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体验;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從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走近生活来源,感受数学原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思考。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圆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有硬币、手表、赛车的车轮。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我便问:“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为什么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呢?”于是,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流淌着探索生活奥秘的喜悦之情。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参与生活活动,了解数学内涵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及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节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生活实际,用活数学方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活数学方法。如有这样一道例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于是,我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小红单独做10天完成,小强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人一起做,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可配上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融入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比如解决问题可设计成《走进乡村》一课:(1)情境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乡村去走一走,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2)出示走进乡村情景图说一说: ①小华家、养鸡场、麦田、商店、苗圃、学校、文化站、果园各在什么小桥的什么方向。②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③笑笑和淘气从学校出发去商店、养鸡场、麦田的路线。④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运完苹果要几趟?养鸡场每天产蛋几个???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数学就不再是深奥难懂的“纯数学”,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魅力。走向生活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要丢开文本,而要在现行教材和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敢于挑战教材,活用教材。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世峰. 让多彩生活润泽数学课堂[J]. 新课程(小学),2013,(06):169.
[2] 马俊鸣,孙妍. 让多彩生活润泽数学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03):32.
关键词:新课标;体验;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從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有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走近生活来源,感受数学原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课前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有目的的思考。在课堂上不仅举出了很多例子,而且把找到的圆形物体带到了课堂上,有硬币、手表、赛车的车轮。学生还发现生活中圆形的物体比较多。我便问:“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许多东西要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猜想出许多理由:“人们喜欢圆形,它看起来很美。”“圆形的东西便于滚动。”“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为什么圆轮的车子坐着平稳呢?”于是,我和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流淌着探索生活奥秘的喜悦之情。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参与生活活动,了解数学内涵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及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节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生活实际,用活数学方法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活数学方法。如有这样一道例题: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人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对修路不熟悉,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于是,我把它改成:两个同学要完成60朵小红花的制作,小红单独做10天完成,小强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人一起做,几天能完成?出示此题后,可配上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理解。然后把“60朵”这个条件去掉再解答,学生很快理解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生活中熟悉的、可操作的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融入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比如解决问题可设计成《走进乡村》一课:(1)情境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乡村去走一走,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呢?(2)出示走进乡村情景图说一说: ①小华家、养鸡场、麦田、商店、苗圃、学校、文化站、果园各在什么小桥的什么方向。②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③笑笑和淘气从学校出发去商店、养鸡场、麦田的路线。④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运完苹果要几趟?养鸡场每天产蛋几个???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数学就不再是深奥难懂的“纯数学”,它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牵动学生的心灵,数学课堂由此充满魅力。走向生活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要丢开文本,而要在现行教材和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敢于挑战教材,活用教材。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当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时,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世峰. 让多彩生活润泽数学课堂[J]. 新课程(小学),2013,(06):169.
[2] 马俊鸣,孙妍. 让多彩生活润泽数学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