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育更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受传统经济文化制约,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本研究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对家庭成员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的需要。
二、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经济文化类型是由前苏联民族学家C·H托尔斯托夫,M·T列文,H·H切博克萨罗夫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民族学科学概念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学说或方法论意义。
(一)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形成经济文化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的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环境特殊,影响青少年身心发育
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居住在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到高原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国际生物学计划的高山人类适应性研究报告指出:“3000米以上的高山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主要是低气压减少了空气中的潜氧压,血红蛋白减少了氧的携带量,组织内氧压降低,造成缺氧,还有其它对人有影响的高山因素,如寒冷、空气湿度降低和强的紫外线,但是缺氧最为重要”。由于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农牧区青少年接触的事物相对有限,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农牧区学校学生对事物的形象概括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相对平缓。从记忆特点看,农牧区学校学生更长于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较弱。在思维发展方面,农牧区学校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发展较快,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心理上的这些特点使农牧区学生更偏爱文科,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比较困难。
2.人口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远
西藏农牧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极弱,空间的人口密度很低,人口分布分散,家庭分布也相对分散。
(二)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是西藏农牧区的三大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内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和西藏的日益开放,虫草以及松茸等林下资源价格急剧飙升,采集业成为西藏农牧区的重要产业。农耕、畜牧、手工、采集是西藏农牧民当前主要的生计方式。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粗放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西藏农牧区,传统农牧业仍居主导地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靠天吃饭是西藏农牧业的显著特征,受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影响,加上地理上的封闭、交通的闭塞和观念的保守,农牧民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经营方式持排斥态度,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方式,畜力、牛犁、水磨、锄头、耙等生产工具仍被广泛使用,机耕、机播、机收率和现代农牧技术应用程度都很低。从总体上看,西藏农牧业还处于落后的手工劳动阶段,低素质的劳动者凭借传统的、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着简单的能量交换。
由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很低,对文化科技知识的要求程度不高,从生产角度看,农牧区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
(三)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在西藏农牧区有党组织、行政组织和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它们是西藏农牧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这些社会组织的行为都必须通过家庭才能发挥作用,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单位,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经营是西藏农牧区经济的主要形式。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育滞缓,家庭经济传统深厚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分布分散,社区发育滞缓,家庭作为建立在婚姻和血亲基础上的社会组织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功能,由家庭成员完成本家庭的一切事务,导致了西藏农牧区的家庭经济传统。“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传统。
2.传统势力影响广泛,法治观念淡漠
藏传佛教由于历史上受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长期羁縻政策统治和“土司制”、“政教合一”制历史久远,加之由于生命轮回学说的演绎,从噶玛派创立活佛转世制以来,对教派、高僧寻得未尽事业的后继人,封建王朝大加利用,进行册封授职,从而把藏传佛教神秘化,门派森严,世袭地位,政教合流,神职权威拔高。这种传统势力的残存意识和影响未根除消失,对农牧区意识形态、文化生活、政治精神仍有着深刻影响。活佛至上、部落意识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漠,义务教育法在农牧区无法得到较好落实。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对家庭成员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的需要。
二、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经济文化类型是由前苏联民族学家C·H托尔斯托夫,M·T列文,H·H切博克萨罗夫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民族学科学概念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学说或方法论意义。
(一)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形成经济文化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的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西藏农牧区生态环境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环境特殊,影响青少年身心发育
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居住在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到高原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国际生物学计划的高山人类适应性研究报告指出:“3000米以上的高山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主要是低气压减少了空气中的潜氧压,血红蛋白减少了氧的携带量,组织内氧压降低,造成缺氧,还有其它对人有影响的高山因素,如寒冷、空气湿度降低和强的紫外线,但是缺氧最为重要”。由于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农牧区青少年接触的事物相对有限,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农牧区学校学生对事物的形象概括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相对平缓。从记忆特点看,农牧区学校学生更长于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较弱。在思维发展方面,农牧区学校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发展较快,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心理上的这些特点使农牧区学生更偏爱文科,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比较困难。
2.人口居住分散,上学路途远
西藏农牧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极弱,空间的人口密度很低,人口分布分散,家庭分布也相对分散。
(二)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是西藏农牧区的三大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内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和西藏的日益开放,虫草以及松茸等林下资源价格急剧飙升,采集业成为西藏农牧区的重要产业。农耕、畜牧、手工、采集是西藏农牧民当前主要的生计方式。西藏农牧区生计方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粗放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西藏农牧区,传统农牧业仍居主导地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靠天吃饭是西藏农牧业的显著特征,受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影响,加上地理上的封闭、交通的闭塞和观念的保守,农牧民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经营方式持排斥态度,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方式,畜力、牛犁、水磨、锄头、耙等生产工具仍被广泛使用,机耕、机播、机收率和现代农牧技术应用程度都很低。从总体上看,西藏农牧业还处于落后的手工劳动阶段,低素质的劳动者凭借传统的、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营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着简单的能量交换。
由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很低,对文化科技知识的要求程度不高,从生产角度看,农牧区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
(三)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
在西藏农牧区有党组织、行政组织和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它们是西藏农牧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这些社会组织的行为都必须通过家庭才能发挥作用,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单位,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经营是西藏农牧区经济的主要形式。西藏农牧区社会组织形式对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育滞缓,家庭经济传统深厚
由于环境封闭,人口分布分散,社区发育滞缓,家庭作为建立在婚姻和血亲基础上的社会组织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功能,由家庭成员完成本家庭的一切事务,导致了西藏农牧区的家庭经济传统。“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传统。
2.传统势力影响广泛,法治观念淡漠
藏传佛教由于历史上受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长期羁縻政策统治和“土司制”、“政教合一”制历史久远,加之由于生命轮回学说的演绎,从噶玛派创立活佛转世制以来,对教派、高僧寻得未尽事业的后继人,封建王朝大加利用,进行册封授职,从而把藏传佛教神秘化,门派森严,世袭地位,政教合流,神职权威拔高。这种传统势力的残存意识和影响未根除消失,对农牧区意识形态、文化生活、政治精神仍有着深刻影响。活佛至上、部落意识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漠,义务教育法在农牧区无法得到较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