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濂、洛、关学中的道论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54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思录》是由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纂的,帮助初学者了解理学的入门之作。其中卷一《道体》部分,共收录了五十一条语录,全面深刻的概括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位理学家对“道”的论述。
  【关键词】:《近思录》;道体;道论;理学
  (一) 周敦颐的道体说
  关于周敦颐的道体观念,朱熹在《近思录》中全文引用了《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1] 关于宇宙万物的本源,,周敦颐认为原始混沌的状态中,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太极”为阴阳未分的元气。此外他指出, 从宇宙生成论上说, 太极能动能静,动生阳,静生阴,阴阳是从太极的动静循环往复中产生的。此阴阳二气交互作用, 便衍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之气的流布,就推动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至于人的生成,也是太极阴阳运动的产物。
  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诚”,作为其道体思想的最高范畴。《近思录》中引用了周敦颐的一段话,“诚无为, 几善恶。德爱曰仁, 宜曰礼,通曰智, 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 复焉执焉之谓贤,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2]这就是说,诚是实理,寂然不动,一念萌发处皆有善恶。只有那些能率性而为,岿然不定的才可称为圣人;能够以恢复人的本性为主,并加以实践的就是贤者。周子还说,“寂然不动者, 诚也。”诚既是无妄、无为、寂然不动的,同时“诚”也是“天之道”,按照宇宙和人心的本然, 不加矫饰, 杜绝人为, 就是诚。道学家们的宇宙生成论只是为了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必要的过程及阶梯,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构建其形而上的伦理价值体系。
  (二) 二程的道体论
  《近思录》中收录了二程四十条语录,其中第九条“《剥》之为卦, 诸阳消剥已尽, 独有上九一爻尚存, 如硕大之果见食,将有复生之理。故十月谓之阳月, 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 圣人不言耳。”[3]这表明了程颐的天道观, 在这里, 程颐的“道”或“理”主要还是规律的意思, 他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乃阴阳二气的相互消长的结果。
  至于二程的“理学”是如何区分“形上”和“形下”的呢?《近思录》有言曰:“忠信所以进德, 终日乾乾, 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器亦道, 道亦器。但得道在, 不系于今与后、已与人。”[4]从中可以看出, 二程是严格区分“形上”和“形下”的, 超于形体的存在为“道”, 也即是“理”;具体事物则为器。从而使自己的“理”本论与张载的“气”本论区别了开来。
  二程不仅把具体事物的“理”上升为形上性的精神实体, 而且致力于把“理”与心、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理”的含义是有多层次的:一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这个意义的理可称为天理;二是作为人性的理,可称为性理;三是作为伦理与道德范围的理,可称为伦理。
  第一,作为宇宙普遍法则之理,“夫天,专言之则谓道也,“天且弗为”是也。分而言之,则以由必读远,上学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性情谓之乾”。[5] 在这里程颐对中国哲学最高的范畴“天”进行了解释。从形体、主宰、功用三个方面分别概括为天,帝、鬼神、乾。从形体的角度上讲,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极限。从主宰的方面讲,皇帝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主宰着世间人们的命运。从功用的方面讲,鬼神是看不见的,但同样起到了主宰的作用,代表宇宙普遍法则之道。
  第二,作为心性之理,“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在“性”的问题上,二程认为人性无不善,之所以出现不善,乃是由于气禀的原因。禀气浊者才为不善。然而在天之性那里,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此外,作为人自己也需要有所作为,不可做自暴自弃者。当变化自己的气质时,努力像圣贤看齐,这样才能做到善。这种论性和论气相结合的观点.是二程援引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而成的。在儒学的性理学说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社会之“伦理”——仁,“仁者, 天下之正理, 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明道把“仁”作为天下的正理, 这个理既是“天理”, 又指“人伦”, 失去正理,社会就会出现无秩序、不和谐的状况。“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5]在二程看来.仁是社会准则的基础,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在五伦之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遵从仁的原则。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二程是以“手足痿痹”为不仁,引出仁的概念,强调要与万物为一体,把自己融入到宇宙之内,与万物为一体。宇宙之间生生不息,万物都在此生生不息的大流当中,将宇宙之生的原则表现于生活当中,就是仁。
  (三) 张载的道体论
  《近思录》中引用张载的论断主要来自《正蒙》,“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6]这是张载对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过程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消亡则散而为气, 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在《近思录》, 朱熹还对张载的“气”性状作了引用,“游气纷扰, 合而成质者, 生人物之万殊, 其阴阳两端, 循环不已者, 立天地之大义。” [7]这说明了“气”本身具有变化的两端“阴”和“阳”, 用张载的话来说, 就是“一物两体”。这种阴阳交感, 万物化生的过程和规则就称为“道”。
  理学最根本的问题, 就是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几乎都是从其自然观入手, 建立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近思录》引张载的话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8]这段话表明, 张载把万物之“性”与“我”即人之性联系起来,人的本性被外物遮蔽不同,呈现的状态也不同,只有圣人才能完满地体现道,无分别心平等地对待万物。这样就把人性上升为天道的永恒不变性。但是对于一般人,需通过“寄物而穷理”,学习自然万物的法则。
  结语
  总之,理学家们通过对天地、心性、仁义的论述,将三者合而为一,皆归于一理,在明白了本体论方面的天理之后,再通过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以至于完全彰显天地之性,进而规范人的现实存在之心。这种将理落实于气,再通过气之灵向理进行复归,最终落实于人生的践行的路径,是一个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过程,逐步建立起理学体系,而这之间层层的超越,就要依赖格物穷理与涵养践行来得以实现。
  注释:
  [1]朱熹:《近思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页。
  [2]同上,第6页。
  [3]同上,第10页。
  [4]同上,第15页。
  [5]同上,第8页。
  [6]同上,第15页。
  [7]朱熹:《近思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2页。
  [8]同上,第33页。
  [9]同上,第35页。
  参考文献:
  [1] 朱熹.近思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5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美声唱法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迄今400年左右的发展进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繁荣与衰落.现今的美声唱法已成为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成为声乐艺术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特别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现今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唱好美声,怎么在教学中去掌握美声唱法中所要求歌者必须做到的技巧方法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讨论研究的问题.声乐教师在美声教学中要以什么样的方式
期刊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坚持贯彻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该思想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随着学校教育的进步,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也正处于情感叛逆期,这个时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中论证,强调教师的良好言行给学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学生;
期刊
【摘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朦胧诗中意象模糊,可以有多种解读。高中生刚开始接触现代诗歌,对诗歌的理解不够全面,特别是朦胧诗较难理解。简单的授课解读不能很好理解与欣赏诗歌的意蕴美,形象美。本篇课例研究选取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评价,以获得更多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课堂导入;意象品读;断句朗读;联系现实  一、对导入的评价  师:同学们,在当代有这样一位诗
期刊
【摘要】:目前中高职学生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普遍受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成就感最低,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效果不好。针对大学生厌学的这种状况,建议采取通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丰富校园文化、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转变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等措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生;能力;培养;纪律;兴趣  大家都认为“世风日下,现在的学生难管又不爱学习”,这无疑是大部分中高职教
期刊
【摘要】:云南佤族“猎头”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废止,一直被视为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本文试对佤族“猎头”习俗的各种起源进行梳理,探寻生存需求与这一习俗之间根深蒂固的因果关系,并对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展开探讨。  【关键词】:佤族;猎头习俗;起源;释读  一、“猎头”及“猎头文化圈”  “猎头”往往被称为“猎头血祭”、“猎头祭鼓”、“砍人头”。它属于原始杀人祭祀的一种。这种
期刊
【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精华,诗歌教学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诗歌教学中“读文—析情—探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诗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朗读;意蕴;品鉴  入选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中国古典诗歌凭借其精美、短小的艺术形式、丰富内敛的意蕴、生动的艺术形象,朗朗上口的的节奏等美的特质,一直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奔流不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创造力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的重要成就与其创造能力的大小息息相关。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因素有很多:智力、知识、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文章分析各因素与青少年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而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客观表现不仅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上层建筑方面。正确认识和辩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社会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论依据;客观表现;对立统一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否孕育社会主义社会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期刊
【摘要】:当今腐败犯罪不断滋生和蔓延,“反腐”在我国任重道远。其实在我国古代,吏治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源中国历史长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有一定借鉴意义。明朝为了达到防范权力腐败之目的,制定了严密的治官之法,对当时吏治的澄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重典治吏;腐败;反思;启示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原因  (一)、对前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元朝以后,封建官吏的贪污腐
期刊
【摘要】:宋徽宗是古代帝王中被公认为书画艺术成就非凡的皇帝,他不只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还是一位业内水平很高的书法家。创造了一种瘦硬挺拔的楷书字体——瘦金体。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善于书画,精于鉴别。他同时又积极促进皇家画院的发展,大力提倡花鸟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宋徽宗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绘画作品的表现力,他极赋个人气息的风格是对传统融会贯通的学习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