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熊孩子,怎么办?

来源 :家家乐·中优宝贝(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一位新娘在婚车刚到新郎家的楼下,准备上楼入洞房的时候,被在楼顶玩耍的几个熊孩子扔下的砖头砸倒在地抢救无效死亡,婚事瞬间变成了丧事。这则新闻让网友们对这位美丽的新娘横遭不幸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熊孩子的声讨。网友们纷纷控诉熊孩子的种种不靠谱行径,以及自己遭遇熊孩子的尴尬和无奈。于是,“讨伐熊孩子”一下子成为网络热词。那么,熊孩子是如何练成的?
  有多少熊孩子可以胡来?
  熊孩子的“作”让许多人既无奈又苦恼,但碍于面子,只得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将苦水咽进肚子里,迁就熊孩子的“作”,事后选择远离“熊孩子”。如此熊孩子,我们要拿他怎么办?为此,笔者采访了几位市民,想了解下他们对熊孩子的看法。
  28岁的杨女士是一位白领。她说:“有次母亲生病住院,我去陪床。同病房有个女的,她的女儿常来医院看她。那是一个长相挺可爱的小姑娘,五岁多一点,好动且调皮,来了就闲不住,在病房里闹腾,东翻西翻,把同一屋子三个患者的床边柜翻个底朝天。看见好玩的,就拿起来玩一玩;看见好吃的,就直接放到自己的小嘴巴里,一点都不客气。不喜欢吃的或者吃不了的,直接扔地上,然后再去其他患者的柜子里翻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小孩不经允许就私自打开柜子拿走东西,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当小姑娘第二次将手伸进母亲的床边柜里翻东西的时候,我伸手轻轻地按住了柜门,柔声对她讲: “小妹妹,你想要什么,可以先问一问阿姨,阿姨拿给你。”可惜这小姑娘好像听不懂我的话,只是用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握着柜子把手的那只小手,还是坚持着不肯放开。
  “过来过来,奶奶这里有桔子。”见我说话有些冲,母亲怕小姑娘的妈妈尴尬,便忙着帮我打圆场。而刚才一直没出声的小姑娘的妈妈,看着坐在别人床上剥桔子吃的女儿,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她红着脸自嘲地说:“哎呀,这孩子,全都被她爷爷奶奶惯坏了!一点规矩都不懂,我都拿她没办法!”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母亲在当时那一丝薄如春雾般的尴尬,以及她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那种隔靴搔痒般的责备,那种无原则的疼爱和放纵。以至于,她都为此有些看不清现实、分不清人我之间的正常边界了。
  谈起与熊孩子有关的话题,35岁的李丁苦笑着说:“有次在天涯闲逛,看到一个帖子。一个母亲吐槽说,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现在还在发抖。刚看了个头,我有点好奇,是谁这么任性,竟然会打一个弱小的孩子?待细细看完那位母亲描述的事件过程,我对那孩子的同情与怜惜和对那打人者的谴责便已荡然无存了,所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悲哀。”
  那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喜欢到邻桌到处跑跑看看,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这孩子被人揍了。而在儿子搔扰邻桌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在看着儿子淘气,一直没有作为,直到自己的儿子被别人揍了她才有所作为了,但她的作为不是教训孩子的“熊”而是迁怒于那个打了她儿子的人。那位母亲在帖子中说,其实儿子生气的时候常用小手乱拍乱打,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是真的要打人,我保证一点都不疼。而那桌人打小孩,是禽兽行为。看了大家的跟帖,这位母亲的愤怒并未得到人们的同情,大多数人回帖都认为揍得好,如果换了自己,也会替这位母亲好好管教一下她的宝贝儿子。由此可见,在教训熊孩子这件事上,很多人都乐意做一回“禽兽”。不知道这位母亲看了回帖后,会不会从此记住这个教训,管教下自家的熊孩子?或许她只是感慨世道变得险恶,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难说。
  熊孩子家长如是说!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懂事聪明听话,长大了做一个根正苗红的好青年,但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自家孩子一不小心变身“熊孩子”,家长们也有颇多的无奈和辛酸。
  32岁的豆豆妈妈在谈起自家女儿时,满脸的无奈:“因为我和老公工作忙,我女儿豆豆从小到大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婆婆说,女孩得富养,这样才能培养高贵的气质,她要把豆豆养成一个小公主。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生活中,对豆豆处处骄惯,事事顺从,要什么满足什么,对她的无理取闹也百般迁就,天长日久,豆豆变成了一个一身“公主病”的小孩。有次我带她去朋友家做客,跟朋友家的小孩一见面,她便奚落人家穿得土,奚落人家口臭,将一卷卫生湿巾塞到人家小姑娘嘴里,说是要给人消毒,弄得小姑娘哇哇大哭。虽然朋友没说什么,但我能看得出她的不悦。
  吃饭的时候,豆豆说要上卫生间,我带她进去,她嫌人家卫生间有味,死活不去方便,结果把小便尿到了裤子里。见此情景,朋友忙拿出自家女儿的裤子,让她换,但她嫌人家的裤子不卫生,有细菌,哭闹着要回家。没办法,我只得带着她尴尬地离开。自此,我那朋友再也没联系过我,我想可能是女儿的表现让她介意了吧,以为我们看不起她,其实这真的不是我们教的。
  唉,隔辈人带小孩真的会带坏孩子。瞅着一身公主病的女儿,我真拿她没办法,我现在在考虑,要不要牺牲自己的工作,亲自带女儿,女儿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一身的毛病不纠正可如何是好?”
  30岁的阳阳爸爸说起自家的“熊”儿子,满脸的苦恼。他说:“每次带孩子上街,是我最犯愁的事。上幼儿园的儿子外出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见什么要什么。儿子闹得厉害的时候,我会买下他看中的一样东西,劝说儿子放弃其他东西。有时,遇到新奇的玩具,儿子总要求统统买下,遭到拒绝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闹,他尖利的哭叫声,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无奈,为了不让他哭闹,我只得妥协,帮他买下他想要的玩具。
  带他去别人家做客,不经别人许可,他把别人家小孩的玩具拿来就玩,甚至走的时候也抱着不撒手,我给他说了那是别人的东西,让他还给别人,但他还是任性地要拿走。就算家里已经拥有和小伙伴一模一样的玩具,儿子依然会认为小伙伴的东西更好。他的任性让我尴尬,喝止不听,我便动了手,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每次我都在孩子的哭声中带着孩子落荒而逃。   我承认孩子任性是我惯的,一直以来我都想帮他纠正这任性的毛病,但总是不得其法。道理也讲过了,教训也试过了,儿子还是老模样,有如此熊孩子,真是无奈。也许他大了懂点事会好点?”
  熊孩子如此“熊”,有办法应对吗?
  熊孩子的“熊”在让网友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家长们倍感无奈。那么,对付熊孩子的“熊”,有没有好的招数呢?我先来说一个故事吧。有位中国父亲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一外国朋友家让她帮忙照顾一段时间。孩子到那位叫玛丽的外国朋友家后,玛丽对这孩子说:“我只是你爸爸的朋友,我不欠你的。你来了就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指望我帮你。”于是,她给孩子立了N条规矩,让孩子学着管理自己。面对如此待遇,这个在国内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孩子一下子蒙了,但身在异国他乡,无奈之下他只得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当这个孩子回国后,他的父母惊喜地发现,原先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什么都会做了,而且还学会了照顾人。这对父母瞬间对那玛丽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熊孩子并非无药可救?是的,只要找对方法,再“熊”的孩子也是有办法管理的。对此,有专家支招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家长,孩子‘熊’与家长无原则的迁就有关。当孩子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无理取闹时,家长要果断说不。很多父母面对无理取闹的孩子选择无原则的迁就。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有害无益的。迁就孩子的次数多了,便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会闹的孩子有奶吃’的思维定势。正确的做法是果断说不。家长拒绝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在失望之下明白哭闹左右不了家长的决定,便不再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无理取闹。
  面对“公主病”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要以惩罚+循循善诱的方式加以矫正。被惯坏了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会闹得天昏地暗。很多家长见孩子闹腾第一反应是安抚。但家长安抚的结果却是越安抚孩子越任性,越闹得欢。正确的方法是先适当地惩罚他一下,让他明白对他的行为,家长不会无原则的迁就,等他认识到错误平静下来,再循循善诱,晓之以理。
  孩子喜欢骂人、打人,淘气玩皮。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适当地惩罚下孩子,或让孩子面壁思过,或剥夺他看动画片权利,或者拿走他心爱的玩具以示惩罚。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的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当然家长可以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当孩子乱要东西时,除了不该向孩子妥协,不妨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采用“条件交换”:忙完手头的事情就买给你、完成家务就买给你、乖乖表现一个星期就买给你……诸如此类,让孩子在等待中养成耐性,明白不是靠闹就能得到东西,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也就改得差不多了。当然,前提是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让孩子失望。
  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个热帖,帖子里就孩子的教育,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教育有无成功之说?
  ② 如有,什么是教育成功的标准?
  ③ 人们常说培养孩子"成才"或"成材",有标准吗?
  面对帖子里提出的问题.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最好的他(或者她)自己,教育就成功了。首先,成为一个好人;再者,成为一个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好人;有人说:有没有成才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用一把尺去量各有特点的人,似乎不太合适。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不一定要怎么了不起,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就好。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世界本就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教育就成功了。更有人说: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着目标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教育就成功了。如果孩子没有个性,不能成为自己,将是多扭曲的一件事。
  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教育就成功了。这位网友说的很对。每一个熊孩子身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只要引导得当,假以时日“熊孩子”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也许“熊孩子”出没,最该反思的是我们家长。所以,做个善于发掘孩子身上优点的新时代家长,努力跟孩子搞好关系,让他们都成为根正苗红的好少年吧!至于教育是否有成功的标准这个话题,还是留给时间和实践来检验吧!
其他文献
春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同时,春季也是多种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病毒也在不断滋生,给手足口病创造了条件。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常发生在3~11月份,4~7月份为高峰期。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其典型表现有口痛、
期刊
点点今年5岁,幼儿园中班。下午3点半左右,点点妈接到老师电话,说点点不舒服,校医怀疑点点得了手足口病。点点妈赶紧丢下手头工作,飞快赶到学校,老师将点点送到校门口。点点妈发现点点口腔里有一大块溃疡,手心有几个小红点点,体温正常不发热。因为对手足口病了解不多,点点妈没耽搁直接带点点去医院。到医院化验血象,医生检查口腔和手脚之后,确诊为手足口病。本以为点点体质不错,免疫力够强,没想到点点还是“中标”了。
期刊
亲子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虎妈主张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快乐最重要,之后却又奔赴在女儿的求学之路上,屡屡碰壁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想法与现下教育的冲突。多少家长持有类似的观念,尤其是80、90的年轻父母,因为自己承受过灌输式教育的阴影,所以经常表示“以后绝对不让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这种想法的初衷是要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但这种类似放任的自由是从一个极端步入另一个极端,家长通常会教育出一个野蛮小
期刊
春季到了,夏季还会远吗?每年的49月份都是手a足口病的高发时期。一些家长们开始不淡定了,每每谈起手足口病,都会有种谈虎色变的感觉。  江西的许女士,最近沉浸在无限的痛苦与自责之中,悔恨的泪水怎么也洗刷不去她对儿子的愧疚。  许女士有个4岁半的儿子冬冬,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聪明活泼,十分地可爱。刚入春,一日冬冬在幼儿园发烧了,老师通知许女士后把冬冬接回了家,许女士帮冬冬量了下体温38.3 ℃,她感觉
期刊
春天到了,气温逐渐回升,梅花、桃花、樱花都随之开放,好多人已经按捺不住想要春游的心了。特别是一些爸爸妈妈们,带上自己美丽可爱的小公主和小帅哥,畅游在春天的花海里,想想都是美极了。  汪女士如往常一样,早上起来,忙好了一切,给4岁半的女儿豆豆穿好衣服,吃好早饭,出门送豆豆去上幼儿园。像每天的早晨一样,豆豆在幼儿园门口接受老师的例行检查,汪女士则在一旁观看着。然而,这一次,豆豆却被老师拦在了门口,叫住
期刊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天气回暖,手足口病也开始进入发病上升期。医院门诊,前来就诊手足口病的患儿明显增多。  手足口病与麻疹、风疹、水痘等的病机、治疗相似,同属中医学中“温病”的范畴。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是温病的高发季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而成,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肺主皮毛,“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初期多见
期刊
“医生,你看孩子身上、嘴里长了这么多疹子,连水都吞不下去了,还有点发烧,不会是手足口病吧?”天气刚暖,3月还未到,就有家长抱着孩子来医院问诊,但是经医生一番检查诊断,孩子患的只是普通皮疹。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感染上“手足口病”,会在小朋友间传播,个别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难免会引起家长恐慌。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疾病,每年3月份患儿开始增多,4~7月份为发病高峰。手足口病的症状是发烧和
期刊
手足口病是小孩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与很多疾病相似。临床上常有家长带着“疑似手足口病”的孩子来就诊,结果检查后却发现是疱疹性咽峡炎、水痘或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如何识别真假手足口病已成为多数家长的困惑。  1如何区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又称为轻型手足口病,其实和手足口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肠道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的,但是手足口病又不能和疱疹性咽峡炎等同。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
期刊
春天到了,万物散发生机,很多流行疾病也在悄悄萌发,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对婴幼儿来说,这个季节首要预防的当属手足口病。提到手足口病,让我想起儿子去年发病的经历,今年真的要提早预防,防止再次感染。  儿子上学一直都是我负责接送,去年开春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在孩子进园前都要检查孩子的小手和口腔,我这个糊涂妈妈当时还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威力,直到儿子不幸中招我才开始着急起来。在妈妈群里搜“手足口”,十万个为什么
期刊
天气慢慢转暖,多多奶奶便带着两岁的多多去游乐场游玩,正值周末,游乐场游玩的儿童很多,多多跟小朋友们分享着玩具跟零食,玩得很开心。回家后多多吵着肚子饿,多多没洗手便拿起饼干吃了起来。过了两天,多多发热38.5 ℃,总是哭闹,多多奶奶以为孩子是着凉感冒了,当时多多的手、脚、口腔并没有出现红疹,便给多多喂了退烧药并给多多进行物理降温。但是多多症状没得到好转,体温升高到39 ℃,到后来多多的精神状态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