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围绕数学新课程标准,就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 鼓励大胆质疑,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找疑点,提问题,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兴趣,激活数学思维灵性,拓宽数学思维空间.
【关键词】初中数学 质疑 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质疑,也最能暴露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认真分析学生质疑困难的种种原因,适当通过个别谈心和情感关怀来消除学生因胆量小而沉默不语的心理障碍,而对于不善口头表达、词不达意的学生,应给以质疑的示范和培养. 学生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 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 对有价值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解决,对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和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个人积分评比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
有了疑问,就说明有了思考,有了思维活动,才能说明学习是有效的. 那么课堂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呢?例如,在“尺规作图”教学时,我写上题目:已知底边a,底边上的高h,求作等腰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作图,结果有的学生先作线段BC = a,然后以B,C为圆心,以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交于点A,最后再用三角板画出BC边上的高,说明△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图过程,并让学生尝试提出以下几个疑点:①作图过程符合尺规作图要求吗?②所作的等腰三角形ABC, 它的高等于已知线段h吗?③先作AB = AC,再作高AD = h,符合要求吗?如果学生没及时地观察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关键处找疑点.
三、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把学生当作容器. 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课后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淡化了,提问题的勇气没有了,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了. 这些都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严重障碍.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内外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 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开放的空间,给学生提问的余地,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思考提出大量的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获得新奇独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虽然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 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 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鼓励阅读,让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从而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引出问题.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在于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在实际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直到最终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在出示了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后,先让学生预测摸球的结果,再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 得出结果后,再让学生质疑“假如只有1个红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学生又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
3. 引导学生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
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 然而,认真推敲,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找到问题的来源. 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名学生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终于从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两个方面证明了“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教师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级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全. 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质疑 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质疑,也最能暴露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大胆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认真分析学生质疑困难的种种原因,适当通过个别谈心和情感关怀来消除学生因胆量小而沉默不语的心理障碍,而对于不善口头表达、词不达意的学生,应给以质疑的示范和培养. 学生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所提问题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 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 对有价值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解决,对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和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个人积分评比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
有了疑问,就说明有了思考,有了思维活动,才能说明学习是有效的. 那么课堂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关键处找疑点,提问题呢?例如,在“尺规作图”教学时,我写上题目:已知底边a,底边上的高h,求作等腰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作图,结果有的学生先作线段BC = a,然后以B,C为圆心,以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交于点A,最后再用三角板画出BC边上的高,说明△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图过程,并让学生尝试提出以下几个疑点:①作图过程符合尺规作图要求吗?②所作的等腰三角形ABC, 它的高等于已知线段h吗?③先作AB = AC,再作高AD = h,符合要求吗?如果学生没及时地观察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关键处找疑点.
三、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把学生当作容器. 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课后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淡化了,提问题的勇气没有了,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了. 这些都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严重障碍.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内外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 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开放的空间,给学生提问的余地,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思考提出大量的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获得新奇独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加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虽然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 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 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鼓励阅读,让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从而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引出问题. 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在于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在实际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直到最终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在出示了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后,先让学生预测摸球的结果,再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 得出结果后,再让学生质疑“假如只有1个红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学生又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
3. 引导学生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
一些常见的数学结论,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 然而,认真推敲,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找到问题的来源. 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名学生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终于从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两个方面证明了“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教师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级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全. 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