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本应是一首轻快自在、散发阳光芳香的诗,充盈着生命起初的欣喜和欢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拘一格的表达让孩子的话一不小心就成了诗。“妈妈的爪子好厉害,一抓就抓到了痒。”“巨大的张老师会说很小的话。”“雨是窗的眼泪。”天真和浪漫是童诗的内核,跳跃和灵动是童诗的外衣。儿童的价值观往往与成人的价值观相矛盾、相冲突,儿童奇幻的精神世界常常外化为独特的“诗性”语言。这种蓬勃的创造力如果不加以呵护和培养,儿童“诗性”常常遗失在按部就班的日常里。那一颗颗藏着“诗心”的种子来到课堂,我们要怎样呵护,才能让它萌发出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呢?
一、诗从点点滴滴的聆听中来
在语言的启蒙学习中,“磨耳朵”是颇受欢迎的方式。所谓的“磨耳朵”是指通过大量听儿歌、童谣,熟悉汉语特有的语音语调和韵律节奏,增强语感。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的对语言的感觉。童诗创作要求孩子对语言非常敏感,在多听多“磨”中渐渐领会童诗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并模仿这种表达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进一步催发儿童的“诗性”语言。
早晨,我们读童谣、民谣,快乐的节奏、有趣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让孩子们着迷。读着读着,小脑瓜里也冒出了一两句,七嘴八舌凑一凑,也就有了我们的“诗”。读了幽默诙谐的颠倒歌,孩子们写出了《稀奇真稀奇》:稀奇真稀奇,大象跌倒怪蚂蚁,花猫害怕小老鼠,母鸡飞到天上去。读了林焕彰的《影子》,有孩子想到了自己的趣事,写成《我和影子来赛跑》:好险,它差一点点就追上我。可惜,跑上台阶它就骨折了。
二、诗从静静的凝视中来
在儿童的眼中,大自然充满了色彩。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不分,这使儿童意识产生“惊人的混沌状态”,分不清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和客体,这也构成了其“泛灵”和“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儿童的这种天性特点,驱使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同太阳、月亮、星星、白云以及花草树木对话。正如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说:“儿童的特征在于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戏谈,好像它们和活的人一样。”给孩子一段悠闲的时光,与自然对望,让孩子的天性在凝视冥思中尽情舒展。带他们看一朵花怎样被阳光叫醒,一只蜜蜂怎样飞舞和停驻,一片叶子怎样被霜染红……“诗”,悄然而至。《秘密》:jiujiujiu!咦,小鸟怎么会拼音?zhizhizhi!啊,虫儿也会拼!shashasha!树在轻轻笑。哦,我们的晨读被那么多耳朵偷听!
三、诗从酣畅的嬉乐中来
如果说亲近大自然带来的澄澈田园审美经验给孩子的童年涂上一抹温暖的亮色,带来内心澄明静谧的愉悦情感,那么,嬉乐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游戏也是生活。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简单挥霍,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创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嬉乐中探索世界,释放童心,想象的翅膀就会在欢笑声中徐徐展开。
去秋游时,队伍沿着湖畔蜿蜒而行,在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会爬的尺子》,有一把会爬的尺子,说出来保证你吓一跳。它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老师往后看,它就笔直;老师朝前走,它就弯掉。量跑道只要两分钟,量南山湖,一天也量不好。
四、诗从绘本阅读中来
有一类人,虽然长大了,却依然葆有赤子之心,能轻松来往于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而绘本应该是他们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绘本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语言精练活泼,又充满想象力,为孩子描绘出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儿童对大自然的万物都葆有同情之心,就如休斯赞同泛灵主义者所宣称的:“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所以,在读动物绘本故事时,孩子们特别容易入情入境,获得强烈的代入感。富有诗韵美感的绘本语言既是孩子学习语言的范本,又成了引领儿童抵达心灵深处的探照灯,照见那个通透天真的自己。
读了《不会写字的狮子》,孩子们偷偷笑威风的狮子也有尴尬抓狂的时候,也被幸福的结局深深打动。所以孩子们猜想学会写字的雄狮子写给母狮子的第一封信应该是这样的:亲爱的母狮子,我想送你的不是香蕉,不是海藻,我不会邀请你一起爬树、游泳、吃长颈鹿,我只想和你躺在树底下,看星空。
读绘本不仅是读文字,绘本的图画也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属和补充,它可以到达文字没有到达的地方,将只可意会的变为可见的。“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图画书不是仅仅用来欣赏插图的读物,插图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建构想象的故事世界。”插画家们尽管绘画风格迥异,但都充满奇思妙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
一、诗从点点滴滴的聆听中来
在语言的启蒙学习中,“磨耳朵”是颇受欢迎的方式。所谓的“磨耳朵”是指通过大量听儿歌、童谣,熟悉汉语特有的语音语调和韵律节奏,增强语感。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的对语言的感觉。童诗创作要求孩子对语言非常敏感,在多听多“磨”中渐渐领会童诗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并模仿这种表达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进一步催发儿童的“诗性”语言。
早晨,我们读童谣、民谣,快乐的节奏、有趣的想象、优美的韵律让孩子们着迷。读着读着,小脑瓜里也冒出了一两句,七嘴八舌凑一凑,也就有了我们的“诗”。读了幽默诙谐的颠倒歌,孩子们写出了《稀奇真稀奇》:稀奇真稀奇,大象跌倒怪蚂蚁,花猫害怕小老鼠,母鸡飞到天上去。读了林焕彰的《影子》,有孩子想到了自己的趣事,写成《我和影子来赛跑》:好险,它差一点点就追上我。可惜,跑上台阶它就骨折了。
二、诗从静静的凝视中来
在儿童的眼中,大自然充满了色彩。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不分,这使儿童意识产生“惊人的混沌状态”,分不清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和客体,这也构成了其“泛灵”和“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儿童的这种天性特点,驱使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同太阳、月亮、星星、白云以及花草树木对话。正如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所说:“儿童的特征在于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戏谈,好像它们和活的人一样。”给孩子一段悠闲的时光,与自然对望,让孩子的天性在凝视冥思中尽情舒展。带他们看一朵花怎样被阳光叫醒,一只蜜蜂怎样飞舞和停驻,一片叶子怎样被霜染红……“诗”,悄然而至。《秘密》:jiujiujiu!咦,小鸟怎么会拼音?zhizhizhi!啊,虫儿也会拼!shashasha!树在轻轻笑。哦,我们的晨读被那么多耳朵偷听!
三、诗从酣畅的嬉乐中来
如果说亲近大自然带来的澄澈田园审美经验给孩子的童年涂上一抹温暖的亮色,带来内心澄明静谧的愉悦情感,那么,嬉乐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游戏,游戏也是生活。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简单挥霍,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创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耍嬉乐中探索世界,释放童心,想象的翅膀就会在欢笑声中徐徐展开。
去秋游时,队伍沿着湖畔蜿蜒而行,在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会爬的尺子》,有一把会爬的尺子,说出来保证你吓一跳。它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老师往后看,它就笔直;老师朝前走,它就弯掉。量跑道只要两分钟,量南山湖,一天也量不好。
四、诗从绘本阅读中来
有一类人,虽然长大了,却依然葆有赤子之心,能轻松来往于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而绘本应该是他们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绘本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语言精练活泼,又充满想象力,为孩子描绘出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儿童对大自然的万物都葆有同情之心,就如休斯赞同泛灵主义者所宣称的:“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所以,在读动物绘本故事时,孩子们特别容易入情入境,获得强烈的代入感。富有诗韵美感的绘本语言既是孩子学习语言的范本,又成了引领儿童抵达心灵深处的探照灯,照见那个通透天真的自己。
读了《不会写字的狮子》,孩子们偷偷笑威风的狮子也有尴尬抓狂的时候,也被幸福的结局深深打动。所以孩子们猜想学会写字的雄狮子写给母狮子的第一封信应该是这样的:亲爱的母狮子,我想送你的不是香蕉,不是海藻,我不会邀请你一起爬树、游泳、吃长颈鹿,我只想和你躺在树底下,看星空。
读绘本不仅是读文字,绘本的图画也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属和补充,它可以到达文字没有到达的地方,将只可意会的变为可见的。“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说:“图画书不是仅仅用来欣赏插图的读物,插图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建构想象的故事世界。”插画家们尽管绘画风格迥异,但都充满奇思妙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