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化学课应该如何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怎样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一具体实例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般的启示。
关键词:水污染 探究活动 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水污染是最常见的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近年来,学校周边水污染的现象已十分普遍,针对这一日趋严重的现实,如何将其转化为学科教学资源,无疑是每一位从事学校科学教育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在幼师学生中开展了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水污染及其原因探究”。
二、活动实践
1.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教师举办知识讲座:①水的有关知识、水与人类健康;②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③水污染及其防治;④怎样整理调查资料与实验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普小论文。
(2)组织准备:①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出组长;②确定辅导教师,拟定活动计划;③联系与协调工作相关单位。
(3)活动用品准备:①采样用品;②实验分析用品
(4)活动资料准备。
2.活动内容、方法及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掌握有关知识:①举办讲座;②聘请专业人士作水域污染与防治报告;③查阅水、水域污染与治理资料。④组织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饮用水的标准等。⑤组织参观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分类、主要污染物及来源、污水的处理过程和综合利用等。
第二阶段: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的涪江和开善河,同时兼顾排污渠道。了解天然水域的水污染情况,寻找污染源,确定采样地点,每组一位教师,5~8学生。
第三阶段:采样与分析。
(1)采样:采集水样由第二阶段活动相应小组的学生担任,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集水样分枯水期、丰水期和一天的不同时段进行。
(2)实验分析:①测定水样的物理性质:颜色、混浊度、气味、味道,并以洁净水作参照物进行比较。②定性测定水样的化学性质。Ⅱ用“纳氏试剂法”测氨态氮污染情况。Ⅲ用“格氏试剂法”测亚硝酸盐污染情况。Ⅳ用还原剂(锌粉1份+葡萄糖39份)和格氏试剂测硝酸盐污染情况。Ⅴ用过硫酸铵混合试剂和硫氰酸铵测定含铁量。Ⅵ以铬黑T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试剂滴定水样测其总硬度。Ⅶ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了解水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3)调查分析:指导学生分组深入到污染源通过访问、观察、交谈等方式调查污染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探究水域被污染的根本原因。
第四阶段:指导学生整理有关资料,对活动中的记录和实验数据与结论进行分析、归类、解释等,并提出个人的设想或见解,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师生一起进行活动评价。
3.活动效果及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水污染及其原因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平时的讲座还是星期六的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学生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极大提高,协调、交往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启示
1.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科学课范畴的化学课,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是拓展深化知识的难得好机会,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必须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主要起指导、促进、点拨、关注的作用
活动中凡是该学生做的,学生能够做好的,都应放手让学生去做,便于他们在做中学、做中提高,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可以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具体操作上给学生提供某些示范或参考,在资料的搜集方面为学生提供信息等,主要精力应放在对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上。
3.活动项目的选择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带来便利
4.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协调校内外各种关系等
因此,必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安《科学(初中卷)教学实施指南》2003年。
[2]胡和晶 等《饮水简易快速检》,1986年。
[3]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原则及其影响因素.网上资料。
关键词:水污染 探究活动 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水污染是最常见的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近年来,学校周边水污染的现象已十分普遍,针对这一日趋严重的现实,如何将其转化为学科教学资源,无疑是每一位从事学校科学教育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在幼师学生中开展了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水污染及其原因探究”。
二、活动实践
1.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教师举办知识讲座:①水的有关知识、水与人类健康;②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③水污染及其防治;④怎样整理调查资料与实验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普小论文。
(2)组织准备:①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出组长;②确定辅导教师,拟定活动计划;③联系与协调工作相关单位。
(3)活动用品准备:①采样用品;②实验分析用品
(4)活动资料准备。
2.活动内容、方法及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掌握有关知识:①举办讲座;②聘请专业人士作水域污染与防治报告;③查阅水、水域污染与治理资料。④组织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饮用水的标准等。⑤组织参观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分类、主要污染物及来源、污水的处理过程和综合利用等。
第二阶段:分组调查学校附近的涪江和开善河,同时兼顾排污渠道。了解天然水域的水污染情况,寻找污染源,确定采样地点,每组一位教师,5~8学生。
第三阶段:采样与分析。
(1)采样:采集水样由第二阶段活动相应小组的学生担任,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集水样分枯水期、丰水期和一天的不同时段进行。
(2)实验分析:①测定水样的物理性质:颜色、混浊度、气味、味道,并以洁净水作参照物进行比较。②定性测定水样的化学性质。Ⅱ用“纳氏试剂法”测氨态氮污染情况。Ⅲ用“格氏试剂法”测亚硝酸盐污染情况。Ⅳ用还原剂(锌粉1份+葡萄糖39份)和格氏试剂测硝酸盐污染情况。Ⅴ用过硫酸铵混合试剂和硫氰酸铵测定含铁量。Ⅵ以铬黑T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试剂滴定水样测其总硬度。Ⅶ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了解水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3)调查分析:指导学生分组深入到污染源通过访问、观察、交谈等方式调查污染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探究水域被污染的根本原因。
第四阶段:指导学生整理有关资料,对活动中的记录和实验数据与结论进行分析、归类、解释等,并提出个人的设想或见解,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师生一起进行活动评价。
3.活动效果及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水污染及其原因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平时的讲座还是星期六的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学生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极大提高,协调、交往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启示
1.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科学课范畴的化学课,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更是拓展深化知识的难得好机会,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必须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主要起指导、促进、点拨、关注的作用
活动中凡是该学生做的,学生能够做好的,都应放手让学生去做,便于他们在做中学、做中提高,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可以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具体操作上给学生提供某些示范或参考,在资料的搜集方面为学生提供信息等,主要精力应放在对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上。
3.活动项目的选择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带来便利
4.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协调校内外各种关系等
因此,必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安《科学(初中卷)教学实施指南》2003年。
[2]胡和晶 等《饮水简易快速检》,1986年。
[3]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原则及其影响因素.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