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更多地将数学学习看作“应该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对数学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高兴趣却越来越低,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时没能培养出稳定及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也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学生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是因为事物的本身具有吸引力。数学课堂教学靠什么吸引学生的眼球?常见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斥游戏活动,让数学教学具有娱乐性。比较高级的做法则是让数学学习过程走向奇异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数学这扇神奇的大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发言状态,进行适时点拨
低年级学生在思考与学习数学时是感性的,容易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欠完整。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想表达又未能表达出的观点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善表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可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亲切、好玩,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在《认识物体》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物体的形状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画册是正方体。教师及时点拨,当场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画册(上下面是正方形的)给学生看一看,同时跟手中的正方体纸盒比一比,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有的学生说出:“画册不是正方体,它扁扁的。”有的学生说:“像作业本那样放一摞的画册,每个面大小一样,方方正正的,才可以看作是正方体。”还有的学生附和道:“是的,是的,每条边得一样长。”还有的怕说得不太明白,伸出小手在比划呢。教师再次总结:“是的,看来,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完整、要说清楚。”果真接下来,有的学生刚说出梯子是圆柱,就有学生齐声反对:“是那个竹竿不是梯子。”“对,对,是梯子用的竹竿,还得上下一样粗的才是圆柱。”教室里洋溢出一阵善意又心领神会的笑声。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经历再观察、再比较的过程,帮助学生再次组织语言,完善思维,让学生好之、乐之,使其学有兴趣,学得愉快。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适度引导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的特点,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同时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提高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从而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一课时,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如:30+4=34,4+30=34,34-30=4,34-4=30。但是当问及“你是怎么想的”时,学生顿时无言,不如一开始那样跃跃欲试了。教师此时如果可以笑眯眯地鼓励引导:“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一想,说得不对也没有关系。”慢慢地就会有学生想发言了。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指名让个体表现,而是再次引导:“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同时也听听他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想法。没有想到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中向别人请教,启发自己的思维。此时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活跃,会说的争着说,甚至跑到了别的学生旁边去说;没想到的认真听,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当教师再次提问时个个争先恐后,有的说:“因为10+4=14,所以30+4=34。”有的说:“我想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代表30,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合起来是34。”还有的说:“3个10和4个1合起来是34。”“30加几就得三十几。”学生的思维明显开阔了,学习兴趣也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适切评价
适切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保持良好的状态,大胆的思考、大胆的表达、大胆的探索,从而完成由浅层学习兴趣到深度学习兴趣的进阶。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不受束缚,教师如果能对他们的猜想进行适当、贴切地判断与评价,关注到学生这种奇特想法背后的思维状态,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争论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在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的内涵与本质,那么,学生便能叩响数学奇妙的大门,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特。
同样,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经验的,能够说出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适切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知,学习自己喜爱的数学。正如苏联的索络维契克说:“事物本身并不包含兴趣,兴趣产生于我们自身。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
四、关注学生的理解状态,进行及时规范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個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与规范,不仅能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9=?”时,受教材呈现方式的启发,教师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运用小棒自主地进行探索,结果学生探索出的各种算法让教师大开眼界,有的说:“我先摆出一捆(10根)和3根的小棒,从10里减去9根还剩下1根,1+3=4。”有的说:“我从13根小棒里,先减去3根,再从10根里减去6根,还剩下4根。”有的说:“我把一捆小棒拆开,一个一个地拿,拿掉9根,还剩下4根。”还有的学生说:“我先拿出9根小棒,添上几根是13呢?添1根再添3根就是13,1+3=4。”还有的说:“我不用小棒摆,直接想9+4=13,所以13-9=4。”尽管学生对算法的表达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蕴含其中的智慧足以让教师感到欣喜,学生同样也喜欢自己想出的算法。但是低年级学生短时记忆量有限,会制约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影响以后的口算。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选择最合适的。“想加算减”方法简单,思维容量小,虽然短期内看不到这种算法的优势,但实际便于学生口算,同时又巩固加法的口算。因此,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后,要规范算法:比一比,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试一试,你选的算法是不是又好又快的算法;哪一种算法想得简单、算得快?这样,通过比较、尝试,再规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同时又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思考的兴趣,体会到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及简捷性,真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的保障,是有效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变成自动、自律、自主的活动,将为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学生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是因为事物的本身具有吸引力。数学课堂教学靠什么吸引学生的眼球?常见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斥游戏活动,让数学教学具有娱乐性。比较高级的做法则是让数学学习过程走向奇异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打开数学这扇神奇的大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发言状态,进行适时点拨
低年级学生在思考与学习数学时是感性的,容易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欠完整。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针对学生想表达又未能表达出的观点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善表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可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亲切、好玩,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在《认识物体》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物体的形状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画册是正方体。教师及时点拨,当场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画册(上下面是正方形的)给学生看一看,同时跟手中的正方体纸盒比一比,再让学生一起说一说:“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有的学生说出:“画册不是正方体,它扁扁的。”有的学生说:“像作业本那样放一摞的画册,每个面大小一样,方方正正的,才可以看作是正方体。”还有的学生附和道:“是的,是的,每条边得一样长。”还有的怕说得不太明白,伸出小手在比划呢。教师再次总结:“是的,看来,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完整、要说清楚。”果真接下来,有的学生刚说出梯子是圆柱,就有学生齐声反对:“是那个竹竿不是梯子。”“对,对,是梯子用的竹竿,还得上下一样粗的才是圆柱。”教室里洋溢出一阵善意又心领神会的笑声。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经历再观察、再比较的过程,帮助学生再次组织语言,完善思维,让学生好之、乐之,使其学有兴趣,学得愉快。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适度引导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的特点,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同时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提高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从而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一课时,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如:30+4=34,4+30=34,34-30=4,34-4=30。但是当问及“你是怎么想的”时,学生顿时无言,不如一开始那样跃跃欲试了。教师此时如果可以笑眯眯地鼓励引导:“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一想,说得不对也没有关系。”慢慢地就会有学生想发言了。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指名让个体表现,而是再次引导:“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同时也听听他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别人的想法,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想法。没有想到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中向别人请教,启发自己的思维。此时课堂气氛会越来越活跃,会说的争着说,甚至跑到了别的学生旁边去说;没想到的认真听,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当教师再次提问时个个争先恐后,有的说:“因为10+4=14,所以30+4=34。”有的说:“我想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代表30,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合起来是34。”还有的说:“3个10和4个1合起来是34。”“30加几就得三十几。”学生的思维明显开阔了,学习兴趣也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了。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适切评价
适切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保持良好的状态,大胆的思考、大胆的表达、大胆的探索,从而完成由浅层学习兴趣到深度学习兴趣的进阶。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不受束缚,教师如果能对他们的猜想进行适当、贴切地判断与评价,关注到学生这种奇特想法背后的思维状态,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争论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在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的内涵与本质,那么,学生便能叩响数学奇妙的大门,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特。
同样,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经验的,能够说出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适切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知,学习自己喜爱的数学。正如苏联的索络维契克说:“事物本身并不包含兴趣,兴趣产生于我们自身。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
四、关注学生的理解状态,进行及时规范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这种理解又是最具個性的。珍视这种最初的朴素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与规范,不仅能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保护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9=?”时,受教材呈现方式的启发,教师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运用小棒自主地进行探索,结果学生探索出的各种算法让教师大开眼界,有的说:“我先摆出一捆(10根)和3根的小棒,从10里减去9根还剩下1根,1+3=4。”有的说:“我从13根小棒里,先减去3根,再从10根里减去6根,还剩下4根。”有的说:“我把一捆小棒拆开,一个一个地拿,拿掉9根,还剩下4根。”还有的学生说:“我先拿出9根小棒,添上几根是13呢?添1根再添3根就是13,1+3=4。”还有的说:“我不用小棒摆,直接想9+4=13,所以13-9=4。”尽管学生对算法的表达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蕴含其中的智慧足以让教师感到欣喜,学生同样也喜欢自己想出的算法。但是低年级学生短时记忆量有限,会制约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影响以后的口算。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要选择最合适的。“想加算减”方法简单,思维容量小,虽然短期内看不到这种算法的优势,但实际便于学生口算,同时又巩固加法的口算。因此,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后,要规范算法:比一比,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试一试,你选的算法是不是又好又快的算法;哪一种算法想得简单、算得快?这样,通过比较、尝试,再规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同时又鼓励他们动脑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思考的兴趣,体会到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及简捷性,真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的保障,是有效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变成自动、自律、自主的活动,将为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