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践行低碳生活是每一公民的义务。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贯穿着与低碳生活相关的理念,生物教师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使之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低碳生活;意识
  
  今年的“小撒探会”有一个公式:2011 ?=幸福。代表们给出的公式有:“2011 山更青、水更蓝=幸福”、“2011 绿色家园=幸福”、“2011 新鲜空气、清洁饮水=幸福”……一个个表达各异的公式,却饱含了代表们共同的呼唤——对绿色环保的呼唤,更是对“低碳生活”的期待。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积极提倡并去实践。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最有效的途径是要从教育抓起。《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一书(以下称《大纲》)中, “环境”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生态平衡”这些词用得最为频繁,无论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还是思想感情方面,都与低碳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稍着引导,就既能完成教学目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两者相得益彰。同时《大纲》明确指出“生物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2],而低碳生活又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与生物教学目的要求不是矛盾,而是一致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就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阵地。
  既然这样,那么生物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呢?我想还是以《大纲》为标准,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七至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为蓝本,从知识、能力和思想感情三个维度上去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这样就不会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了。
  一、从知识方面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
  低碳生活最核心的工作是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为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迹。哥本哈根峰会后,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寻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则认为“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因而我国在短期内关闭了许多高能耗、排放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取得了巨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
  《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节介绍了光合用的意义: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动植物和人进行呼吸作用所需氧气的来源。动植物和人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可是,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总是比较稳定的,这正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结果。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学生一般都会获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知识。如上所言,既然不能彻底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就得寻求新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生物教师稍微提示和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发现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低碳的目标。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们还可以趁势引导,光合作用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为的无度排放,光合作用调节平衡就会被打破,而自然恢复又是非常缓慢的,如果要在短期内使之恢复,就得人为的参与,人为参与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加植被的面积,从而加大对更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这样学生又形成了通过植被造林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谁排放二氧化碳,谁就要通过种树或购买碳汇林来抵消自己的碳排放。从而让全社会养成低碳的意识。
  二、 通过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
  《大纲》在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3]。
  针对能力方面的要求,结全生物课程自身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去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不是低碳生活的实际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运用初步学会的科学探究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书中的知识,提高生物学方面的能力,养成低碳的意识。
  例如,2010年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在社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在田间收割后,往往把稻草燃烧来清理农田,在燃烧的过程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进入大气中。在学生们看来不是低碳生活,我便引导他们整合信息,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寻找理想的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低碳的方法。最后,他们利用食物链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了一个循环利用碳的模式:稻草经过氨化,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的粪便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作取暖、做饭的能源,沼气渣又用作稻田的基肥。在循环的过程中,碳一层一层地被固定和转化,最后,排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大地减少了,实现了碳的低排放,活动中同学们培养了低碳的意识,又养成了用联系、科学、系统的眼光去看世界,能力方面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 通过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
  《大纲》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要求,第一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4]。好的情感的形成,往往是先被美的事物所感染,然后唤起喜欢和热爱的情感。生物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教材中有限的资源。同时准备一些比较前位的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课外资源,用于点燃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例如,当我们上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运用大量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比如憨厚的大熊猫、顶拔的银杉、美丽的朱鹮、可爱的藏羚羊……都会激起学生层层情感涟漪。学生的情感建立后,可以例举一些数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5]。
  数据例出后学生会陷入思考,教师抓住时机提问“物种减少对人类有什么威胁?”待学生找出各自的答案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权威的说法: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悦在采访有关权威专家时,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首席科学家麦克.利说:“我们每失去一种动植物,就意味着破坏进化了35亿年的生物链。”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多样性评估高级顾问西蒙.斯图尔特说:“气候变化和新兴疾病都会导致物种灭绝,这是全球生物圈受威胁的一个警报,这些威胁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格雷琴.戴利说:“莱姆病有类似流感的症状,可以损害神经中枢。而北美鸽的灭绝是美国莱姆病蔓延的罪魁祸首。”……[6]
  最后教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这些警钟般的答案告诉我们——过度猎取、过度开发、过度排放会破坏生态平衡,生态失衡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造成恶性循环。只有低碳排放,合理开发,才能保护生态平衡,改善气候环境,从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保护人类自己。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养低碳的意识。
  低碳生活是人类的共同话题,也是人类的共同义务,生物教师责无旁贷,只要我们结合生物教学稍微用心去引导,学生就会养成低碳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为低碳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641.htm
  [2][3][4]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G]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http://zhidao.com/question/215225294.html
  [6]http://www.xici./#d24607820.htm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对字、词、句、段、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依靠教师对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为基础,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关键词】指导 阅读方法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一、课堂指导学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过程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因此探究题作为一个中考题型,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以其形式新颖、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广泛的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学生在做探究题是失分高,教师在复习时困惑大,本文结合中考复习会就中考科学探究复习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科学探究 复习    “科学探究”是科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在
【摘要】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有效 参与 教学 主体    在“全面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怎样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师生、生生有效互动,让“提问”、“倾听”、“激励”确实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应用新教材时,要构建合理的学习模式。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吧。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主体
【摘 要】本文运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量与统计法、观察法等,按学生气质类型分组教学对体育教学有效性影响作了研究。研究证明:按学生气质类型分组教学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之一。  【关键词】气质类型 分组教学 有效性 研究    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在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如分层次教学、按体能分组教学等,尽管这些方法在体
交际是人与人沟通,人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手段, 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口语交际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互动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性。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能力的高低,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那么怎样
【摘要】阅读可让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关注世界,关注自然,理解自我生命。但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的阅读时空越来越少,丰富的生活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远离了阅读场所,现代媒体资源让学生重娱乐,轻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家庭要让孩子从小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家庭学校要互相配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资源,保持阅读的热情;社会要为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及氛围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加拿大的科学哲学家M.崩格认为,光凭逻辑是不能是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如光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光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过去,人们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何况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
章学诚先生曾说“未尝离事而言理,不敢舍器而言道”,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生物学很显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而哲学可以为应用性科学提供指导性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系统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