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象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标志和品牌。良好的形象,是高校后勤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能够产生极大的综合优势效应。高校后勤形象,是后勤的品牌和标志,但又不单纯是一种标志,而是蕴藏着丰富精神价值、技术价值、产品价值、财富价值和服务价值等多种价值的社会综合效应。本文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论述加强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形象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标志,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计划经济时代,组织管理的重心不在形象方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形象就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树立组织优秀形象,创立知名品牌产品(服务也是产品),会产生极大的综合优势效应。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讲究个人形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企业形象;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讲究政府形象。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形象概念已由个人形象、企业形象、政府形象发展、深化为城市和区域形象,其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形象的追求与塑造已成为维系个体、群体、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及城市、区域等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与手段;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
从国际上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形象最为流行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形象策划继续深化,同时城市形象定位和设计相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如“无限的旅游业,无限的新加坡”和香港的“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等形象口号尽人皆知。
实践表明,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设计与建设是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通过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这个载体,着眼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立足于人们相互尊重的和谐、融洽气氛的形成,从而为人们社会性潜能的释放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进而为区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一、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经济价值
1.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力
形象成为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形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的根本标志和必然趋势。在今天,当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时候,当物质商品经营转为信息商品经营的时候,“形象”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经济属性已不言而喻。国外有专家早已指出: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这就意味着,形象可以决定发展,形象直接涉及效益,形象的好坏可以决定财富的多寡。当今社会、经济形态的关联及发展趋势,已经明确地指示了“形象”作为一种特定概念所具有的全新色彩的历史功能;“形象”作为美学概念的时候,影响也许主要在艺术领域,而“形象”作为经济概念的时候,改变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形象经济”概念,有的将其界定为“通过形象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有的认为“形象经济是驱动经济活动和消费者需求的一股成熟力量”;“形象经济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风光。赢家可以赢得更多”。
形象经济既是一种持久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本质的区别在于把传统经济中的非生产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因素。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生产物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经济学中一般把社会生产力要素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形象就是一种重要的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它一方面只是实物的“外壳”、“外部表现”,另一方面则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但形象为人所掌握,并用来创造财富,就形成一种资源,即形象资源。形象资源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无形性,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能长期使用但不是实物形态的,能为个体或组织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具有无实体性、收益的长期性、价值的非一次转移性、盈利能力与其成本无必然联系、其生产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形象作为无形资产,也具有这些相似的特性。正因如此,形象不能独立实现其作用,只有通过与实体要素相结合(“物化”)后才能表现出巨大的价值潜力和财富潜能。换言之,形象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它只有渗入到有形的现实的生产力要素中去,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效益。
形象的生产力性质更多地体现在市场上,即形象与公众的关系上。其关键点在于:形象资源的开发可以获取区域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注意力经济”是迈克尔•戈德海伯(1997年)提出的新概念。他指出,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对的过剩,稀缺的是人的注意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查尔斯•德尔伯认为,“注意力日益成为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一时间,“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等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推出,“注意力经济”几乎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理解和管理注意力是现今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那么,什么是形成“注意力”的根本要素呢?当然是“形象”。因为有“形象”才有“注意力”,有“形象”才有“注意力效应”,进而才可能有因“注意力”而形成的经济。也就是说,如果不以“形象”为前提,“注意力”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力经济”应该成为“形象经济”的注释。一个区域能获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无疑会大大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2.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竞争力
(1)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推动区域内的贸易更快增长,并将区域内贸易同其他区域或国际贸易高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区域内贸易条件;
(2)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发挥区域内各高校的比较优势,完善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从总体上提高全区域,也从个体上提高各成员的资源利用效率;
(3)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构筑统一的市场,推进产业整合与协调;
(4)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打破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区域内不同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政治价值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政治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个后勤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进政府对高校的了解和支持。
政府是对高校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力机构,任何高校都不能超越政府的管理。高校后勤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强政府对其了解、信任和支持。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事实证明,那些具有良好形象的后勤企业,往往能够做到自觉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指导,恪守政府的政策法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与研究政府所颁发的有关政策、法令内容;主动给政府部门提供信息、通报情况、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因此,具有良好形象的高校能受到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从而促进其发展。例如,上海师大、中南大学等率先树立了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从而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
其次,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
政府对高等教育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基本职能。各高校要想有效地进行各种管理,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政府内部形象应是“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外部形象的重要表现就是廉洁和高效。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增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能力。机构改革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并进,致力于体制创新。通过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建立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服务水平、治理社会的能力和工作的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政府从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沟通和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现在,政府形象塑造已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它在政府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三、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文化价值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内核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定能力与习惯。形象是高等教育增强竞争能力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离开文化内涵的形象是不存在的。因此,高校文化是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核心内涵,它规定和制约着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本质和特色。一个高校的形象,不仅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思想情感、哲学理念、精神意蕴,而且包含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经济只能提升区域的实力,文化才能打造区域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是高校文化的载体,有效的载体是高校文化得以承载和有效传播的保证。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文化的发掘、整理以及将文化的区域性与通用性整合而成为不断丰富发展着的区域文化的过程,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或创新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同样,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高校文化的建设。
具有传统性、稳定性、时代性以及符合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特征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文化内涵,构成高校内部公众的心理环境,会有力地影响和制约区域内公众的理想、追求、道德、感情和行为,发挥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在高校内部的传播、实施过程,就是高校理念文化被内部公众接受,高校政策、制度、行为规范被内部公众遵守,高校视觉形象被内部公众认同的过程——即高校内部建设高校文化的过程。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对外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所蕴含的个性文化对外部公众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良好的高校内部形象可以激发高校内每个个人、家庭、组织产生自豪感,提高人们的自信度、唤醒人们建设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责任意识。形象塑造一旦变为高校内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就会把这种热情与智慧汇集到高校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来,进而把形象转换为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鲁志勇.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M].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8:39-41
[2]于春敖,张文茹,尹明丽,徐美恒.试论高校后勤形象建设[M].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288-290
[3]刘秉君.CIS的本质—一种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方式[J].公关世界.1998.04:9-10
[4]吴其聪.日本企业引进CIS成功案例[J].公共关系.1999.11:2-4
[5]谭长富.高校后勤形象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04:145-147
(作者通讯地址:南华大学后勤管理处 湖南 衡阳421001)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建设;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形象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标志,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计划经济时代,组织管理的重心不在形象方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形象就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树立组织优秀形象,创立知名品牌产品(服务也是产品),会产生极大的综合优势效应。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形象的价值与魅力。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讲究个人形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企业形象;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讲究政府形象。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形象概念已由个人形象、企业形象、政府形象发展、深化为城市和区域形象,其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形象的追求与塑造已成为维系个体、群体、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及城市、区域等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与手段;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
从国际上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形象最为流行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形象策划继续深化,同时城市形象定位和设计相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如“无限的旅游业,无限的新加坡”和香港的“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等形象口号尽人皆知。
实践表明,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设计与建设是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通过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这个载体,着眼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立足于人们相互尊重的和谐、融洽气氛的形成,从而为人们社会性潜能的释放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进而为区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一、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经济价值
1.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力
形象成为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形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的根本标志和必然趋势。在今天,当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时候,当物质商品经营转为信息商品经营的时候,“形象”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经济属性已不言而喻。国外有专家早已指出: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这就意味着,形象可以决定发展,形象直接涉及效益,形象的好坏可以决定财富的多寡。当今社会、经济形态的关联及发展趋势,已经明确地指示了“形象”作为一种特定概念所具有的全新色彩的历史功能;“形象”作为美学概念的时候,影响也许主要在艺术领域,而“形象”作为经济概念的时候,改变的却可能是整个世界。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形象经济”概念,有的将其界定为“通过形象及其效应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有的认为“形象经济是驱动经济活动和消费者需求的一股成熟力量”;“形象经济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风光。赢家可以赢得更多”。
形象经济既是一种持久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本质的区别在于把传统经济中的非生产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因素。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生产物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经济学中一般把社会生产力要素归结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形象就是一种重要的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它一方面只是实物的“外壳”、“外部表现”,另一方面则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但形象为人所掌握,并用来创造财富,就形成一种资源,即形象资源。形象资源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无形性,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能长期使用但不是实物形态的,能为个体或组织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具有无实体性、收益的长期性、价值的非一次转移性、盈利能力与其成本无必然联系、其生产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形象作为无形资产,也具有这些相似的特性。正因如此,形象不能独立实现其作用,只有通过与实体要素相结合(“物化”)后才能表现出巨大的价值潜力和财富潜能。换言之,形象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它只有渗入到有形的现实的生产力要素中去,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效益。
形象的生产力性质更多地体现在市场上,即形象与公众的关系上。其关键点在于:形象资源的开发可以获取区域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注意力经济”是迈克尔•戈德海伯(1997年)提出的新概念。他指出,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对的过剩,稀缺的是人的注意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查尔斯•德尔伯认为,“注意力日益成为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一时间,“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等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推出,“注意力经济”几乎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理解和管理注意力是现今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那么,什么是形成“注意力”的根本要素呢?当然是“形象”。因为有“形象”才有“注意力”,有“形象”才有“注意力效应”,进而才可能有因“注意力”而形成的经济。也就是说,如果不以“形象”为前提,“注意力”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力经济”应该成为“形象经济”的注释。一个区域能获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无疑会大大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2.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竞争力
(1)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推动区域内的贸易更快增长,并将区域内贸易同其他区域或国际贸易高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区域内贸易条件;
(2)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发挥区域内各高校的比较优势,完善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从总体上提高全区域,也从个体上提高各成员的资源利用效率;
(3)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构筑统一的市场,推进产业整合与协调;
(4)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可以打破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区域内不同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政治价值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政治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个后勤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进政府对高校的了解和支持。
政府是对高校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力机构,任何高校都不能超越政府的管理。高校后勤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增强政府对其了解、信任和支持。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认可和支持。事实证明,那些具有良好形象的后勤企业,往往能够做到自觉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指导,恪守政府的政策法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与研究政府所颁发的有关政策、法令内容;主动给政府部门提供信息、通报情况、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因此,具有良好形象的高校能受到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从而促进其发展。例如,上海师大、中南大学等率先树立了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从而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
其次,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形象。
政府对高等教育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基本职能。各高校要想有效地进行各种管理,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政府内部形象应是“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外部形象的重要表现就是廉洁和高效。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增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能力。机构改革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并进,致力于体制创新。通过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建立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服务水平、治理社会的能力和工作的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政府从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沟通和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现在,政府形象塑造已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它在政府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三、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文化价值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内核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定能力与习惯。形象是高等教育增强竞争能力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离开文化内涵的形象是不存在的。因此,高校文化是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核心内涵,它规定和制约着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本质和特色。一个高校的形象,不仅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思想情感、哲学理念、精神意蕴,而且包含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经济只能提升区域的实力,文化才能打造区域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是高校文化的载体,有效的载体是高校文化得以承载和有效传播的保证。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文化的发掘、整理以及将文化的区域性与通用性整合而成为不断丰富发展着的区域文化的过程,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或创新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同样,高校后勤集团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高校文化的建设。
具有传统性、稳定性、时代性以及符合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特征的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文化内涵,构成高校内部公众的心理环境,会有力地影响和制约区域内公众的理想、追求、道德、感情和行为,发挥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而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在高校内部的传播、实施过程,就是高校理念文化被内部公众接受,高校政策、制度、行为规范被内部公众遵守,高校视觉形象被内部公众认同的过程——即高校内部建设高校文化的过程。
高校后勤集团形象对外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高校后勤集团形象所蕴含的个性文化对外部公众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良好的高校内部形象可以激发高校内每个个人、家庭、组织产生自豪感,提高人们的自信度、唤醒人们建设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责任意识。形象塑造一旦变为高校内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就会把这种热情与智慧汇集到高校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来,进而把形象转换为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鲁志勇.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M].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8:39-41
[2]于春敖,张文茹,尹明丽,徐美恒.试论高校后勤形象建设[M].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288-290
[3]刘秉君.CIS的本质—一种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方式[J].公关世界.1998.04:9-10
[4]吴其聪.日本企业引进CIS成功案例[J].公共关系.1999.11:2-4
[5]谭长富.高校后勤形象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04:145-147
(作者通讯地址:南华大学后勤管理处 湖南 衡阳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