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爱心呼唤求知欲,用情感点亮人生。”作为教师只有把爱置于首要位置,才能激发无穷的魅力,找到正确的途径,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新课程理念也提出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数学学习的情感来自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教师饱满的热情、具体形象而又准确的语言,得体的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外师生打成一片,和谐共处。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艺术。
【关键词】爱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去尝试着换位思考问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耐心和爱心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最大的支持、最好的理解和帮助。充满耐心和爱心去理解学生,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加和谐!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一些感受:
首先,搭建双边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要有耐心并乐于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如我在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这样既达到了师生、生生之间共识、共享、共进,又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耐心和爱心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的关怀与友爱。
“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对此我深有体会。九五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站在讲台前,望着讲台下五十多双有些好奇,有些兴奋的眼睛,刹那间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与使命。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不能让学生失望”。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种高尚而又艰巨的责任。现在,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然而很多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能让年轻且有点学生气的我镇住学生,我总是刻意让自己看起来严肃一点,凶一点,让学生见我怕一点,(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不希望这样,现在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那时的我觉得:对他们严就是对他们的爱。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他们对我这个新老师也还尊重,课堂纪律、自修纪律都还好,心里不免有些得意,把“严”“凶”当成镇法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楼梯上听到前面两位学生边走边议论着初中生活,其中一个是我班的,两个男孩们交流着对老师的印象;另一个男孩问我班的男孩:“嗳,你们数学老师怎么样?”我班的男孩叹了口气,说:“真没劲,年纪轻轻,那么呆板,每天板着脸,就像谁欠他二百块钱似的,大家都挺怕的,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有点底气不足,憋得慌……”他们还在说着,我早已面红耳赤,停住了脚步,不敢再听下去。脑子很乱,理不出个头绪来。先前还洋洋自得的我突然之间被泼了一盆冷水,很有些措手不及。也正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学生对爱心和耐心的那种渴望,爱心也需要表达,要看对象和方式。我的爱心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活泼的成长中的渴望快乐、渴望阳光、渴望耐心与爱心的年轻的生命,十五六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年龄,具有强烈的被认可意识,同时他们都希望得到真诚的爱。这时的我才冷静的反省了自己的言行,只有用耐心和爱心去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感情,学生才能兴致盎然轻松的学习。从那以后,我更多的用正面激励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也看到成功的希望。那段时间我经常找学生谈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惊喜的发现,我和学生之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日益紧密的把我们连在一起。他们变得生动亲切起来,课堂上不再那么沉默,学生见了我也不再那么陌生,而是充满了热情与友爱和我招呼,我感到很幸福。人们常说:学生的信心是要老师给的,因为老师能满足他们对耐心和爱心的渴望;而实际上老师的信心又何尝不是学生给的呢。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第一届学生,是他们给我泼了冷水,也是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第三,搞好教学广度、深度的最佳匹配。
从宏观上看,目前初中阶段要学的数学内容并不多,难度也适中。但是,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数学课,则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是极为重要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使之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多、宜慢不宜快”的原则来安排教学计划。同时,在教法上抓住每节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问题当堂解决。除了做课堂练习的当堂辅导外,我还根据我和绝大多数学生住校的特点,晚自习也经常到班上转转,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起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目的是扩大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得了”,而且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告别了“不及格时代”,尝到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优化学习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内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完成作业,不复习巩固功课,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数学内容的枯燥性、抽象性、严密性,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热情。加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匮乏,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个体的终身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内容时,我把该章内容分成“概念类”、“法则类”、“运算类”三类,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出关键知识点及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学得懂,学得透,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第五,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際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可以采取"一帮一"、 "一帮多",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最后,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阶段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结合。强调运用观察、活动、测验等评价方式整体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结合。检测时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操作结合、知识与方法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与期末结合;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数学课标解读》中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和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若关于X的方程,X2-KX-14=0的两根均为整数,则k的值可以是(只要求写出2个),教师先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相信学生,给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关注每一个特殊的个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耐心、爱心的老师,学生才能充满阳光、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
【关键词】爱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去尝试着换位思考问题,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耐心和爱心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最大的支持、最好的理解和帮助。充满耐心和爱心去理解学生,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更加和谐!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一些感受:
首先,搭建双边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要有耐心并乐于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如我在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这样既达到了师生、生生之间共识、共享、共进,又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耐心和爱心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的关怀与友爱。
“ 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对此我深有体会。九五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站在讲台前,望着讲台下五十多双有些好奇,有些兴奋的眼睛,刹那间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与使命。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不能让学生失望”。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种高尚而又艰巨的责任。现在,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然而很多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能让年轻且有点学生气的我镇住学生,我总是刻意让自己看起来严肃一点,凶一点,让学生见我怕一点,(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不希望这样,现在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那时的我觉得:对他们严就是对他们的爱。一段时间后,我觉得他们对我这个新老师也还尊重,课堂纪律、自修纪律都还好,心里不免有些得意,把“严”“凶”当成镇法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楼梯上听到前面两位学生边走边议论着初中生活,其中一个是我班的,两个男孩们交流着对老师的印象;另一个男孩问我班的男孩:“嗳,你们数学老师怎么样?”我班的男孩叹了口气,说:“真没劲,年纪轻轻,那么呆板,每天板着脸,就像谁欠他二百块钱似的,大家都挺怕的,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有点底气不足,憋得慌……”他们还在说着,我早已面红耳赤,停住了脚步,不敢再听下去。脑子很乱,理不出个头绪来。先前还洋洋自得的我突然之间被泼了一盆冷水,很有些措手不及。也正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学生对爱心和耐心的那种渴望,爱心也需要表达,要看对象和方式。我的爱心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活泼的成长中的渴望快乐、渴望阳光、渴望耐心与爱心的年轻的生命,十五六岁是个活泼可爱的年龄,具有强烈的被认可意识,同时他们都希望得到真诚的爱。这时的我才冷静的反省了自己的言行,只有用耐心和爱心去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感情,学生才能兴致盎然轻松的学习。从那以后,我更多的用正面激励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也看到成功的希望。那段时间我经常找学生谈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惊喜的发现,我和学生之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日益紧密的把我们连在一起。他们变得生动亲切起来,课堂上不再那么沉默,学生见了我也不再那么陌生,而是充满了热情与友爱和我招呼,我感到很幸福。人们常说:学生的信心是要老师给的,因为老师能满足他们对耐心和爱心的渴望;而实际上老师的信心又何尝不是学生给的呢。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第一届学生,是他们给我泼了冷水,也是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第三,搞好教学广度、深度的最佳匹配。
从宏观上看,目前初中阶段要学的数学内容并不多,难度也适中。但是,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数学课,则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是极为重要的。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使之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多、宜慢不宜快”的原则来安排教学计划。同时,在教法上抓住每节的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问题当堂解决。除了做课堂练习的当堂辅导外,我还根据我和绝大多数学生住校的特点,晚自习也经常到班上转转,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起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目的是扩大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得了”,而且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告别了“不及格时代”,尝到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优化学习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内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完成作业,不复习巩固功课,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数学内容的枯燥性、抽象性、严密性,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热情。加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匮乏,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个体的终身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内容时,我把该章内容分成“概念类”、“法则类”、“运算类”三类,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出关键知识点及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学得懂,学得透,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第五,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際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可以采取"一帮一"、 "一帮多",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最后,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阶段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结合。强调运用观察、活动、测验等评价方式整体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结合。检测时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操作结合、知识与方法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与期末结合;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数学课标解读》中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档案和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若关于X的方程,X2-KX-14=0的两根均为整数,则k的值可以是(只要求写出2个),教师先积极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相信学生,给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关注每一个特殊的个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耐心、爱心的老师,学生才能充满阳光、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