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与政治德育的不同、把握德育渗透的原则两个角度分析阐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深挖教材、突出人文思想,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立足生活、强化情感等方面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道德精神,而有效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胸襟、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准确把握与分析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化文为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是言语表达和文学认知的教育,也是从文学与道德内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辩证思维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同于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与原则。
(一)与政治德育渗透的不同
一是内容属性不同。政治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体现其正面性,不包含文学色彩,内容涉及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视其为知识点与知识面去记忆、分析,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外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认知,并贯彻至言行举止。而语文教材内容富含文学色彩,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理解,文学手法的分析阐述,达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文学审美与创作能力。
二是教育方式略有差异。正因为语文教材与政治教材有着质的区别,导致了语文课程与政治课程教育方式的不同。开设语文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故此语文学科是通过对优秀文化作品的系统解构,以情感促进学生感性认知,从而实现教育目的。而政治课程中对道德品德的培养更为直接,通过简单易懂、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述,统一学生的认知,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以期实现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
一是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内容往往是人类顶级语言与优秀思想的集结。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主题思想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很少用直白刻板的语言体现,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系统解构,包括写作背景的分析、经典段落的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美文美句的欣赏等方式,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要点主旨的基础上,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是坚持主体自觉的原则。德育并非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其核心与要点在于实现受教育者内心认知与外在行为的一致,以此达到政治认知的统一,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定。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仅仅依靠教学者主导教学过程,受教者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注定不会理想。主体自觉原则强调的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尊重学生内在需求,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将所学文化内涵转化为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三是坚持求新灵活的原则。在德育渗透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篇目,面向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德育内容自然而然的点化呼应。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工具性价值,忽视德育功能
教育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衡量教育与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依旧是考试成绩。语文教师在追求升学率、一本率的重压下,不可能制定出轻松的教学任务和设计出宽松的课程计划。高中语文教师更多是机械式地分步骤分阶段完成考点与应试技巧的传授,通过不断安排学生参加各类阶段性测试,阅读规定篇目,按类训练作文等形式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定期依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和考试成绩来甄别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熟练程度。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偏重于知识的工具性,但弱化了语文的德育功能。
(二)偏重教学方法,忽视灵活性
社会瞬息万变,为师者如果想实现教授内容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只有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自有知识体系,重新架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摆脱与社会脱节、不接地气的尴尬。然而部分教师并不懂得更新知识的必要性,更不善于调整教学观念,习惯固有思维、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和得分技巧。偏重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传统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吸收语言类知识与表达技巧的精髓,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三)偏重表现形式,忽视内化作用
德育渗透的成效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授课模式、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语文教师教学时间的长短、教学的态度、知识储备及社会经历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授课模式及对学生情感、情绪变化的细腻把握。部分缺乏教学经验和能力的语文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中机械化的德育教育方式,直白刻板表达文章所提炼的德育内容,而非以渗透方式、交流方式、体验方式去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立德育人功能。
三、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深挖教材,突出人文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均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饱含人间真情,浓缩民族文化,蕴含志士情操,是高中学生较好的德育素材。通过深挖教材,丰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突出教材内容中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使学生获得文字美妙性與可塑性的同时,体会人性内在崇尚的真善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如通过深挖《离骚》,让学生体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祖国强烈的爱,激发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民族情感;通过深挖《沁园春·雪》,让学生细细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激发隐藏在每个青年心中对事业成功的渴望;通过深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彻底品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尊贵人格,激发潜藏于每个学生心中的骄傲与自信。教师通过深挖教材,突出其中的人文思想,促使学生感悟结合,慢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逐步意识到思想与精神的宝贵性,并主动对照教材中的人、行、情,反思自身言行,进而达到优化自我言行,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 (二)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课程有关的外在资源,进一步强化德育渗透效果,从而做到化文为德。一是利用发散思维,创设情境,强化德育渗透效果。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历史背景、文化事件,以此来唤醒和鼓舞学生勤奋学习,主动地实现“以学报国”;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教材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社会环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创设的情境成为德育的载体。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激发潜能,强化德育渗透效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文字所富含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中不同角色的个性特征,分析封建社会的本质,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三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强化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与思想水平,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学用结合。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焦点新闻与热点问题,组织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及读书角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正能量内容的电影,书写影评,阐述自己独有的感受与领悟。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文学名著、名人传记、时政报刊作为课外阅读的项目,促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欣赏,感受生活百态,体会生活的真谛,完成自我内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
(三)立足生活,强化情感具象性
鉴于高中学生经历有限,情感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教师有理由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自我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学用结合。比如《鸿门宴》《短歌行》等素材,可以尝试让学生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内涵,自觉接受道德教化,切实做到“观其行、感其言、明其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加入生活案例或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以此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所谓“文为心声”,教师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命题作为作文题目,从学生生活中所看到、遇见、经历的事情出发,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现象,看透本质,帮助其完成思想的提炼与升华。
德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更多地深入生活,做到以情动人,化文为德,才能有效地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环节,帮助高中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李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欧阳琦云.以文之道润物无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问题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6(21):45-46.
[3]李维.浅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J].教育科学,2017(9):62.
[4]杨小凡.以“德”为本,教书育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程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54-55.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道德精神,而有效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胸襟、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准确把握与分析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化文为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确把握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是言语表达和文学认知的教育,也是从文学与道德内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辩证思维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同于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与原则。
(一)与政治德育渗透的不同
一是内容属性不同。政治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体现其正面性,不包含文学色彩,内容涉及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学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视其为知识点与知识面去记忆、分析,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外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认知,并贯彻至言行举止。而语文教材内容富含文学色彩,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理解,文学手法的分析阐述,达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文学审美与创作能力。
二是教育方式略有差异。正因为语文教材与政治教材有着质的区别,导致了语文课程与政治课程教育方式的不同。开设语文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及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故此语文学科是通过对优秀文化作品的系统解构,以情感促进学生感性认知,从而实现教育目的。而政治课程中对道德品德的培养更为直接,通过简单易懂、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述,统一学生的认知,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以期实现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
一是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内容往往是人类顶级语言与优秀思想的集结。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主题思想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很少用直白刻板的语言体现,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系统解构,包括写作背景的分析、经典段落的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美文美句的欣赏等方式,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要点主旨的基础上,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是坚持主体自觉的原则。德育并非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其核心与要点在于实现受教育者内心认知与外在行为的一致,以此达到政治认知的统一,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定。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仅仅依靠教学者主导教学过程,受教者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注定不会理想。主体自觉原则强调的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尊重学生内在需求,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将所学文化内涵转化为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三是坚持求新灵活的原则。在德育渗透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篇目,面向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德育内容自然而然的点化呼应。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工具性价值,忽视德育功能
教育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衡量教育与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依旧是考试成绩。语文教师在追求升学率、一本率的重压下,不可能制定出轻松的教学任务和设计出宽松的课程计划。高中语文教师更多是机械式地分步骤分阶段完成考点与应试技巧的传授,通过不断安排学生参加各类阶段性测试,阅读规定篇目,按类训练作文等形式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定期依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和考试成绩来甄别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熟练程度。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偏重于知识的工具性,但弱化了语文的德育功能。
(二)偏重教学方法,忽视灵活性
社会瞬息万变,为师者如果想实现教授内容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只有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自有知识体系,重新架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摆脱与社会脱节、不接地气的尴尬。然而部分教师并不懂得更新知识的必要性,更不善于调整教学观念,习惯固有思维、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和得分技巧。偏重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传统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吸收语言类知识与表达技巧的精髓,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三)偏重表现形式,忽视内化作用
德育渗透的成效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授课模式、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语文教师教学时间的长短、教学的态度、知识储备及社会经历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授课模式及对学生情感、情绪变化的细腻把握。部分缺乏教学经验和能力的语文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中机械化的德育教育方式,直白刻板表达文章所提炼的德育内容,而非以渗透方式、交流方式、体验方式去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立德育人功能。
三、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深挖教材,突出人文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均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饱含人间真情,浓缩民族文化,蕴含志士情操,是高中学生较好的德育素材。通过深挖教材,丰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突出教材内容中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使学生获得文字美妙性與可塑性的同时,体会人性内在崇尚的真善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如通过深挖《离骚》,让学生体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祖国强烈的爱,激发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的民族情感;通过深挖《沁园春·雪》,让学生细细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激发隐藏在每个青年心中对事业成功的渴望;通过深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彻底品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尊贵人格,激发潜藏于每个学生心中的骄傲与自信。教师通过深挖教材,突出其中的人文思想,促使学生感悟结合,慢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逐步意识到思想与精神的宝贵性,并主动对照教材中的人、行、情,反思自身言行,进而达到优化自我言行,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的目的。 (二)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课程有关的外在资源,进一步强化德育渗透效果,从而做到化文为德。一是利用发散思维,创设情境,强化德育渗透效果。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历史背景、文化事件,以此来唤醒和鼓舞学生勤奋学习,主动地实现“以学报国”;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教材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社会环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创设的情境成为德育的载体。二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激发潜能,强化德育渗透效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文字所富含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中不同角色的个性特征,分析封建社会的本质,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三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强化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与思想水平,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学用结合。比如,针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焦点新闻与热点问题,组织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及读书角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正能量内容的电影,书写影评,阐述自己独有的感受与领悟。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文学名著、名人传记、时政报刊作为课外阅读的项目,促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欣赏,感受生活百态,体会生活的真谛,完成自我内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
(三)立足生活,强化情感具象性
鉴于高中学生经历有限,情感领悟能力有高有低,教师有理由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自我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学用结合。比如《鸿门宴》《短歌行》等素材,可以尝试让学生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内涵,自觉接受道德教化,切实做到“观其行、感其言、明其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加入生活案例或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以此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所谓“文为心声”,教师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命题作为作文题目,从学生生活中所看到、遇见、经历的事情出发,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现象,看透本质,帮助其完成思想的提炼与升华。
德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更多地深入生活,做到以情动人,化文为德,才能有效地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环节,帮助高中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李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欧阳琦云.以文之道润物无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问题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6(21):45-46.
[3]李维.浅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J].教育科学,2017(9):62.
[4]杨小凡.以“德”为本,教书育人——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程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54-55.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