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点。
◆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速度,底盘做不大就没有调整和转型的空间,必须坚持在发展规模、做大总量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发展规模、做大总量。
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顺时应势,立足省情进行了科学规划,特别是把“两圈一带”战略格局拓展为“两圈两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襄阳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发挥战略引擎作用,使襄阳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的张力和潜能将逐步释放。襄阳需乘势而为、务实笃行,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找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确坐标。襄阳市委站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上,把“两个中心”的原有定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明确为新的指向“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使襄阳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發展襄阳现场办公会上,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襄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定位和特征描述。襄阳提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这“六条标准”,既是襄阳迈向现代化城市的更高层次标准,也是民生标准、幸福标准。
勾画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特色发展的功能布局。要调出产业布局、有序发展的“好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要唱响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好声音”。城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依据自身特色,既辐射带动镇域经济,同时又为城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新时期襄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新跨越,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都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各显其长、竞相发展。谱好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双核带动”、和谐发展的“好歌曲”。只有双核带动、双核发力,才能谱写新时期襄阳发展的和谐曲调。
厘清“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轨迹。要从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重点,向“四化同步”发展转型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点。只有向“四化同步”发展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要以加速扩张新城新区规模为重点,向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转型升级。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更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将襄阳优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镇规划,着力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要用好用活“山、水、城、洲、文”的资源禀赋、“一心四城”的形态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要从以加速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重点,向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转型升级。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机遇,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一城两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
加快既转又赶、改革创新的进程效速。坚持改革创新,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不够仍然是襄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速度,底盘做不大就没有调整和转型的空间,必须坚持在发展规模、做大总量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发展规模、做大总量。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水平,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职责所需。要把好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之间的“黄金平衡点”,把握好静有定力与动有秩序之间的“度”,把握好不唯GDP与不忘GDP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制度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方式从靠市长向靠市场转变。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改革发展的智慧源泉,实现工作动力的转变。
(作者系襄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速度,底盘做不大就没有调整和转型的空间,必须坚持在发展规模、做大总量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发展规模、做大总量。
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顺时应势,立足省情进行了科学规划,特别是把“两圈一带”战略格局拓展为“两圈两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襄阳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发挥战略引擎作用,使襄阳战略定位更加明确、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的张力和潜能将逐步释放。襄阳需乘势而为、务实笃行,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找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确坐标。襄阳市委站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上,把“两个中心”的原有定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明确为新的指向“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使襄阳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發展襄阳现场办公会上,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襄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定位和特征描述。襄阳提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这“六条标准”,既是襄阳迈向现代化城市的更高层次标准,也是民生标准、幸福标准。
勾画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特色发展的功能布局。要调出产业布局、有序发展的“好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要唱响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好声音”。城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依据自身特色,既辐射带动镇域经济,同时又为城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新时期襄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新跨越,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都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各显其长、竞相发展。谱好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双核带动”、和谐发展的“好歌曲”。只有双核带动、双核发力,才能谱写新时期襄阳发展的和谐曲调。
厘清“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轨迹。要从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重点,向“四化同步”发展转型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点。只有向“四化同步”发展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要以加速扩张新城新区规模为重点,向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转型升级。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更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将襄阳优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镇规划,着力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要用好用活“山、水、城、洲、文”的资源禀赋、“一心四城”的形态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要从以加速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重点,向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转型升级。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机遇,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一城两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
加快既转又赶、改革创新的进程效速。坚持改革创新,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不够仍然是襄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速度,底盘做不大就没有调整和转型的空间,必须坚持在发展规模、做大总量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发展规模、做大总量。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水平,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职责所需。要把好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之间的“黄金平衡点”,把握好静有定力与动有秩序之间的“度”,把握好不唯GDP与不忘GDP之间的辩证关系。要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制度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方式从靠市长向靠市场转变。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改革发展的智慧源泉,实现工作动力的转变。
(作者系襄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