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问题是学校教育历来关注的问题,德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一线教师所认同,大量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可行的学校德育模式。本文从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及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等三方面阐述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德育;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课程源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使课堂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学就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和困惑出发。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比如学生年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能够接受。如小学生对世界了解较少,价值观没有形成,容易受迷信思想影响,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相信科学,认识迷信。并适当举些例子进行说明,比如为什么用笔戳穿纸后,纸会变红色,是因为纸上有鬼怪吗?接着进一步做实验说明,是因为化学反应。通过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对科学有进一步了解,认识科学,破除迷信。考虑到孩子在家庭中有特殊地位,还可以让孩子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说服工作,自觉抵制迷信。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注意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中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例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爱看书吗?经常去图书馆、书店吗?知道有什么种类的书吗?主要看哪些书?书的内容都是好的吗?是自己买的书还是爸妈买的?得到回答后,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作为小学生,对应该如何选择书籍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选择书籍内容很重要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在适当指出,现在书籍内容良莠不齐,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反之,则对我们的身心都有不良影响。在往后课程中,穿插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好书的海洋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
(二)挖掘生活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榜样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认识,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近距离中树立榜样。德育课教材中的榜样离学生们比较遥远,且榜样数量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开展 “手拉手,传爱心”活动。我们以三月份“同一首歌走进雷锋”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心温暖活动。当月又分为“雷锋精神学习周”“雷锋精神实践周”“雷锋精神激励周”“雷锋精神发扬周”等系列周,以组为单位,开展了“同一首歌唱雷锋”合唱赛、以“雷锋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一帮一”形式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救助身边的贫困学生”的“995爱心”活动等等。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课堂是一座桥梁,要把各个世界,比如校内外、个人集体世界等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小天地。把各个世界分裂开,分开强调各个的知识体系是不恰当的。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提倡开放式教学,师生全员参与,做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创设开放性、启发性、丰富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品行。
(一)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爱上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课程中,有很多主题着重于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技能,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应该好好利用這类课程,借鉴课程,以生活情景导入,以“趣”入境,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以便他们在课堂中更好的吸收知识。
(二)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思考,加深认识。
(三)以“情”入境
以“情”入境,即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朗读或阅读语言文字、感受故事情节等方式进行情感共鸣。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故事情节中获得情感认知,容易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以“情”入境,孕育道德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辅导员》
[2]《少先队活动》
[3]《班主任》
【关键词】德育;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课程源于生活。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使课堂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学就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和困惑出发。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比如学生年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能够接受。如小学生对世界了解较少,价值观没有形成,容易受迷信思想影响,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相信科学,认识迷信。并适当举些例子进行说明,比如为什么用笔戳穿纸后,纸会变红色,是因为纸上有鬼怪吗?接着进一步做实验说明,是因为化学反应。通过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对科学有进一步了解,认识科学,破除迷信。考虑到孩子在家庭中有特殊地位,还可以让孩子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说服工作,自觉抵制迷信。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注意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中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例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爱看书吗?经常去图书馆、书店吗?知道有什么种类的书吗?主要看哪些书?书的内容都是好的吗?是自己买的书还是爸妈买的?得到回答后,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作为小学生,对应该如何选择书籍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选择书籍内容很重要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在适当指出,现在书籍内容良莠不齐,健康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反之,则对我们的身心都有不良影响。在往后课程中,穿插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了解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好书的海洋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
(二)挖掘生活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榜样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认识,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近距离中树立榜样。德育课教材中的榜样离学生们比较遥远,且榜样数量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发掘、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因为其就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如开展 “手拉手,传爱心”活动。我们以三月份“同一首歌走进雷锋”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心温暖活动。当月又分为“雷锋精神学习周”“雷锋精神实践周”“雷锋精神激励周”“雷锋精神发扬周”等系列周,以组为单位,开展了“同一首歌唱雷锋”合唱赛、以“雷锋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一帮一”形式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救助身边的贫困学生”的“995爱心”活动等等。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课堂是一座桥梁,要把各个世界,比如校内外、个人集体世界等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小天地。把各个世界分裂开,分开强调各个的知识体系是不恰当的。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提倡开放式教学,师生全员参与,做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创设开放性、启发性、丰富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品行。
(一)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爱上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课程中,有很多主题着重于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技能,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应该好好利用這类课程,借鉴课程,以生活情景导入,以“趣”入境,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以便他们在课堂中更好的吸收知识。
(二)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思考,加深认识。
(三)以“情”入境
以“情”入境,即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朗读或阅读语言文字、感受故事情节等方式进行情感共鸣。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故事情节中获得情感认知,容易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以“情”入境,孕育道德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辅导员》
[2]《少先队活动》
[3]《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