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信息时代到来,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
“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笔者作为一名实践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做法,仅作抛砖引玉。
实践证明,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有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和目的
分层次教学要求在班组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教育措施和教育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不同、接受能力有别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
那么,教师要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的高中语文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堂操作和课外自行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動活泼的学习局面,使原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以至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要有层次性,即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通过一个个小层次的知识要素及训练着力点,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和思维训练系统,从而形成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分层依据: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关的专题式研读,通过有层次的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前期要有准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如文字识别量的多少、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写作创造能力、文学素养等都应该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几个组,每组至少要有8人,最多也不超过10人,要让所分的组内有一定的竞争态势,最好是势均力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当然这种分组是一种“动态”的分组,所谓“动态”即每一次测验后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分组,并且学生在学习途中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参加各小组的学习。
其次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指导,即预习案要有层次性。
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课文预习中,一定会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分类,然后综合为有关挑战性与教学目标的问题,归纳形成预习案。
预习案里可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巩固最基本的知识,即A层次;第二层次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即B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即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由感知到理解、运用、分析,培养他们探讨到创新的能力,即C层次。
预习案上对A层次问题处理,要让学生个人能够独立完成。具体来说A层次,精心设计好第一层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些问题。并着力培养语文兴趣、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地说,浅显简单的识记类(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理解类(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内容,比如语音、汉字、词语、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便于自学,一层问题就设计成自学导读题,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若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适合让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可设计成“猜想、探索题”,即预习案里B层次问题。B层次问题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激发学生个人借助自己所拥有的学习参考资料,或者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参考资料对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
对于C层次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鼓励课前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未必达到课前解决的目的,解决不了可以课堂上共同解决。C层次问题的教学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并做出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制订出合乎实际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教案。
实行分层次授课模式要进行三步走。注意一个环节。
①第一步,简单的A层次问题要由学生的低层到高层解决。这样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得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
如在教授文言句式“介宾短语后置”时,一层问题设计为“介宾短语如何后置,现代汉语的正确语序如何,介宾短语后置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做,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归纳猜想,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与个体、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与个、组与组之间也可交流、讨论。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老师可加以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证明大家的“猜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第二步,有难度的B层次问题先高层后低层。高层次学生示范性回答,中低层次的学生尝试回答。
B层次问题的教学在设计问题时应把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解题技巧融入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巩固基本技能。再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的能力。
③第三步,有争议的c层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或全班交流或辩论等形式中,理解知識、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则主要发挥教练或引路人的作用。
对于C层次问题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拓展能力的层级)的内容。
教师评价的层次性是实现分层次教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标准适当地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但也要防止高层次学生的自满。所以每位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还要讲求评价的层次性和艺术性。
四、课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要有层次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分组以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适时帮助。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在分层辅导过程中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就感”。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
五、分层次教学的感想
分层是为了照顾个体差异,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以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所以说每个学生无论其原有素质如何,都存在着可发展的空间。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有助于这种可能转变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鼓励优秀,又允许落后,既有统一要求,又保护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让每一个学生能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育。
“分层次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呢?笔者作为一名实践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做法,仅作抛砖引玉。
实践证明,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有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和目的
分层次教学要求在班组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教育措施和教育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不同、接受能力有别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
那么,教师要构建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的高中语文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堂操作和课外自行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動活泼的学习局面,使原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以至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
作为“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要有层次性,即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通过一个个小层次的知识要素及训练着力点,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和思维训练系统,从而形成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其分层依据: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关的专题式研读,通过有层次的学习来实现学生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前期要有准备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如指掌,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比如文字识别量的多少、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写作创造能力、文学素养等都应该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几个组,每组至少要有8人,最多也不超过10人,要让所分的组内有一定的竞争态势,最好是势均力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当然这种分组是一种“动态”的分组,所谓“动态”即每一次测验后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分组,并且学生在学习途中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参加各小组的学习。
其次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指导,即预习案要有层次性。
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课文预习中,一定会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分类,然后综合为有关挑战性与教学目标的问题,归纳形成预习案。
预习案里可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巩固最基本的知识,即A层次;第二层次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即B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即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层层推进,由感知到理解、运用、分析,培养他们探讨到创新的能力,即C层次。
预习案上对A层次问题处理,要让学生个人能够独立完成。具体来说A层次,精心设计好第一层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这些问题。并着力培养语文兴趣、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地说,浅显简单的识记类(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理解类(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内容,比如语音、汉字、词语、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便于自学,一层问题就设计成自学导读题,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或判断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若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适合让学生去发现的知识,可设计成“猜想、探索题”,即预习案里B层次问题。B层次问题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激发学生个人借助自己所拥有的学习参考资料,或者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参考资料对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
对于C层次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鼓励课前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未必达到课前解决的目的,解决不了可以课堂上共同解决。C层次问题的教学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并做出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制订出合乎实际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教案。
实行分层次授课模式要进行三步走。注意一个环节。
①第一步,简单的A层次问题要由学生的低层到高层解决。这样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得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
如在教授文言句式“介宾短语后置”时,一层问题设计为“介宾短语如何后置,现代汉语的正确语序如何,介宾短语后置有何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全部学生都可以做,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法归纳猜想,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与个体、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与个、组与组之间也可交流、讨论。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老师可加以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证明大家的“猜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第二步,有难度的B层次问题先高层后低层。高层次学生示范性回答,中低层次的学生尝试回答。
B层次问题的教学在设计问题时应把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解题技巧融入之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巩固基本技能。再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的能力。
③第三步,有争议的c层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或全班交流或辩论等形式中,理解知識、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则主要发挥教练或引路人的作用。
对于C层次问题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拓展能力的层级)的内容。
教师评价的层次性是实现分层次教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标准适当地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但也要防止高层次学生的自满。所以每位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还要讲求评价的层次性和艺术性。
四、课后教师的指导和辅导要有层次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分组以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适时帮助。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在分层辅导过程中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就感”。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针对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感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仔细加以解决。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
五、分层次教学的感想
分层是为了照顾个体差异,分层的目的是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以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所以说每个学生无论其原有素质如何,都存在着可发展的空间。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有助于这种可能转变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鼓励优秀,又允许落后,既有统一要求,又保护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让每一个学生能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