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写诗作文讲求“诗情画意”,融情入景,以境会意。苏轼评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诗中见画意,画中品诗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艺术情境,与文中人物一起体验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境教学,教师导入是关键,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学生难以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无法深入。如何让语文作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课堂;诗情画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也特别强调对课文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作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诗意课堂”,根据作文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音乐营造课堂诗意的情境;根据课文的特点把课文内容以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在诗意的氛围里,尽量用诗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一般的课文,努力让语文课成为一首诗、一幅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一、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作文课的目标。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拓宽作文课知识容量并形成机制。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软化的、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等等。
3、把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作为比技巧更重要的教学内容。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譬如,生活时间和文章中时间的关系,用一个“流川枫灌篮”的例子,就能够清楚、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使学生很快地接受。
二、应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
1、掌握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症结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人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2、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3、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总之,作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需要老师给孩子们搭建好心灵家园,那么,他们的创作个性就会张扬,他们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原来是枯燥的写作课,从此就会活跃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在写作课上都会弹出动人的曲子,写作教学从此就会由死板的传统模式迈向创新之路。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课堂;诗情画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也特别强调对课文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作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诗意课堂”,根据作文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音乐营造课堂诗意的情境;根据课文的特点把课文内容以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在诗意的氛围里,尽量用诗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一般的课文,努力让语文课成为一首诗、一幅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一、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作文课的目标。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拓宽作文课知识容量并形成机制。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软化的、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等等。
3、把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作为比技巧更重要的教学内容。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譬如,生活时间和文章中时间的关系,用一个“流川枫灌篮”的例子,就能够清楚、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使学生很快地接受。
二、应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
1、掌握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症结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出路何在?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人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2、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3、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总之,作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需要老师给孩子们搭建好心灵家园,那么,他们的创作个性就会张扬,他们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原来是枯燥的写作课,从此就会活跃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在写作课上都会弹出动人的曲子,写作教学从此就会由死板的传统模式迈向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