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7~9 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 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些文章,有的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有的反映了文人墨客的情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精神的洗礼,让学生从中受益。
新课标把“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作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为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关键。认读障碍让学生难以走进文言文,从而认为文言文“学之无用”。没了兴趣,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了应有的原动力,又怎会想学并学好?所以想要学生学好文言文,关键是让他们明确为何要学。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兴趣就会继而有之;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自然容易学好。所以在教学文言文前,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处,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又快又好地学到手。学生懂得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并感到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自然就会想学乐学了。当前,在许多信息闭塞的学校,文言文教学步入了两个误区:
一是“程序单一”
许多教师不深钻教材,不考虑教法,不在学法上下功夫,教学简单马虎。往往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先把参考译文抄给学生,再把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一古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最后布置习题,让学生在未深刻理解文意、主旨的基础上囫囵吞枣地背诵课文。
二是“面面俱到”
从解题、简介作者、背景资料、课文正音、文意疏通、内容讲解、段落归纳、中心分析、习题处理等,“千篇一律”地按此“程序”操作,教学方式极其呆板。
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因为它不光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且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新课程要求格格不入。
从教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对文言文教学有一点心得。现把在实践中的主要做法与大家交流交流,以求抛砖引玉。
第一、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学习也如此,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地方,积极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诵读激趣、故事激趣、成语激趣、图片激趣、多媒体激趣、表演激趣等。如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先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力争强国富民,最终却被贬流放的坎坷经历,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再让学生披情入文,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自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激趣的时候,不要为激趣而激趣,要根据所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
第二、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读的重要性,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次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力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握节奏、情感。把自己读不准的地方划上记号,以待在课堂上询问。为课堂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课堂上,读的形式应多样,如:范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齐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表演朗读等。各种读的目标,应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不断深入,逐渐提高。从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注意节奏,到读出语气、语调,最终达到读出感情、理解全文的目标。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范读课文,明确朗读要点;再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仿读,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舍生取义”的情感。再如《与朱元思书》的配乐朗读、《唐雎不辱使命》的分角色朗读等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语感,获得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在不知不觉中扫除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能。
第三、引导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一个“导”字,我们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向导。我们有的老师认为文言文只有一个词一个词的讲解,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才能让学习落到实处。其实,初中文言文相对而言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就能够解决多数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活动,精心设置环节,做到精讲,巧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议中解决疑难,在互动中共同进步,教师适时点拨、小结。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的方向要明确,引导的方法要具体。如教《水调歌头》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三峡》时先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文中三峡与画中三峡的异同;教《出师表》之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历朝历代赞颂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第四、竞赛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竞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巩固掌握拓展已学的知识,能够取得一箭多雕的效果。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已学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主地学习,我常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分组表演”“诵读竞赛”“限时背诵竞赛”“成语、典故出处集锦竞赛”“以古诗文名句为内容的书法竞赛”“出题互考”等,并对获胜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已学知识,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五、精练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读、背文言文相当于在练拳,而理解文言文相当于在练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十分必要。设计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所学的内容,巩固效果才会明显; 2、练习量要适当。做到宁精勿多。3、练习应突出重点。如异读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等。4、练习还要注意拓展。设计练习有时可适当的拓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5、练习形式要多样。形式单一了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形式多样能让学生有新鲜感。6、练习注意难易适度,多少适量。如翻译句子、背诵默写的作业是必须的,要求全部学生完成,目的是既检查教学效果如何,又能令学生逐渐学会自行理解和通晓文言句子,以达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文段阅读类的题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做要求;至于赏析类的题目,则只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练习分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既巩固了教学成果,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能。
总之,“学无边涯,教无定法”。激趣是前提,朗读、竞赛是重要手段,引导是关键,精练是坚强后盾。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有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多从以上五个方面下功夫,相信能把学生从苦学中引领到乐学的天地来。
新课标把“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作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为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关键。认读障碍让学生难以走进文言文,从而认为文言文“学之无用”。没了兴趣,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了应有的原动力,又怎会想学并学好?所以想要学生学好文言文,关键是让他们明确为何要学。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兴趣就会继而有之;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自然容易学好。所以在教学文言文前,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处,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又快又好地学到手。学生懂得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并感到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自然就会想学乐学了。当前,在许多信息闭塞的学校,文言文教学步入了两个误区:
一是“程序单一”
许多教师不深钻教材,不考虑教法,不在学法上下功夫,教学简单马虎。往往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先把参考译文抄给学生,再把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一古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最后布置习题,让学生在未深刻理解文意、主旨的基础上囫囵吞枣地背诵课文。
二是“面面俱到”
从解题、简介作者、背景资料、课文正音、文意疏通、内容讲解、段落归纳、中心分析、习题处理等,“千篇一律”地按此“程序”操作,教学方式极其呆板。
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因为它不光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且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新课程要求格格不入。
从教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对文言文教学有一点心得。现把在实践中的主要做法与大家交流交流,以求抛砖引玉。
第一、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学习也如此,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地方,积极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诵读激趣、故事激趣、成语激趣、图片激趣、多媒体激趣、表演激趣等。如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先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力争强国富民,最终却被贬流放的坎坷经历,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再让学生披情入文,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自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激趣的时候,不要为激趣而激趣,要根据所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
第二、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读的重要性,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次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力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握节奏、情感。把自己读不准的地方划上记号,以待在课堂上询问。为课堂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课堂上,读的形式应多样,如:范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齐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表演朗读等。各种读的目标,应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不断深入,逐渐提高。从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注意节奏,到读出语气、语调,最终达到读出感情、理解全文的目标。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范读课文,明确朗读要点;再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仿读,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读、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舍生取义”的情感。再如《与朱元思书》的配乐朗读、《唐雎不辱使命》的分角色朗读等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语感,获得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在不知不觉中扫除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能。
第三、引导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一个“导”字,我们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向导。我们有的老师认为文言文只有一个词一个词的讲解,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才能让学习落到实处。其实,初中文言文相对而言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就能够解决多数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活动,精心设置环节,做到精讲,巧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议中解决疑难,在互动中共同进步,教师适时点拨、小结。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的方向要明确,引导的方法要具体。如教《水调歌头》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王菲演唱版“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三峡》时先播放三峡风光的视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比文中三峡与画中三峡的异同;教《出师表》之时,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历朝历代赞颂诸葛亮的名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诸如此类的方法,都能够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第四、竞赛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竞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巩固掌握拓展已学的知识,能够取得一箭多雕的效果。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已学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主地学习,我常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分组表演”“诵读竞赛”“限时背诵竞赛”“成语、典故出处集锦竞赛”“以古诗文名句为内容的书法竞赛”“出题互考”等,并对获胜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已学知识,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五、精练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读、背文言文相当于在练拳,而理解文言文相当于在练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十分必要。设计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所学的内容,巩固效果才会明显; 2、练习量要适当。做到宁精勿多。3、练习应突出重点。如异读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等。4、练习还要注意拓展。设计练习有时可适当的拓展,以扩大学生的视野。5、练习形式要多样。形式单一了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形式多样能让学生有新鲜感。6、练习注意难易适度,多少适量。如翻译句子、背诵默写的作业是必须的,要求全部学生完成,目的是既检查教学效果如何,又能令学生逐渐学会自行理解和通晓文言句子,以达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文段阅读类的题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做要求;至于赏析类的题目,则只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练习分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既巩固了教学成果,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能。
总之,“学无边涯,教无定法”。激趣是前提,朗读、竞赛是重要手段,引导是关键,精练是坚强后盾。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有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多从以上五个方面下功夫,相信能把学生从苦学中引领到乐学的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