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展览的亮点是什么呢?我说两点:一是帖学,一是汉印。
帖学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黄惇先生首先提出了帖学的振兴,又身体力行,进行帖学创作,同时对清代的整个书法理论、碑学观念进行清理,重新审视传统,回归古法,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我们今天再来看这种开创性,发现今天的书坛帖学已经是蔚为大观了。在帖学发展中,黄惇先生是不是被更年轻的一代超越了?答案是不仅没有,而且显示出他的特立独行!黄惇先生一方面没有去步趋那些帖学的经典,他的作品并没有完全像某家某派,不完全像『二王』、米芾、董其昌、王铎等,但又都有经典的影子在,他并不死盯着一家,而是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个性。他追求的是帖学传统中的风神。古人讲王羲之书『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种风气、风神正是黄惇先生所追求的。这种风神,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厚度,同时也注入了他个人的气质禀赋和道德修养。所以我们看黄惇先生的作品,潇洒自如,有时候也不是很讲究细节,但气脉畅通。现在,他的作品于萧散、清雅中又多了一些老辣纵横。这其中有年龄的原因,快到七十岁的人,笔下的老辣自然就出来了。
篆刻上,黄惇先生是在寂寞地坚守汉印。现在的篆刻展有两个亮点:一是古玺印作品。古玺印的形式可塑性强,变化比较多,很多获奖作品都是走古玺印一路;另一个就是元朱文印,强调工艺化、技巧性,得选票也比较高。唯独汉印,虽然常说『印宗秦汉』,但现在展览中真正纯正的汉印作品其实不多。黄惇先生的篆刻从汉印中来,他的篆书也是汉篆,汉印是基本骨架,基本的形式。汉印的精神也是黄惇先生篆刻作品重点要表现的,他的基本审美倾向在汉印。在汉印的基础上,黄惇先生进而印外求印,比如他把青花碗底的花押转化成篆刻。黄惇先生又把书法转化到篆刻里,印从书出,成为自己新的东西。虽然这些手法并不是新的,因为在清代就已提出『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在刀法上,黄惇先生可能没有直接学过齐白石,但在作品表现力上,应该说他借鉴了齐白石。可以说,黄惇先生在汉印的基础上印外求印、以书法入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丰富的黄惇自家样式。
黄惇先生书法、篆刻形成自家风格,还有两点因素:一是学问的滋养,一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他心静如水,在喧闹的当下,能够沉静、认真地对待传统,对待历史,他的参照系是历史,是名家,是一座座高山,而不与时人做比较,这就使得他不断前进,不断有新成果。希望黄惇兄不断有新的惊喜呈给我们!
帖学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黄惇先生首先提出了帖学的振兴,又身体力行,进行帖学创作,同时对清代的整个书法理论、碑学观念进行清理,重新审视传统,回归古法,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我们今天再来看这种开创性,发现今天的书坛帖学已经是蔚为大观了。在帖学发展中,黄惇先生是不是被更年轻的一代超越了?答案是不仅没有,而且显示出他的特立独行!黄惇先生一方面没有去步趋那些帖学的经典,他的作品并没有完全像某家某派,不完全像『二王』、米芾、董其昌、王铎等,但又都有经典的影子在,他并不死盯着一家,而是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个性。他追求的是帖学传统中的风神。古人讲王羲之书『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种风气、风神正是黄惇先生所追求的。这种风神,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厚度,同时也注入了他个人的气质禀赋和道德修养。所以我们看黄惇先生的作品,潇洒自如,有时候也不是很讲究细节,但气脉畅通。现在,他的作品于萧散、清雅中又多了一些老辣纵横。这其中有年龄的原因,快到七十岁的人,笔下的老辣自然就出来了。
篆刻上,黄惇先生是在寂寞地坚守汉印。现在的篆刻展有两个亮点:一是古玺印作品。古玺印的形式可塑性强,变化比较多,很多获奖作品都是走古玺印一路;另一个就是元朱文印,强调工艺化、技巧性,得选票也比较高。唯独汉印,虽然常说『印宗秦汉』,但现在展览中真正纯正的汉印作品其实不多。黄惇先生的篆刻从汉印中来,他的篆书也是汉篆,汉印是基本骨架,基本的形式。汉印的精神也是黄惇先生篆刻作品重点要表现的,他的基本审美倾向在汉印。在汉印的基础上,黄惇先生进而印外求印,比如他把青花碗底的花押转化成篆刻。黄惇先生又把书法转化到篆刻里,印从书出,成为自己新的东西。虽然这些手法并不是新的,因为在清代就已提出『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在刀法上,黄惇先生可能没有直接学过齐白石,但在作品表现力上,应该说他借鉴了齐白石。可以说,黄惇先生在汉印的基础上印外求印、以书法入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丰富的黄惇自家样式。
黄惇先生书法、篆刻形成自家风格,还有两点因素:一是学问的滋养,一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他心静如水,在喧闹的当下,能够沉静、认真地对待传统,对待历史,他的参照系是历史,是名家,是一座座高山,而不与时人做比较,这就使得他不断前进,不断有新成果。希望黄惇兄不断有新的惊喜呈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