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操作活动,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内涵和现状的理性审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校教育,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行。
一、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活动,其本质属性对现实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
1.教学合乎目的性。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样,教学的显性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2.教学蕴含交往性。
交往是指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产生的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真正的教学活动是以交往为主要存在方式的,是在肯定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交往过程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改变。
3.教学具有复杂性。
教学跟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教育活动的主体跟客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为人的生成性、不确定性和自为性等特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对象,以一种合乎人性的思想和行动来改造教育对象。
二、当代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批判
对教学的本质内涵和属性有了一个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之后,审视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会发现当前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和教学目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导致教学活动的不完整性和低效性。
1.教学内容的片面化。
如今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知识本位,重视实用知识的价值,并且人为地依据教科书和考试大纲对知识做了不同价值程度的划分。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教师将考试重点内容和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详细讲解,以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对文科类的知识倾向于让学生大量记忆,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对理科类的知识倾向于题海战术,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各种考试题型,以至不需多加思考就能快速写出答案。这种通过记忆和练习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在考试成绩中大放异彩,但是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帮助却是微乎其微的。学生所学的客观知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有丰富的人文性,如果将教学内容刻意地以片段化和零碎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就失去了知识的完整性,这种对教学内容的片面选择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能力的局限化。
教学能力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而言,教师面对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意识,他们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他们的每一种行为,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而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当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使其人格、心灵和精神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现实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只对专业学科知识感兴趣,弱化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把教学过程简单地总结为认知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如学生的叛逆、对知识的质疑以及学生心理方面的起伏等不管不问、置之不理,缺乏沟通和交流,这是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能是纯粹的主客体关系,一方支配另一方,而是需要教师积极投入对话和交流中,互相理解倾听。
3.教学目标的工具化。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本身在知识和身心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在兴趣、需要和潜能上存在差异性,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去培养。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被放在统一的标尺上去衡量,以统一的规格和模型要求每个学生向高成绩、高升学率看齐,这种工具化的目标导向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学习。
三、教学有效性的转化策略
教学活动的偏差需要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能将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合适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要明确教学意义。
在追求成绩和考试结果的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学生道德精神方面的建设,要懂得权力下放,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权,充分尊重和支持教师各项合理的教学举措,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大型论坛与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教学方面做的各种决策,学校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教师首先要时刻铭记自己所面对的对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妄加控制和评判学生,要以一种引导、平等交往的方式传授知识,共同进行有关学习内容、价值、观点和思想的探讨,通过这种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得到升华,更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临时应变突发状况的技能,在关键时候果断地作出决策。当然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提升,不仅要聆听各种有价值的讲座丰富自己,而且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在对话和交往中了解学生。教师还要学会关爱和尊重学生,不因学生成绩的高低片面地作出评价,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强调其他素养的形成。
3.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明确自己身为一个学生的职责与任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充实自我,能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协调好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最终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總之,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然而,现代教学在内容、能力和目标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终极价值的湮没、学生全面素养的忽略。因此,理性审视教学现状,在肯定现代教学积极正确方面的同时,也要反思现有的教学困境,回归教学的本体价值和内涵,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实现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活动,其本质属性对现实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
1.教学合乎目的性。
任何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样,教学的显性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2.教学蕴含交往性。
交往是指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产生的信息交流和互动过程。真正的教学活动是以交往为主要存在方式的,是在肯定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交往过程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改变。
3.教学具有复杂性。
教学跟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教育活动的主体跟客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为人的生成性、不确定性和自为性等特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对象,以一种合乎人性的思想和行动来改造教育对象。
二、当代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批判
对教学的本质内涵和属性有了一个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之后,审视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会发现当前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和教学目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导致教学活动的不完整性和低效性。
1.教学内容的片面化。
如今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知识本位,重视实用知识的价值,并且人为地依据教科书和考试大纲对知识做了不同价值程度的划分。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教师将考试重点内容和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详细讲解,以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对文科类的知识倾向于让学生大量记忆,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对理科类的知识倾向于题海战术,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各种考试题型,以至不需多加思考就能快速写出答案。这种通过记忆和练习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在考试成绩中大放异彩,但是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帮助却是微乎其微的。学生所学的客观知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有丰富的人文性,如果将教学内容刻意地以片段化和零碎化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就失去了知识的完整性,这种对教学内容的片面选择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教学能力的局限化。
教学能力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而言,教师面对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意识,他们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他们的每一种行为,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而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当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使其人格、心灵和精神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现实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只对专业学科知识感兴趣,弱化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把教学过程简单地总结为认知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如学生的叛逆、对知识的质疑以及学生心理方面的起伏等不管不问、置之不理,缺乏沟通和交流,这是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能是纯粹的主客体关系,一方支配另一方,而是需要教师积极投入对话和交流中,互相理解倾听。
3.教学目标的工具化。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本身在知识和身心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在兴趣、需要和潜能上存在差异性,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去培养。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被放在统一的标尺上去衡量,以统一的规格和模型要求每个学生向高成绩、高升学率看齐,这种工具化的目标导向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学习。
三、教学有效性的转化策略
教学活动的偏差需要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能将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尽可能合适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要明确教学意义。
在追求成绩和考试结果的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学生道德精神方面的建设,要懂得权力下放,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权,充分尊重和支持教师各项合理的教学举措,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大型论坛与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教学方面做的各种决策,学校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教师首先要时刻铭记自己所面对的对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妄加控制和评判学生,要以一种引导、平等交往的方式传授知识,共同进行有关学习内容、价值、观点和思想的探讨,通过这种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得到升华,更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临时应变突发状况的技能,在关键时候果断地作出决策。当然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提升,不仅要聆听各种有价值的讲座丰富自己,而且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在对话和交往中了解学生。教师还要学会关爱和尊重学生,不因学生成绩的高低片面地作出评价,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强调其他素养的形成。
3.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明确自己身为一个学生的职责与任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充实自我,能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协调好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最终完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總之,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然而,现代教学在内容、能力和目标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终极价值的湮没、学生全面素养的忽略。因此,理性审视教学现状,在肯定现代教学积极正确方面的同时,也要反思现有的教学困境,回归教学的本体价值和内涵,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实现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