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7-0197-01
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学科,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什么是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體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如:归类记忆法。即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在以此类推。如:电解质判断的时候,把所学的化合物归类,再把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包含的类别记住,对于我们掌握本质就很有帮助;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对比记忆法。即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比如: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联想记忆法。即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这里还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常被大家混为一谈的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事实说明,记忆也需要我们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除以上的记忆方法以外,好的听课习惯也有利于记忆,听课时应该注意:
①课前预习。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重点是什么?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②巧妙听课,主动思考。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费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树木”联想到“森林” 。例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品味这个问题。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以便随时复习时参考。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③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是,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记忆方法,同学们只要树立信心,只要用心去思考,只要关注化学知识,肯定你会提高的。
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学科,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什么是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體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如:归类记忆法。即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在以此类推。如:电解质判断的时候,把所学的化合物归类,再把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包含的类别记住,对于我们掌握本质就很有帮助;再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对比记忆法。即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比如:常见的黄色粉末并不多见,主要就是硫磺和过氧化钠,但是它们的性质却很不相同。再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方面的相似性。联想记忆法。即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孤立地记忆很难,如果扩大联联想,对比类推,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这里还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常被大家混为一谈的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事实说明,记忆也需要我们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除以上的记忆方法以外,好的听课习惯也有利于记忆,听课时应该注意:
①课前预习。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重点是什么?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②巧妙听课,主动思考。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费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树木”联想到“森林” 。例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品味这个问题。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以便随时复习时参考。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③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是,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记忆方法,同学们只要树立信心,只要用心去思考,只要关注化学知识,肯定你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