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就是民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为了保存自己的的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都用各自的民族服饰来体现出来。
关键词:海西 民族服饰 服饰艺术 历史演变
中国有着56个民族,那么我国的民族服饰是什么?长袍马褂或是旗袍或是中山装……这些在我国五千年的服饰发展始终,不论是哪个都是我国服饰的产物。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懂得用最原始的材料如树叶、兽皮等遮体裹身,也由此形成了最原始的服饰造型和装饰意识,这也被视为中国的服饰起源。最早的服装制作开始于旧石器晚期的山顶洞人等文化遗址中找到的由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在山顶洞人的洞穴中,就有着穿孔的兽齿、砾石、赤铁矿粉染红的石珠装饰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母系氏族的繁荣带来了包括服饰文化的各类文化形式的飞速发展。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麻布织品,被视为缝制衣服的真正开端,由此拉开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壮观的序幕。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历史
在先秦时期的服饰造型中,最为普遍的服用样式就是“深衣”。深衣服不分男女贵贱,皆可服用,且样式繁多。到了秦统一四海期间,冠服制度更为精细。汉承秦制,在服饰造型上继续发展。随着汉帝国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贵族们开始崇尚奢华,以至于连奴婢侍从的服饰也“文组彩牒、锦绣绮纨。而百姓则不能服杂彩之衣,只能着麻衣素衣。至西汉末年,平民才开始允许着青绿之一,但是商人还是被禁止服锦绣华丽的服饰。在汉代的男子服装样式中,除了承袭”深衣“,还多服用了直裾之衣逐渐取代了“深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服饰也随之出现了多变化而无长久定性的状态。有些传统服饰基本上已经消失。在整个历史大动荡时期,汉民族一方面坚守自己传统的服饰特征;另一方面吸取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某些特点。到了隋唐盛世,中国国力的富强,社会风尚的开放,使得唐朝服饰汲取了较多的胡服的成分。唐代的冠服制度也较之前朝更为严谨繁缛:对于庶民服饰的规定也更为严格,在贞观年间庶人服缺骻衫,袍服下加襕,色尚白。而庶人的妻女则严禁服用绫、罗等。唐代妇女基本都腰系绸带,竞相着锦绣浑脱帽、条纹小口裤等,唐代的男子的首服也主要是各种巾子,常服为圆领袍衫。唐朝民间服饰文化的主要风格就是圆润流畅,潇洒自如。
进入两宋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民间服饰文化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张择端的《清明山河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各色民间人物的形形色色的服装和千姿百态的头饰。
明代的服饰文化虽不及唐宋时期的富丽和多样性,但是明帝国原始工业城市中发达的丝织业无疑也给明代的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的妇女头饰名目繁多,有各种式样,妇女的礼服和袍衫等却只能用紫、绿等色。普通妇女的常服就是对襟小袖的背子和直领。
清代的服饰样式也是以繁缛、庞杂、琐细为主要特征。满清政府的服装改制,使得汉代服饰的悠久而伟大的服饰文化传统由此中落。清代的男子服饰有袍褂、袄、衫、裤等。男子的礼服则为开衩之袍,也称为“箭衣”。此时男子的常服之一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马褂”,其形制有对襟、大襟、缺襟等。漢族女子的服饰则任采用明代的服饰,只是后来逐渐的形成清代特色。
二、别有韵味的海峡两岸民族服饰艺术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衍生出属于各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的服饰带来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服饰的艺术。福建做为沿海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1、惠安族——独特的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他们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惠安女服饰的真实写照,在长期的劳作中服饰与自然环境和谐,形成了这种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的汉民族服饰,也是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2、畲族——由于生活在青山绿水间,所以畲族对于蓝、绿有着特殊的爱好。畲族服饰的特点都是上衣是以刺绣为主,在衣裳的袖口、领口、衣襟围上刺绣许多美丽的花边,这些花边上也多绣着人物、风云、虫鱼、花鸟等美丽的图案,色彩绚丽多彩,十分美观。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便是“凤凰装” 。桃红、大红、杏黄以及金银丝线镶绣的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腰和羽毛,而凤尾则用腰后的金属要带头来象征。
3、回族——最纯洁之色的民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主要是在于头部,由于回族人崇尚白色,也是宗教信仰所致,回族视白色为最纯净之色。回族男子普遍带黑色或是白色的无檐小圆帽,而妇女戴盖头或是披头巾,她们披戴各色的纱巾或是盖头,十分俏丽婀娜。
4、满族——由于清朝便是满族最鼎盛的历史,所以满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对于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任然很多采用的便是满族的旗袍、马褂。而经过改进的旗袍更是现代流行服饰的代表之一,也是满族服饰的代表。
5、高山族——在福建的福州市有着高山族人口600余人,而这一少数民族在福建的对岸——台湾则有着大量的人口。台湾的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主要以红、黄、黑这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长袍、腰裙、挑绣羽冠、等,女子则有围裙、短衣长裙、膝裤等,此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头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三、台湾南岛语民族的沿革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属于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在人类学上被归属于南岛民族。明清以来,基于地理和历史教化,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埔族,一是山地和岛屿民族,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高山族”。在台湾的高山族主要有9族,他们和上邵、噶码兰和原被认为是台湾13个“原住民族”。
南岛先民早在六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编”的技巧,在古南岛语言的同源词中就常出现“穿针”“针”“树皮布”等语言。在五千五百年左右,学会了“缝”“织布”的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他们也懂得了美化和修饰自己,并有了穿耳的习俗。 到了隋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隋书》记载,这个时期的台湾土著用绳缠发,带着有珠贝和羽毛装饰的帽子,并用兽毛发和麻混纺制衣,男子则以拔毛为饰品,女子则以文手为饰,戴珠贝项链。
到了明末,内地才有第一个学者到台湾深入,并记载当时台湾的着装:当时的部分台湾土著仍以裸露为常态,只有纹身、凿齿、穿耳。但此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而汉人的风俗已经开始影响了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生活。
到了清朝统一了台湾以后,清朝汉人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汉化程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来区分台湾居民。按照亲疏关系分为“熟番”“化番” “生番”“野番”。其中 “熟番”因为关系最为密切,汉化程度最高。他们逐渐脱离原始的土著装束,在这个时期的首饰品种繁多,身饰极为盛行。而到了19世纪中期,大部分已经融入汉族,其服饰已经与汉人相差不大。
在1895至1945年间,是台湾处于日本的殖民占领时期,这个时期的山地和岛屿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组织结构并不同意,有的进入了封建社会,而 有的还停留在渔猎农耕阶段,还有的是处于母系或是父系社会。但是各族的服装总体上都趋于简便,服装的构件上也是不一。
到了1945年以后,各族的日常服装改为汉装为主,只有在节庆日才换上了改良的传统服饰。
四、台湾南岛语民族的服饰艺术
1、形制:服装在形制上不分男女,都是以短上衣、长上衣、胸衣、桶群为主要服装形制。男子的专属服装里有丁字带、前遮片、后敞裤、腹带等。女子的专属服饰则有长裙、长衣和护脚布等。最为普遍流行的服饰配件则为腰带、披肩、头巾、套袖和佩袋等。其中腰带最为重要,不仅是重要的装饰品,同时还是用来绑系裤、裙等,具有重要的功能。佩袋是重要的日常用具,是母亲为子女缝制的,全件刺绣,极尽华丽,通常是用来盛放烟草、火石和槟榔等物。
2、材料:常用的衣料有麻布、棉布、树皮布、兽皮等,其中树皮布和兽皮是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衣料。
3、衣料装饰:采用刺绣、贴飾、缀珠等方法,其中最为贵重的是缀珠,这也是泰雅族和排湾族特有的工艺,缀珠的成品也称为“贝珠衣”,制作一件贝珠衣不仅需要上万颗贝珠,
更需要有高超而熟练的技术。在衣料的装饰纹样上,多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
4、首饰:主要包括有头饰、耳饰、额饰、手饰、脚饰、腰饰、臂饰等,材料多用兽毛、兽骨、羽毛、昆仲、花草、植物果实、以及贝壳类和贵重金属等。
中国的民族服装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完成的,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原始山顶洞人到近代改良的旗袍,各个民族的服饰都经历了自己的历史演变,也体现出了中国服装在发展的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进程。
基金项目:纺织服装技术与海西服饰文化应用研究(SHZ09003)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教高〔2009〕8号)。
关键词:海西 民族服饰 服饰艺术 历史演变
中国有着56个民族,那么我国的民族服饰是什么?长袍马褂或是旗袍或是中山装……这些在我国五千年的服饰发展始终,不论是哪个都是我国服饰的产物。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懂得用最原始的材料如树叶、兽皮等遮体裹身,也由此形成了最原始的服饰造型和装饰意识,这也被视为中国的服饰起源。最早的服装制作开始于旧石器晚期的山顶洞人等文化遗址中找到的由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在山顶洞人的洞穴中,就有着穿孔的兽齿、砾石、赤铁矿粉染红的石珠装饰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母系氏族的繁荣带来了包括服饰文化的各类文化形式的飞速发展。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麻布织品,被视为缝制衣服的真正开端,由此拉开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壮观的序幕。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历史
在先秦时期的服饰造型中,最为普遍的服用样式就是“深衣”。深衣服不分男女贵贱,皆可服用,且样式繁多。到了秦统一四海期间,冠服制度更为精细。汉承秦制,在服饰造型上继续发展。随着汉帝国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贵族们开始崇尚奢华,以至于连奴婢侍从的服饰也“文组彩牒、锦绣绮纨。而百姓则不能服杂彩之衣,只能着麻衣素衣。至西汉末年,平民才开始允许着青绿之一,但是商人还是被禁止服锦绣华丽的服饰。在汉代的男子服装样式中,除了承袭”深衣“,还多服用了直裾之衣逐渐取代了“深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服饰也随之出现了多变化而无长久定性的状态。有些传统服饰基本上已经消失。在整个历史大动荡时期,汉民族一方面坚守自己传统的服饰特征;另一方面吸取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某些特点。到了隋唐盛世,中国国力的富强,社会风尚的开放,使得唐朝服饰汲取了较多的胡服的成分。唐代的冠服制度也较之前朝更为严谨繁缛:对于庶民服饰的规定也更为严格,在贞观年间庶人服缺骻衫,袍服下加襕,色尚白。而庶人的妻女则严禁服用绫、罗等。唐代妇女基本都腰系绸带,竞相着锦绣浑脱帽、条纹小口裤等,唐代的男子的首服也主要是各种巾子,常服为圆领袍衫。唐朝民间服饰文化的主要风格就是圆润流畅,潇洒自如。
进入两宋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得民间服饰文化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张择端的《清明山河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各色民间人物的形形色色的服装和千姿百态的头饰。
明代的服饰文化虽不及唐宋时期的富丽和多样性,但是明帝国原始工业城市中发达的丝织业无疑也给明代的服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的妇女头饰名目繁多,有各种式样,妇女的礼服和袍衫等却只能用紫、绿等色。普通妇女的常服就是对襟小袖的背子和直领。
清代的服饰样式也是以繁缛、庞杂、琐细为主要特征。满清政府的服装改制,使得汉代服饰的悠久而伟大的服饰文化传统由此中落。清代的男子服饰有袍褂、袄、衫、裤等。男子的礼服则为开衩之袍,也称为“箭衣”。此时男子的常服之一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马褂”,其形制有对襟、大襟、缺襟等。漢族女子的服饰则任采用明代的服饰,只是后来逐渐的形成清代特色。
二、别有韵味的海峡两岸民族服饰艺术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衍生出属于各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的服饰带来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族服饰的艺术。福建做为沿海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1、惠安族——独特的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他们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惠安女服饰的真实写照,在长期的劳作中服饰与自然环境和谐,形成了这种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的汉民族服饰,也是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2、畲族——由于生活在青山绿水间,所以畲族对于蓝、绿有着特殊的爱好。畲族服饰的特点都是上衣是以刺绣为主,在衣裳的袖口、领口、衣襟围上刺绣许多美丽的花边,这些花边上也多绣着人物、风云、虫鱼、花鸟等美丽的图案,色彩绚丽多彩,十分美观。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便是“凤凰装” 。桃红、大红、杏黄以及金银丝线镶绣的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腰和羽毛,而凤尾则用腰后的金属要带头来象征。
3、回族——最纯洁之色的民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主要是在于头部,由于回族人崇尚白色,也是宗教信仰所致,回族视白色为最纯净之色。回族男子普遍带黑色或是白色的无檐小圆帽,而妇女戴盖头或是披头巾,她们披戴各色的纱巾或是盖头,十分俏丽婀娜。
4、满族——由于清朝便是满族最鼎盛的历史,所以满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对于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任然很多采用的便是满族的旗袍、马褂。而经过改进的旗袍更是现代流行服饰的代表之一,也是满族服饰的代表。
5、高山族——在福建的福州市有着高山族人口600余人,而这一少数民族在福建的对岸——台湾则有着大量的人口。台湾的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主要以红、黄、黑这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长袍、腰裙、挑绣羽冠、等,女子则有围裙、短衣长裙、膝裤等,此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头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三、台湾南岛语民族的沿革
台湾原住民各族群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属于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在人类学上被归属于南岛民族。明清以来,基于地理和历史教化,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埔族,一是山地和岛屿民族,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高山族”。在台湾的高山族主要有9族,他们和上邵、噶码兰和原被认为是台湾13个“原住民族”。
南岛先民早在六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编”的技巧,在古南岛语言的同源词中就常出现“穿针”“针”“树皮布”等语言。在五千五百年左右,学会了“缝”“织布”的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他们也懂得了美化和修饰自己,并有了穿耳的习俗。 到了隋朝,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隋书》记载,这个时期的台湾土著用绳缠发,带着有珠贝和羽毛装饰的帽子,并用兽毛发和麻混纺制衣,男子则以拔毛为饰品,女子则以文手为饰,戴珠贝项链。
到了明末,内地才有第一个学者到台湾深入,并记载当时台湾的着装:当时的部分台湾土著仍以裸露为常态,只有纹身、凿齿、穿耳。但此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而汉人的风俗已经开始影响了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生活。
到了清朝统一了台湾以后,清朝汉人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汉化程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来区分台湾居民。按照亲疏关系分为“熟番”“化番” “生番”“野番”。其中 “熟番”因为关系最为密切,汉化程度最高。他们逐渐脱离原始的土著装束,在这个时期的首饰品种繁多,身饰极为盛行。而到了19世纪中期,大部分已经融入汉族,其服饰已经与汉人相差不大。
在1895至1945年间,是台湾处于日本的殖民占领时期,这个时期的山地和岛屿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组织结构并不同意,有的进入了封建社会,而 有的还停留在渔猎农耕阶段,还有的是处于母系或是父系社会。但是各族的服装总体上都趋于简便,服装的构件上也是不一。
到了1945年以后,各族的日常服装改为汉装为主,只有在节庆日才换上了改良的传统服饰。
四、台湾南岛语民族的服饰艺术
1、形制:服装在形制上不分男女,都是以短上衣、长上衣、胸衣、桶群为主要服装形制。男子的专属服装里有丁字带、前遮片、后敞裤、腹带等。女子的专属服饰则有长裙、长衣和护脚布等。最为普遍流行的服饰配件则为腰带、披肩、头巾、套袖和佩袋等。其中腰带最为重要,不仅是重要的装饰品,同时还是用来绑系裤、裙等,具有重要的功能。佩袋是重要的日常用具,是母亲为子女缝制的,全件刺绣,极尽华丽,通常是用来盛放烟草、火石和槟榔等物。
2、材料:常用的衣料有麻布、棉布、树皮布、兽皮等,其中树皮布和兽皮是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衣料。
3、衣料装饰:采用刺绣、贴飾、缀珠等方法,其中最为贵重的是缀珠,这也是泰雅族和排湾族特有的工艺,缀珠的成品也称为“贝珠衣”,制作一件贝珠衣不仅需要上万颗贝珠,
更需要有高超而熟练的技术。在衣料的装饰纹样上,多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
4、首饰:主要包括有头饰、耳饰、额饰、手饰、脚饰、腰饰、臂饰等,材料多用兽毛、兽骨、羽毛、昆仲、花草、植物果实、以及贝壳类和贵重金属等。
中国的民族服装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完成的,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原始山顶洞人到近代改良的旗袍,各个民族的服饰都经历了自己的历史演变,也体现出了中国服装在发展的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进程。
基金项目:纺织服装技术与海西服饰文化应用研究(SHZ09003)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闽教高〔20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