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语感
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运用直观,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直观实物、图画、幻灯,直观的动作、表情。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可以如此,如《司马光》一课中的“吓、慌、叫、砸、破”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结合生活,诱发语感。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五颜六色”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该词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有彩虹、花灯。”有的说:“有书包、衣服。”还有的说:“各种各样的花,超市里的东西。”……我又适时引导,让学生用“五颜六色”说几句话。如:雷雨过后,天空中出现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对说得好的句子让学生带领全班齐读。在此过程中,我相机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评评、读读、说说中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字词、积累语言,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阅读时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
二、在句子理解中培养语感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可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另外,要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此基础上体会修饰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
如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应先理解句子讲的是“长安街的灯、汽车”,再抓住“华灯高照、川流不息”这两个词理解句子是在告诉我们长安街的热闹、繁荣。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一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要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三、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
1、在朗读中训练语感。
朗读是感悟文章内在美的重要形式,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深刻、受到了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有情境中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意境,把课文当作单纯的语言材料来讲读,就必然使充满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如第四册《找春天》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在学生朗读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出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丽景象,加深对春天的喜爱。
2、在比较中训练语感。
比较、推敲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可使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练,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课文中,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一文,教学时就可紧紧抓住“挂”字,首先将它和“流”字进行对比:“流”是看不出方向的,因为平的、斜的都可说是流;“挂”字可以充分说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还能充分体现瀑布的笔直、严峻、美丽,如书画、似精品般挂在山中,从而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培养学生对语言情味的语感能力。
3、在联系上下文中训练语感。
教学中,要让学生上挂下连,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原意,作出正确判断。正如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兔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
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吗?从哪句话能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兔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兔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兔将信将疑的心理。
4、在发挥想象中训练语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如《乌鸦喝水》中:“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对句中“到处”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乌鸦到处找水喝,他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呢?(田野里、草地上、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田野里、草地上、小溪边、房前屋后等,只要是许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处”表示,“到处”可以指许多个地方。最后可要求用“到处”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语感
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运用直观,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直观实物、图画、幻灯,直观的动作、表情。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可以如此,如《司马光》一课中的“吓、慌、叫、砸、破”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结合生活,诱发语感。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五颜六色”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该词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有彩虹、花灯。”有的说:“有书包、衣服。”还有的说:“各种各样的花,超市里的东西。”……我又适时引导,让学生用“五颜六色”说几句话。如:雷雨过后,天空中出现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对说得好的句子让学生带领全班齐读。在此过程中,我相机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评评、读读、说说中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字词、积累语言,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阅读时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
二、在句子理解中培养语感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可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另外,要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此基础上体会修饰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
如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应先理解句子讲的是“长安街的灯、汽车”,再抓住“华灯高照、川流不息”这两个词理解句子是在告诉我们长安街的热闹、繁荣。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一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要让学生从理解句子开始,再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意思。
三、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
1、在朗读中训练语感。
朗读是感悟文章内在美的重要形式,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深刻、受到了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有情境中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意境,把课文当作单纯的语言材料来讲读,就必然使充满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如第四册《找春天》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在学生朗读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出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丽景象,加深对春天的喜爱。
2、在比较中训练语感。
比较、推敲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可使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练,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课文中,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一文,教学时就可紧紧抓住“挂”字,首先将它和“流”字进行对比:“流”是看不出方向的,因为平的、斜的都可说是流;“挂”字可以充分说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还能充分体现瀑布的笔直、严峻、美丽,如书画、似精品般挂在山中,从而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培养学生对语言情味的语感能力。
3、在联系上下文中训练语感。
教学中,要让学生上挂下连,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原意,作出正确判断。正如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兔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
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吗?从哪句话能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兔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兔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兔将信将疑的心理。
4、在发挥想象中训练语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如《乌鸦喝水》中:“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对句中“到处”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乌鸦到处找水喝,他会到哪些地方找水喝呢?(田野里、草地上、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田野里、草地上、小溪边、房前屋后等,只要是许多地方,都可以用“到处”表示,“到处”可以指许多个地方。最后可要求用“到处”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