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源是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消除绝对贫困以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6万户11.14万人。2014年以来,富源县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消除了基础设施的“拦路虎”,啃下了民生保障的“硬骨头”,冲破了群众增收的“险阻关”,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于2018年底高质量脱贫摘帽,为云南省第二批脱贫摘帽的33个县(市、区)之一,贫困乡镇(街道)、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2020年底全部消除了绝对贫困。
脱贫摘帽后,富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聚焦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影响,推动实施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稳定就业计划,县乡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有利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工作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确保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两套体系” 明确脱贫成效巩固责任
富源县围绕巩固脱贫成效,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指挥、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合力抓巩固、干群一线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领导保障体系 成立了富源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人社、工信、工业园区、能源、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全县12个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将“一户一产业工人”稳就业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政策支撑体系 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就业是最直接、快速、有效的脱贫成效巩固措施之一,为了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富源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富源县扶贫工厂认定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就业摸排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实现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与就业扶贫政策、脱贫成效巩固政策联动,打破部门政策制度界限,形成了政策支撑体系。
注重“两个转变”培养一户一个产业工人
人社部的数据表明: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目前总量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跨省流动7500万人。富源县全力推动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计划,以“一户动员培养一工人,一人就业脱贫一家庭,一家致富带动一村邻、一村巩固影响一镇人”为目标,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和转移县外就业“两大渠道”推动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工作岗位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发展产业推动脱贫劳动力县内转变为产业工人 煤炭产业稳就业,全县煤矿从171处整合升级为60处,矿均单井产量上升为每年60万吨及以上,助推6000余名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工业园区稳就业,招商引资浙江今飞、万里扬等企业落户富源发展汽车发动机、轮毂等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2600余名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扶贫工厂稳就业,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到富源开办扶贫工厂(车间),让因大龄输不出、照顾老人小孩去不了、易地搬迁需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就地找到工作岗位,扶贫工厂(车间)带动4000余人就业,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了富源县扶贫工厂带动群众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转移输出实现脱贫劳动力县外转变为产业工人 脱贫成效巩固以来,富源县提高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奖补力度,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务工人员“出行难”“就业难”等问题,统一购买高铁票“点对点”专人护送到浙江、广东等地就业,举办了浙江省瓯海区与富源县劳务协作招聘会,通过积极对接岗位、热情跟踪服务,提高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富源县劳务输出293721人,省外输出 65429人;脱贫劳动力输出48398人,脱贫劳动力省外输出14216人;开展技能培训2449人,就业培训12741人次。富源县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成效受到了中央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专题报道了富源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做法。
取得“两大成效” 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富源县和全国一样,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8512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04元,86%的脱贫劳动力有工资收入。
持续增收助推脱贫成效巩固 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稳定就业增收的成效明显,从收入多少的梯次来看,全县脱贫劳动力工资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8.81%,1—5万元的占70.5%,5—10万元的占19.31%,10万元以上的占1.38%。从脱贫劳动力从事的岗位性质来看,公益性岗位年人均工资约1.5万元,乡村公共服务型专岗年人均工资约6000元,在扶贫工厂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1700至4000元,在煤炭企业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4000元以上,在工业园区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以上,转移到县外、省外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3500元以上。
就业脱贫典型带动成效明显 富源县围绕“带头创业、促进增收、带动群众”目标,培养了300余名就业创业成功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贫困户变身扶贫工厂老板的典型案例,富源县墨红镇摩山村委会阿加西村贫困户杨勇脱贫致富后,利用在城里务工学到的技术,回到家乡创业,在就业扶贫项目贷款的支持下开办了塑料制品加工厂,吸纳了20多个贫困劳动力就业,按照工作量的多少计发工资,群众每天在家門口就能够挣到50—8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做家务、管孩子、照顾老人、挣工资“四不误”,由于带动群众脱贫成效明显,杨勇开办的塑料制品厂被认定为扶贫工厂。又如:贫困户转变成产业工人带领大家一起富的典型案例,富源县胜境街道洞上社区秧田洼贫困户汤林飞,他“脚踏实地”到贵州省水城县的煤矿务工,干了一年后他“敢闯敢冒”承包掘进巷道施工,按时按质完工后赚了几十万元,脱贫致富后,汤林飞动员并带领当地80多人和自己一起外出务工,年人均工资均达8—10万元左右。
脱贫摘帽后,富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措并举巩固成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聚焦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影响,推动实施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稳定就业计划,县乡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有利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工作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确保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成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两套体系” 明确脱贫成效巩固责任
富源县围绕巩固脱贫成效,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指挥、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合力抓巩固、干群一线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领导保障体系 成立了富源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人社、工信、工业园区、能源、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全县12个乡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将“一户一产业工人”稳就业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政策支撑体系 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就业是最直接、快速、有效的脱贫成效巩固措施之一,为了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富源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富源县扶贫工厂认定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就业摸排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实现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与就业扶贫政策、脱贫成效巩固政策联动,打破部门政策制度界限,形成了政策支撑体系。
注重“两个转变”培养一户一个产业工人
人社部的数据表明: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目前总量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跨省流动7500万人。富源县全力推动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计划,以“一户动员培养一工人,一人就业脱贫一家庭,一家致富带动一村邻、一村巩固影响一镇人”为目标,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和转移县外就业“两大渠道”推动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工作岗位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发展产业推动脱贫劳动力县内转变为产业工人 煤炭产业稳就业,全县煤矿从171处整合升级为60处,矿均单井产量上升为每年60万吨及以上,助推6000余名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工业园区稳就业,招商引资浙江今飞、万里扬等企业落户富源发展汽车发动机、轮毂等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2600余名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扶贫工厂稳就业,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到富源开办扶贫工厂(车间),让因大龄输不出、照顾老人小孩去不了、易地搬迁需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就地找到工作岗位,扶贫工厂(车间)带动4000余人就业,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了富源县扶贫工厂带动群众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转移输出实现脱贫劳动力县外转变为产业工人 脱贫成效巩固以来,富源县提高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奖补力度,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务工人员“出行难”“就业难”等问题,统一购买高铁票“点对点”专人护送到浙江、广东等地就业,举办了浙江省瓯海区与富源县劳务协作招聘会,通过积极对接岗位、热情跟踪服务,提高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富源县劳务输出293721人,省外输出 65429人;脱贫劳动力输出48398人,脱贫劳动力省外输出14216人;开展技能培训2449人,就业培训12741人次。富源县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的成效受到了中央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专题报道了富源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做法。
取得“两大成效” 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富源县和全国一样,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8512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04元,86%的脱贫劳动力有工资收入。
持续增收助推脱贫成效巩固 脱贫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稳定就业增收的成效明显,从收入多少的梯次来看,全县脱贫劳动力工资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8.81%,1—5万元的占70.5%,5—10万元的占19.31%,10万元以上的占1.38%。从脱贫劳动力从事的岗位性质来看,公益性岗位年人均工资约1.5万元,乡村公共服务型专岗年人均工资约6000元,在扶贫工厂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1700至4000元,在煤炭企业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4000元以上,在工业园区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3000元以上,转移到县外、省外就业的人均月收入约3500元以上。
就业脱贫典型带动成效明显 富源县围绕“带头创业、促进增收、带动群众”目标,培养了300余名就业创业成功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贫困户变身扶贫工厂老板的典型案例,富源县墨红镇摩山村委会阿加西村贫困户杨勇脱贫致富后,利用在城里务工学到的技术,回到家乡创业,在就业扶贫项目贷款的支持下开办了塑料制品加工厂,吸纳了20多个贫困劳动力就业,按照工作量的多少计发工资,群众每天在家門口就能够挣到50—8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做家务、管孩子、照顾老人、挣工资“四不误”,由于带动群众脱贫成效明显,杨勇开办的塑料制品厂被认定为扶贫工厂。又如:贫困户转变成产业工人带领大家一起富的典型案例,富源县胜境街道洞上社区秧田洼贫困户汤林飞,他“脚踏实地”到贵州省水城县的煤矿务工,干了一年后他“敢闯敢冒”承包掘进巷道施工,按时按质完工后赚了几十万元,脱贫致富后,汤林飞动员并带领当地80多人和自己一起外出务工,年人均工资均达8—1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