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国家未来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一所小学要想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学生,避免出现书呆子,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教师的授业解惑,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农村小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我们每个人(包括小学生)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一定会取得创造的成果。由此可见,如果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呢?我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弄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只与数的各个数字相加的和有关,而与数位变化无关。我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让他们在这些数的下面,对应写出随便交换位置的新的数,接着问同学们,下面的这些树能否被3整除。许多同学马上就能回答这些数能被3整除。我故作不信,让各组学生检验各检验几个数,结果证明这些数确实能被3整除。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营造创新环境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首先,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授课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等方面不要过多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对于教材应多思考斟酌,对于学生应因材施教,在备课中注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多设计具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和实践操作。其次,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数学课中,有许多题目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上或教师提出的解法,应广开思路,从不同的层面思考,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三、鼓励创新实践
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对于开发学生大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益的问题。学生课外活动于生活实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分析开放性数学题目时可以发现,许多开放性数学题都与课外实践有关,既富有生活情趣,又提升了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设计题目内容情境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方面的开放性数学题,以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表彰创新成果
每个人做完某件事后,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认可和赞许,尤其是小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表扬。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校园成为创新的校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一定会提升得更快更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我们每个人(包括小学生)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一定会取得创造的成果。由此可见,如果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呢?我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弄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只与数的各个数字相加的和有关,而与数位变化无关。我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让他们在这些数的下面,对应写出随便交换位置的新的数,接着问同学们,下面的这些树能否被3整除。许多同学马上就能回答这些数能被3整除。我故作不信,让各组学生检验各检验几个数,结果证明这些数确实能被3整除。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营造创新环境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首先,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授课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环节等方面不要过多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对于教材应多思考斟酌,对于学生应因材施教,在备课中注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多设计具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和实践操作。其次,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数学课中,有许多题目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上或教师提出的解法,应广开思路,从不同的层面思考,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三、鼓励创新实践
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对于开发学生大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益的问题。学生课外活动于生活实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动脑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分析开放性数学题目时可以发现,许多开放性数学题都与课外实践有关,既富有生活情趣,又提升了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设计题目内容情境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方面的开放性数学题,以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表彰创新成果
每个人做完某件事后,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认可和赞许,尤其是小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表扬。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的校园成为创新的校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一定会提升得更快更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