传递了“给予义”的语义特征。沈家煊(1999)提出了“关联标记理论”,认为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联系。“给”搭配在动词后具有“给予、交付”的含义,因此有标记的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经常搭配与其语义相关的具有“给予、交付”含义的“给”使用。
同时这9个动词的双宾语句中的双宾语多是受事性宾语,靠近动词的近名受多指人,远离动词的远名受多指事物。通过分析这9个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的语义关系,我们发现远名受所指称的事物原本为施事主语所有,经过动词的动作,将远名受的所有权转移为近名受。例如:“我送给他礼物”,“礼物”本来归“我”所有,后来经过“送”这个动作转为归“他”所有。
同理,这9个反义动词对应的另外9个反义动词:买、娶、赢、学、赚、借、存、收、争,承接了它们对应的反义词的“给予义”,语义特征含有“获得”义。即这几个动词所构成的双宾语句中,远名受本来归近名受所有,后来经过动词的动作传递,将远名受归为施事主语所有。例如:“我收了他的礼物”,“礼物”本来归“他”所有,经过“收”这个动作,现归“我”所有。
在我们标注统计的10组反义动词中,还有一组词“问-答”的使用跟其他九组词稍有不同,首先表现在语义特征上,“问-答”的过程是对问题、答案或信息的转移过程,还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问-答”所在的双宾语句中,近名受是信息传递的对象,远名受的信息传递的内容。“问”传递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性宾语,也可以是名词性宾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等。例如:“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问他什么时候吃饭”,“我”通过问问题来获得信息,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问”也具有获得义特征,而“答”通过回答信息来为听者传递信息,我们也可认为“答”具有给予义特征。 沈家煊在《不对称与标记论》一书中也提到“嫁”和“娶”,我们可以说:“李明娶王小红”,但我们不能说:“王小红嫁李明”,而应该说:“王小红嫁给李明”。可见,“嫁”相对于“娶”是有标记项的,二者之间使用上的这种不对称与人们的心理认知有关系,“娶”有“获取”义,“嫁”有“出让”义,人们总是希望“获取”能够充当事物的领有者。因此,根据沈家煊老师有无标记的理论,我们认为人们在心理上都是希望具有“取得义”、“获取义”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充当事物的领有者,因此这类动词我们认为是无标记的,而表示“给予义”、“转让义”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充当事物领有者时,这类动词需要加上“给”表示动作的转移,是有标记的。
2.3处置义
“卖、输、嫁、教、赔、还、取、让、送”具有“给予义”的语义特征,“买、娶、赢、学、赚、借、存、收、争”具有“获得义”的语义特征,根据其语义特征,我们发现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动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中,可以将双宾语句中的远名受移位到动词的前面,变成把字句或者受事型主语句。比如:“我送他礼物了”,可以变换成“我把礼物送他了”,或者“礼物我送他了”。
而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动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中,却不能自由地将双宾语句中的远名受移位到动词前。比如说:“我买他水果了”,不能变换成“我把水果买他了”,也不能变换成“水果我买他了”。表示“获得义”的这几个反义动词的双宾语句中的近名受可以放到“从……那儿/那里”格式的前面。因此,“我从他那儿买水果了”这个句子就成立了。同时,具有获得义特征的“问”在使用双宾语句时也可以变换为“向……”位于动词前面,比如说:“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也可以变换为“我向他问了一个问题”。
张伯江(2001)指出被字句和把字句跟普通“主动宾”句比较,都以“强影响性”和“弱施动性”为特点,把字句和被字句蕴含强影响性,主动宾句蕴含强施动性。例如:a.他卖了车了。b.他把车卖了。c.车被他卖了。从上述三个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一个经“主动宾”句和“把/被字句”表达的事件,“把/被字句”所表达的“受影响”语义更彻底。我们已经了解到表示“给予义”的反义动词不仅可以变换为受事型主语句,还可以变换为“把”字句。“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处置性。对比我们标注的10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把”字句句法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发现:
大多数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中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使用把字句的数量要高于具有“獲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具有“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其处置义功能要高于具有“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
三、总结
通过对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的句法语义范畴的分析,我们发现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具有“转移义”特征,“转移”的双方有一个表示“给予义”,有一个表示“获得义”,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和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在句法语义功能上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表示“给予义”特征的反义动词较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反义动词处置功能强。
语言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内部,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知世界,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者与客观世界的经验联系,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就是认知者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当很多语言现象很难从语言内部解释时,可以尝试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特性,往往会有突破性地进展。
从认知角度来看,反义词的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与认知上的肯定项和否定项相一致。认知上的肯定项是对于人的感知而言具有某些显著特征,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而否定项则相反,缺乏相应的显著特征,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使用频率的差异。无标记的表示“获得义”特征的单音节依存反义动词就是认知上的肯定项,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希望得到的事物或结果加以肯定,反义则予以否定。当然,渴望得到的,人们常常认为是符合常理的,是无标记的。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研究所(1986)《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1989)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3]李临定(1993)《现代汉语动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5]邢红兵(2003)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载于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7]张 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张伯江(2001)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
[9]赵 奕(2013)基于语料库的单一动词句法框架研究及二语习得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