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驷马拖车”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有一座“驷马拖车”,相传是采用“关公池”挖出的泥土作为主要材料筑建而成,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是故乡四大象征之一。
  故乡的“驷马拖车”位于村的正南方,坐北朝南。其規模有别于书中記载的“三落两火巷一后包”,更符合民间流传的“三落四火巷一后包”的建筑格局。内有规格基本一致的房屋近70间,当年全生产队除一户住在外面外,其余30几户人家、130余人都住在里面。每一家至少都拥有两个房间,人口多的住户就显得有点拥挤,故此各家各户的房屋都建有阁楼,一来可储存柴草等燃料,二来可供大一点的孩子睡觉。
  进入“驷马拖车”大门是前天井,天井外左右两侧有谷粮深加工的石臼、磨房,一口取之不竭的大水井,以及洗衣石槽、平台等。二进的中厅是长辈们会客议事兼作喝茶聊天的地方,三进后厅还设有供奉祖父的神龛。二、三进的厢门都可独立打开外移。
  后包是有两层楼的土库,顾名思义,其中间部分为公用场所,底层是犁耙水车等农具的储藏室,二楼大部分区域停放有许多可装20担稻谷的谷桶,剩下约1/3的地方是青壮年轮流守更的住所,往窗外望去围屋及方圆几公里范围内都一眼无遗。土库左右两侧还设有两条与外屋相通的暗道,兵荒马乱时期,当前面五个门告急时,还可通过暗道进行逃离。
  “驷马拖车”内由于人多地窄,但邻里之间相处还是比较和睦融洽,我在里面生活的二十几年间,还是看到很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但篇幅有限,只略谈一二,如石臼伤人的事件,“驷马拖车”内设置的石臼,平时除了喜事丧事,都极少有人使用,但到了传统节日,就显得特别繁忙,从早到晚都没有间断过,有时还会看到挑灯夜干的人。
  臼米面粉的程序繁琐,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人踩着杵杆有节奏的上下摆动,另一个人即坐在石臼边,一只手压住臼边,另一只手则伸进石臼翻动里面的加工物。这种动作看似机械呆板,但做起来还是有点难和危险,稍不留神或踩杵的人出现体力不支节奏不均匀,就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有一次,我看见一位阿婶手掌的皮和肉都被捶烂了,两条掌骨都露了出来,痛得她昏了过去,大家互相帮忙参与抢救,有一位叔公则急忙找来几种草药捣烂后敷在血淋淋的创口上,经过几天的治疗,阿婶的手掌完好无损活动自如,让我首次见识了草药的奇效,我虽是学医的人,至今仍对草药情有独钟,喜欢摆弄几样草药治疗一些常见病,还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十年代初期,“驷马拖车”内的一位阿婆去世了,听说阿婆寿登期颐,是创乡以来年岁最长的寿星。子孙出自孝心,为其举办最高级别的法事“慢斋”进行超度。法事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我自此再没有看到,那天一早,乡亲从镇郊久负盛名的善堂搬回来的道具足足比起做一台戏的道具还多。道具箱装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彩屏,绣工精美的帷幔挽幛以及乐器等。彩屏有“玉清元始天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松云正鹤图以及张天师图像等等。彩屏把中后厅以及临时搭建的后天井板墙都完整挂满了一圈。后厅灵柩周围则摆满了一层又一层的帷幔挽幛。
  法事的前48天都非常之平淡沉闷,从早到晚都是不间断的烧香、跪拜,然后双手合拢抱靠在中腹部,垂着头跟随法师一步一步走过神仙路奈何桥,过奈何桥还必须投下买路钱。
  “慢斋”到了最后一天进入高潮——“掉斗”,整个活动转移到正门口的晒谷场上进行。午时一到,喇叭响起,鼓乐齐鸣,一个赤膊的道士经过一番作法表演之后,光着脚丫提着一斗米(20市斤),跳上由道具箱拼凑的平台,穿过由花生油作为燃料熊熊的“火海”,然后一边舞动手中的米斗,一边爬上由锋利长刀扎起来有10几米高的“刀山”,每爬上两三格,他就会展示金鸡独立,米斗抛向空中等高难动作,吓得胆小的人眼睛都不敢睁开,又急忙往后退,生怕被掉下的米斗砸到,到了最高点法师把大米向四周倾倒而下,整个过程表演者脚丫完好无损,也沒有一粒米从米斗中掉落。最后参与法事的全部人员再次跪拜之后,集体焚烧纸塔纸箱纸钱。
  每年的八月中秋是“驷马拖车”内最为热闹的日子。当天晚餐后,各家各户都会在晒谷场靠近“关公池”一侧的空地上搭好八仙桌,摆上月饼和五样水果,祭拜“月亮娘娘”。事毕,即举行更大规模“烧瓦窑”的活动,以祈求来年国泰民安,合屋无灾无害粮食获得好收成,这个习俗就是在破除迷信的行动达到最高潮的那段时间也没有停止过。我自读高小起至离开家乡,几乎每年都成为寻找搭建瓦窑材料的主角,农历七月初,就带领伙伴们到本村或邻村去搜集废砖条、碎瓦等。当积累到了一定数量,就请有经验的长辈前来指导搭建。
  烧瓦窑的燃料使用量非常之大,当大家尚未感觉过瘾的时候,转眼间我们一个多月辛苦求讨积聚如山的燃料就快完了,不得已我们这帮小邻居们又紧急出动了,挨家挨户上门乞要,但此时哪一家还有人看门?看到门虚掩着,也就顾不了那么多,顺手牵羊把他们家里的稻草搬走了,有的小邻居为获得多一眼刺激,几乎把自家的稻草都偷光了。窑火越烧越旺,真如火龙吐焰,把整个细小的乡村都映红了,乡亲们更不惜血本,纷纷把家中仅有的那一点微薄的食盐都拿出来了,撒向吐焰的火龙,劈里啪啦!劈里啪啦,无数火星飞向了空中。“关公池”中的鱼儿,或许是受到惊吓,或许是受到感染,纷纷成群结队浮上水面互相追逐争先跳跃,可惜那个年代沒有相机,也不懂得历史存照的价值,而让美好的一幕就这样随时光流失了……
  “驷马拉车”历经七百余年的岁月苍桑,近几十年大部分的住户都建了楼房搬离了古屋,由于缺少人气和维护,部分房屋已至屋破墻塌的境地,幸好近期有部分热心的乡亲正在筹划修缮,相信不久的将来,“驷马拖车”又将完美再现。
其他文献
摘要:对天津S大学111名在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其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技能培养有关,与教学经历及高校信息化课程开设情况有关,与其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的整体评价有关。改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注重观念培养,使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技能同向同行;加强实践改革,给予师范生更多实践机会和时间;推行高校课程变革,注重课程品质及授课内容与形式;开展定期调查,了解并采纳师范
期刊
摘要:自从基因编辑技术诞生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就未曾止歇过,它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规制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而在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于2018年11月在中国广东诞生后,这一技术引发的探讨更是席卷各行各业。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由于该技术尚不成熟,法律必须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加以限制,保持谦抑立场。但风险与利益并存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现状,其对精准医疗发展的推动、对于一些重大疾病治疗取得的多
期刊
摘要:2021年初,华北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凸显了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接续性问题,包括治理的贫困、“财富的生产”与“意义的生产”空间错位逻辑、常态化治理的乏力等,需要依据乡村振兴接续性发展的要求。全面脱贫后,要实现乡村振興连续性发展,必须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乡村规范有效的治理机制,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关键词:疫情反弹;乡村振
期刊
离开家之后的第一站便是南京。在南京的少半年,是我物质上最为颠沛流离,最为落魄困窘的半年,也是我精神上最为丰盈充实,离理想生活最为接近的半年。  南京,我魂牵梦绕多年的金陵。  为了在这座传承了千百年的城市落脚,一次次冒着滂沱大雨或者炎炎烈日去厚着脸皮找兼职,一次次紧咬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为了生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吃着不喜欢的廉价食物,住着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房子。那时幸而年轻,对生
期刊
一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相信,严冬,带着最后一丝寒气悄悄地退怯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派氤氲和煦的气息。苍茫天地间忽然像被什么催赶似的,风渐渐地清亮了,水渐渐地温润了,流云散淡天际,晨光映衬黎明,沿河的柳丝急不可耐的泛出融融绿意,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显得那么和谐,有趣。  沿河散步。一位老人帶着几个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孩子们打水漂,捡石头,追逐嬉戏,跑得满头大汗,一点儿都不嫌
期刊
奶奶活着的时候像一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在繁衍生息,最后却像一片落叶般,悄无声息的走了……她还没度过自己的九十岁生日就走了,离开了她那个生她养她一辈子贫瘠的小村庄。但她却永远铭刻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里,铭刻在我怀念的梦里……  那一年我生意负债累累经济异常窘迫,那一年奶奶是第一次给我打了电话,说她想治好病想继续站起来。因为我忙于生意没有回到她身边。当我再次给奶奶电话时,电话那头是奶奶平静的声音:你给我寄的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展现出丰富多样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商业化、产业化等具有资本性质的特点。受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影响,一些媚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并滋生出了犬儒主义审美观。这种秉持着“拒斥价值”“自甘堕落”“只图苟且”的审美观,假冒寻求逃避与安宁之名,掩盖着审美异化之实。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文化工业是在文化领域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具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棵古老而挺拔的大榕树。每当梦回故乡,总与大榕树不期而遇,大榕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大榕树位于围屋中门的左侧、晒谷场外约十米、鱼塘边与驷马拖车围屋左侧第二条巷的中间位置上,距离住宅外墙和池塘墙相隔大约都是七八米,据说是创乡时种下的,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大榕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被摧残之前是何等的巍峨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墨绿色巨大的雨伞,南面占据鱼塘将近
期刊
我的故乡有一座“林氏家庙”,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创乡先祖的第10代重孙子筹资而建,至今己有400余年的历史。家庙是故乡四大特征之一。  “家庙”位于村的西面,占地约3亩,坐东朝西,按潮州传统的“三山两进一天井双通巷”格局而建。“家庙”在我离开家乡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条倒塌的通巷得到重建,完善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但修建后每当我踏入“家庙”总回不到儿时的那一份情结,有一点儿碍眼和酸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口古老而奇特的池塘—“关公池”,这在国内我所走过的地方尚未发现有类似这种形状的池塘。据说,“关公池”是创乡时最先开挖的工程,挖出的泥土被用作建造具有潮州传统建筑格局——“驷马拉车”的材料,建成的院落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仍保留完整。每当我梦回故乡,都忘不了在池塘中游泳、戏水、捕捉小鱼虾、摸石螺等的情景,“关公池”是故乡四大象征之一。  “关公池”顾名思义,形状犹如一把关公刀,因而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