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指的是除说明文、议论文以外所有的叙事抒情类文章。在每年的中考中,记叙文的“阅读与赏析”历来是难点所在。如何能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这是大家一直在苦苦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初三教学实践经验说说提高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的三途径:
一、 潜心会文
我们研究阅读失分较多的学生答题的过程,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拿到一篇文章,根本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粗略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基本思路是怎样的,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旨,这一切,心中茫无所知,提起笔来就答题,结果便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先看题目再阅读文章,这种看似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往往使学生带上出题者的镣铐,既不便考生投入文本,还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偏,抱着急功近利的目标恰恰适得其反。而边看文本,边看题,也容易使心思分散,将文本肢解,无法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背离阅读的本质。这样的阅读习惯当然会导致考试时失分较多。
因此要改变阅读赏析水平低下的状况,首先要改变的是阅读的习惯——变心浮气躁的阅读为潜心静气的阅读,下面给同学们介绍潜心会文的方法:
(1) 首遍阅读: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中心句,如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圈出主要的意象及抒发情感的关键句。首遍阅读最重要,也很耗时,但肯定还有不少模糊不太清晰的信息及疑点。
(2) 次遍阅读:围绕圈划快速阅读并根据文章结构特点整合思考,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地说清文章主要的内容——写人叙事的文章,说清内容梗概,写景抒情的文章,说清主要的意象,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弄清议论的要点。第二遍阅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整段落,反思主旨推导的过程,梳理内容结构,确定中心,把握主旨。
介绍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对于考生来说,考试时间有限,考试阅读必须是高效的,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考试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阅读方法必然是尽快进入文本,整合信息,准确答题的最佳方法。其次,阅读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原有知识,重释消化文章信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前是否有恰当的原有知识,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圈划实际上是激活思维的一种外化形式,它可以提醒、强化读者不断联系过去类似的生活情境、类似的文章结构信息,从而补足文章省略信息,推理部分间的联系,阐释含蓄微妙的语义,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这样的阅读方法能使我们在做题时胸有山壑,准确率自然会提高。首遍阅读是基础,次遍阅读是关键,考生应确信,阅读必然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地深入钻研,考题必然符合这个阅读规律。
二、“瞻前顾后”
中考毕竟是要通过考题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水平。潜心会文后,我们应该趁热打铁,仔细研读题目,判断题型,有目标地看文章相应语段,做到“针对性阅读”。
那么怎样做到“针对性阅读”呢?我认为应该遵循“瞻前顾后”的原则。考生答题时首先要找到问题在文中相应的位置,然后注意上下文,结合语境反复揣摩,由近及远地寻找重点词句来解答。阅读理解题,必须要有依据;依据在哪里,就在文章中。一篇文章中常有重点语段,一个语段中又常有重点语句,一句语句中又常有重点词语,平时做阅读训练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把握重点词句的习惯和敏感度。许多题目的答案,就在前后的词句中,这样的题目,在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想熟练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训练量,在训练中不断体会感悟,继而产生心得体会。例如:《叶子时期的梅》一文:
……
③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
⑧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11}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例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梅“一定知晓我的心事”,这里我的心事是什么呢?
答案我的心事是想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解题思路我们应首先找到问题在文中出现的相应位置,在第③节“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然后注意上下文,发现后面紧跟着这样一句话:“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抓住“指示”一词,分析指示的意思是“指明位置”,说明是在给我指明花的位置,那么我的心事就应该是“看花”,这时考生应由近及远,寻找到第⑧节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于是本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三、 活用技巧
阅读中许多同学(包括一些老师)总认为,记叙文的阅读赏析不像数理化解题那样有规律可循,于是,在训练中,只是机械的做题,对答案;或者只是一鳞半甲地抓住几个常见题目的解题套路喋喋不休,一叶蔽目而不知。毫无疑问,这样的训练必然是低效的。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些规律比较明显,有些规律蕴藏得比较深而不容易被人发现。考生千万不能湮没在题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在阅读中去发现、总结,理性地去归纳一些答题的规律和技巧。例如:
概括一段或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是常见的题型。可以按照“谁(什么东西)干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做概括题,有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些诀窍:比如段首有概括句,中间或结尾有关键句;平时练习中就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赏析语言的生动性,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 从修辞入手,用了某某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 从炼字入手,比如:这句话中的某某几个词(一般找动词、副词、形容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3) 从句式入手,比如: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答:(1) 看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线索;(2) 说清题目与主要事件或主旨的关系。
这里我不再逐一罗列考试的答题技巧和经验公式,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已经逐步掌握。那么如何在考场上活用这些技巧呢?以2010年南京卷《天窗》中的几道题为例来说明:
……
②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的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
一、 潜心会文
我们研究阅读失分较多的学生答题的过程,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拿到一篇文章,根本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粗略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基本思路是怎样的,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主旨,这一切,心中茫无所知,提起笔来就答题,结果便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先看题目再阅读文章,这种看似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往往使学生带上出题者的镣铐,既不便考生投入文本,还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偏,抱着急功近利的目标恰恰适得其反。而边看文本,边看题,也容易使心思分散,将文本肢解,无法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背离阅读的本质。这样的阅读习惯当然会导致考试时失分较多。
因此要改变阅读赏析水平低下的状况,首先要改变的是阅读的习惯——变心浮气躁的阅读为潜心静气的阅读,下面给同学们介绍潜心会文的方法:
(1) 首遍阅读: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中心句,如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圈出主要的意象及抒发情感的关键句。首遍阅读最重要,也很耗时,但肯定还有不少模糊不太清晰的信息及疑点。
(2) 次遍阅读:围绕圈划快速阅读并根据文章结构特点整合思考,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地说清文章主要的内容——写人叙事的文章,说清内容梗概,写景抒情的文章,说清主要的意象,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弄清议论的要点。第二遍阅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整段落,反思主旨推导的过程,梳理内容结构,确定中心,把握主旨。
介绍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对于考生来说,考试时间有限,考试阅读必须是高效的,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考试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阅读方法必然是尽快进入文本,整合信息,准确答题的最佳方法。其次,阅读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原有知识,重释消化文章信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前是否有恰当的原有知识,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圈划实际上是激活思维的一种外化形式,它可以提醒、强化读者不断联系过去类似的生活情境、类似的文章结构信息,从而补足文章省略信息,推理部分间的联系,阐释含蓄微妙的语义,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这样的阅读方法能使我们在做题时胸有山壑,准确率自然会提高。首遍阅读是基础,次遍阅读是关键,考生应确信,阅读必然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地深入钻研,考题必然符合这个阅读规律。
二、“瞻前顾后”
中考毕竟是要通过考题来检测大家的阅读水平。潜心会文后,我们应该趁热打铁,仔细研读题目,判断题型,有目标地看文章相应语段,做到“针对性阅读”。
那么怎样做到“针对性阅读”呢?我认为应该遵循“瞻前顾后”的原则。考生答题时首先要找到问题在文中相应的位置,然后注意上下文,结合语境反复揣摩,由近及远地寻找重点词句来解答。阅读理解题,必须要有依据;依据在哪里,就在文章中。一篇文章中常有重点语段,一个语段中又常有重点语句,一句语句中又常有重点词语,平时做阅读训练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把握重点词句的习惯和敏感度。许多题目的答案,就在前后的词句中,这样的题目,在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想熟练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训练量,在训练中不断体会感悟,继而产生心得体会。例如:《叶子时期的梅》一文:
……
③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
⑧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11}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例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梅“一定知晓我的心事”,这里我的心事是什么呢?
答案我的心事是想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解题思路我们应首先找到问题在文中出现的相应位置,在第③节“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然后注意上下文,发现后面紧跟着这样一句话:“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抓住“指示”一词,分析指示的意思是“指明位置”,说明是在给我指明花的位置,那么我的心事就应该是“看花”,这时考生应由近及远,寻找到第⑧节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于是本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三、 活用技巧
阅读中许多同学(包括一些老师)总认为,记叙文的阅读赏析不像数理化解题那样有规律可循,于是,在训练中,只是机械的做题,对答案;或者只是一鳞半甲地抓住几个常见题目的解题套路喋喋不休,一叶蔽目而不知。毫无疑问,这样的训练必然是低效的。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区别仅仅在于有些规律比较明显,有些规律蕴藏得比较深而不容易被人发现。考生千万不能湮没在题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在阅读中去发现、总结,理性地去归纳一些答题的规律和技巧。例如:
概括一段或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是常见的题型。可以按照“谁(什么东西)干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做概括题,有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些诀窍:比如段首有概括句,中间或结尾有关键句;平时练习中就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赏析语言的生动性,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 从修辞入手,用了某某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 从炼字入手,比如:这句话中的某某几个词(一般找动词、副词、形容词),生动传神的写出了……(3) 从句式入手,比如: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答:(1) 看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线索;(2) 说清题目与主要事件或主旨的关系。
这里我不再逐一罗列考试的答题技巧和经验公式,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已经逐步掌握。那么如何在考场上活用这些技巧呢?以2010年南京卷《天窗》中的几道题为例来说明:
……
②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的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